前言:对风光摄影的思考和探索
风光摄影成为我疗愈、修行和寻求不断成长的方式和需要。
从平遥说起
2017年9月,平遥。
一年一度的平遥国际摄影节,是中国规模最大、最有历史底蕴的国际摄影节。很多年来我都想去看,但都因各种事情一直没能成行。没想到2017年我第一次到平遥,不但人去了,还展出了自己的作品。
说来还得感谢北京德翔鑫摄影机构的几个对摄影满怀热忱的年轻人。那年,他们突发奇想地要给我从来“不见天日”的作品在平遥办个展览,并决定以《生命之歌》为题,位置在平遥大展的核心区域最大的露天展位,展出我20幅大尺寸风光作品。从申请到布展都是这几个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亲自操办的。
大展期间,我的展位前观众如织,让我没想到我那些原本“拍给自己看的”风光作品能引起观众这么大的关注,更没想到这组以《生命之歌》为题的风光作品,竟然让我赢得了“中国优秀摄影师”大奖。
我当时一连用两个“没想到”来形容我那时的心情。
第一个没想到:我一个没有在任何网站发表任何作品的无名之辈,竟在高手如林的平遥摄影大赛中获奖。意外的是,当时许多喜欢我作品的朋友竟然在网上搜不到我的任何信息。
第二个没想到:我这些虽然饱含自己情感,但还是属于“无主题”式的纯风光作品,竟然能在目前中国摄影圈偏重社会人文纪实性摄影的氛围下得到肯定。太高兴可以看到平遥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了!
这次平遥之行,让我的“个人修行”参与到了更广阔的社会活动中。这其中的许多结果都让我激动和感慨万分。我想,对我的摄影实践,是该思索、小结一下了……
摄影门类里,我最喜欢的是风景,迄今为止,拍得最多的也是风景。既然这些作品“见了天日”,那我也梳理下这么多年的所行所为,谈谈对于让我“执迷不悟”的风光摄影的我思我感吧。
为什么拍风景
1.风光摄影的个人价值
这就又得回到我拍风景的起点。
那场大病后为了增强体质而在偶然之中拿起相机,一有时间和机会我就会被渴望生命的身心催促上路,像圣徒般虔诚地去寻求和大自然的直接对话。我不是专业摄影师,我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但风光摄影成为我疗愈、修行和寻求不断成长的方式和需要。
我刚开始摄影的时候,这一类别的女摄影师很少,因为风光摄影这活儿得“扛得动机器,耐得住寂寞”。从2003年到现在,十几年来,每次出去拍摄时,我总毫无例外地被同行人评为最勤奋的一个。太阳出来时拍,太阳不出来时也拍,刮风也拍,下雨也拍;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追云逐月,跋山涉水;往往是别人都收工了,我还在那里拍摄舍不得离开。我带着一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因为对我来说拍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而通过摄影能跟大自然对话,我就心满意足了……就这样十几年下来我拍了几万张照片,但从不投稿给任何媒体或专业网站,也从不参赛,很多有机会看到我照片的朋友们都经常不解地问:“不明白她在干什么。她为什么摄影?”
的确,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摄影是拍给别人看的,寻求分享和认可。在一次摄影界的研讨会上,有人提了一个哲学的问题:“如果哪天你被发配去一个只有你一个人的孤岛,注定你拍的照片再也不会有人看,你还会拿起相机去拍周围的世界吗? ”他要求大家遵从内心如实回答。我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然而我惊异地发现我是当时在座的人中唯一举手的。
大家都很真实,都很遵从内心:“如果照片没人看了,拍了还有什么意义?”我对此也完全理解。然而同时我也再一次真切地审视了自己:我的确是那极少数首先给自己拍照片的人,没有社会性的功利目的,可以叫“无目的摄影”。
我觉得在远离人的大自然中,可以放下任何世俗的客套和虚伪,找回真实的自己。这是一场很纯净的修炼。风光摄影对我就像是练气功,我觉得任何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都不会听到大自然的声音。这也是我一直不愿意去参赛的原因之一,生怕比赛的条条框框限制了我表达想法的自由;我也不愿意去投稿给任何的摄影网站,怕其他人的喜好影响了我和自然那种私密的“契约”。仅有的几次参展或参赛也都是友情所为。无数的旅程带回的数不清的影像回来就被“锁”在磁盘里再也不见天日,不愿与人分享,避开社交网络的喧哗,因为我怕忘却了摄影的本真。摄影给我带来的自我发现和身心成长,已足以满足我对摄影的一切需求和梦想。它让我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贴近世界,亲近自然。我在和大自然的真诚对话和互换能量中滋养强壮自己的身心,同时也让我发现大自然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美好,这还不够吗?
风光摄影除了满足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成长愿望,更能让我返璞归真,让我不随波、不谄媚、不妄念、不懦弱。人生修行成长的路有万千种,而风光摄影机缘巧合地成了我修炼身心的特殊渠道。
在远离人的大自然中,可以放下任何世俗的客套和虚伪,找回真实的自己。
2.风光摄影的美学价值
风光摄影的价值和精髓是在认识大自然和表现大自然不为常人所知的美好,以及表达人们在感知大自然时所生发的美好情感。
自然可以给我们各种各样美的感受,力量、恢宏、幽静、狂暴、冷峻、温暖,可以让我们对照我们经历的生活,所以才这么渴望与大自然接近。日出日落、皓月星空、临海凭风、水天一色,无不让人生出感天动地的澎湃心潮;而溪流秀石、古道西风、云卷云舒,又给人一种淡泊脱俗、宠辱皆忘的超然心绪。于是,自然也就成为古今中外任何艺术形式中长久的主题。美好不是肤浅的,丑恶也不见得深刻。有人喜欢去揭露和展示社会之丑恶和黑暗,但我从内心热爱且坚持去拍摄能直接给我力量和美好的东西,只求给自己和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而这正好可以在风光摄影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和体现。
亚当斯也说过:“如果语言表达不了,你就摄影吧。”摄影的魅力在于它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出了许多文字不能表达出的感受,风光摄影表达的感受就胜过文字。它给我们视觉的震撼、感官的冲击和精神的升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山水美学讲究妙造自然天人合一,追求能、妙、逸、神的审美意境。一山一水一石一松都试图在影像中赋予寓意,寻找空灵飘逸的山水意境和达观超脱的精神诉求。西方视觉艺术的表达则更重具象和再现。大量作品包括名作都是再现大自然的美好或不常为人所见的自然奇观,而并非一定要表现摄影者的主观精神,起码并非主动。西方的摄影师觉得太强加于“境”的“意”会破坏“境”本身的美好。
两种主观意识和追求就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各有所长,也无所谓高低和好坏。我们不仅是在拍摄大自然,也是在拍摄文化,更是在拍摄我们自己。
也许与我的风光摄影起源于我对生命的思考和身心的修炼有关,我一直寻求在大自然中积蓄力量,所以对充满能量的恢宏大景有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和喜爱。我在风光摄影中苦苦追求的境界是既能用宏大史诗般的三维叙事手法记录和表现“真山真水”本来的恢宏广阔画面,又能表现出我作为摄影者那一瞬的主观情怀和感触。中国山水画中其实也有巨嶂山水,我同样希望在风光摄影创作中,能把写实的广阔的三维光影美和写意的主观的诗情画意美结合起来,表现出大自然浑然天成的恢宏之美和由它生发的而只有人类独有的哲思、意境和情怀。
3.风光摄影的社会价值
原来我的照片的确是为自己拍的,没有想过要和大家分享,但“平遥之行”改变了我。在那里看到我的风光照片能打动这么多人,自己也深受感动。这些照片不仅是我自我修行、身心重生的产物,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激励,那我的这趟摄影旅程不是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了吗?
摄影独特的记录性,建立了它发现客观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以亚当斯为首的许多美国风光摄影师的作品,还曾经促使了美国国家公园的立法和确立。
人和自然是互相依赖的关系。自然养人,人敬自然,相依相存。风光摄影能把人和自然拉得更近,让人类更多思考如何更好地和自然相处,在认识自然和报答自然上多做一些积极的事情。
现代人越来越难逃避那些复杂纷乱的喧嚣生活,而展现纯净自然的风光摄影就会给人的心灵带来言语难以表述的宁静和温暖,给沉沦和脆弱的人类心灵以激励和安慰。
我们不仅是在拍摄大自然,也是在拍摄文化,更是在拍摄我们自己。
风景拍什么
1.拍大自然的信号
“我的相机让自然和我说话。我听到了,这是我的荣幸。”摄影师萨尔加多这样说。
面对大自然,我也只想更多地倾听,更多地听懂。
摄影不像绘画那样可以在脑海中天马行空地任意驰骋并诉之于笔端,它说到底是光通过胶片和数码相机对客观世界留下的投影,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和发挥。所以摄影本质上是发现和记录的艺术,而不是创造的艺术。摄影师更多的是受现场的启发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然后去决定拍什么。优秀的摄影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风光摄影能让我们睁大眼睛,打开心灵的天窗,尽情地去拥抱大自然。当我们踏遍千山万水之后回眸城市的灯火时,我们才深刻地感知大自然的宝贵,由此惊叹:“哦,原来是这样!”
2.拍风景中的最佳瞬间
在风光摄影中,我们等待和需要的光线往往一瞬即逝,当动态的光线、天气效果与静态的景物达到极大的和谐时,就是我们需要拍摄的最佳时刻。这一刻往往有种突发性的活力和戏剧性的感召,带有一种难以捉摸的神韵和一种“哇”的效果,给人视觉上的震撼、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开悟”。
所以抓住和凝固那些大自然中最精彩的一刻,对最后的风光作品至关重要。
瞬间性是摄影最大的价值之一,所以摄影也是瞬间的艺术。不管是社会生活、自然动物生态,还是风光摄影,那瞬间千钧一发。风光摄影的最佳瞬间比社会纪实摄影可能稍长些,但也经常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
那怎样才能抓住风景中的最佳瞬间?
如果那个瞬间是突发的,那除了靠运气,就需要有极好的预感、精确的判断和对手中器材极端的熟悉。要训练自己的反应能力,能把相机快速调到在不同光线和不同表现形式下的最佳参数和 设置。
但要抓住那千载难逢的瞬间,很多时候也并不是只靠运气,而是设计和计划的结果,比如对于星空的拍摄。星空摄影需要我们掌握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预先做好拍摄环境周围的调查和对光线方向的预测,有时又需要花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年去计划和等一个你想要的场景。靠运气拍出一两张好的风光作品对很多人是可能的,但要持续性地抓住最好的瞬间从来都是给有备而来的人准备的。当然最后需要等待。
不一定要一直走动找寻那一瞬,许多最妙的风景瞬间都是守株待兔等来的。试着守在一个点观察并预测,试想画面上所有的静态因素都俱全的情况下,只等那动态因素来临的神奇一刻,比如光线,比如云彩……
风光摄影是很磨炼耐心的。你说了不算,谁说了也不算,一切都得听大自然的。虽然等待中又可能经常无事可做,但听风观雨,把酒当歌,而一旦抓住最佳瞬间又会亢奋得不能自拔,那时是最美妙的。这就是风光摄影的快乐所在。
摄影也是瞬间的艺术。
3.拍不寻常之景
任何艺术形式都试图能给人带来人所未见、人所未感、人所未想的东西。
那么风光摄影要发现和表现不寻常之美,首先要去不寻常之处。这也是风光摄影的特点。“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是每个到这世界来走一遭的人的梦想。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在北极圈附近的育空无人区,负重背包行走——就是为追寻那荒野带给我的身心震撼;为什么我在南极圈附近的南美巴塔哥尼亚地区的狂风大雨中露营——只为见证那世界上最炫的秋色和高原瀑布冰川之壮美;为什么我自己一人独行在帕米尔高原雪线上——只为证实“我一个人也是可以把新疆走完的”;为什么我跑到北极圈内的挪威小岛上去——就是为一睹那绚烂神秘的北极光。辽阔的旷野和气象的万千,给了我在城市里从来没有感受过的空间感和自由感;极端的天气和自然的奇观,给了我的身体从未有过的视觉及感官的刺激和震撼,让我的内心与自然万物相互感应。我感恩这世上不寻常的美丽,并把它们带着我的体温和情感,记录在我的相机里。
但有时“诗”也不一定在“远方”。日常见惯之景,换一种角度和感觉看,竟也成了不寻常之景。我们俯下身去低角度拍摄,用超广角镜头夸张前景,风景又瞬间不同;我们在飞机上俯拍,平时见惯的山川河流立刻浓缩成一幅抽象的绘画;长焦镜头拉近截取的风景的一部分又分分钟让画面各个不同,让你看到大自然的不寻常意味和真实。
4.拍人所不见
风光摄影利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可以记录并展现出你平常看不见但却真实存在的自然景色和运动轨迹。
拍摄星空可能是风光摄影中最迷人的。我们可以利用大广角和大光圈镜头,再加上后期的降噪处理,把我们有时肉眼看得没那么清楚的银河、北极光、日食、月食进行记录和艺术表现。我们也可以利用堆栈技术把星星的运动轨迹记录下来,形成星轨或流星雨的画面。
我们还可以利用前期手抖动拍摄法或后期的动感模糊手法表现花草树木的动感,形成印象派摄影作品;或利用水波纹对景物的扭曲拍出抽象的效果;或利用前期慢门或后期模糊来表现出水与云的流动感。
拍风景要拍出风景的表情。看到我最近在冰岛拍的瀑布,有人说我的风格变了,拍得比较黑暗,色调也比较素净。其实你到了冰岛就会知道,那里自然风景的调子就是冷峻阴郁的。我只是调动我手中所能调动的影调、颜色,去表现其风景的真实精神和气质。
5.拍不可复制的
风光摄影的魅力就在于大自然的瞬间性和不可复制性。
说起风光摄影就是“到美景前一按快门,没创造性,千篇一律”。错!首先即使是一个不太变化的地方每一刻都不尽相同,何况大自然经常是瞬息万变,很多时刻是不可复制的。
这也是风光摄影作为它独特艺术形式的最大价值之一。画不好可以很容易地擦了重来,但摄影如有遗憾不是想弥补上就能弥补的,经常是时过境迁再不可能重现。
摄影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因为不能随意涂画,所以总在客观世界中不断做着取舍和权衡,孰有孰无,经常进一步太多退一步又太过,离心中完美的表达差了哪怕一点也是遗憾。每次的遗憾才能让我们追求美好的步伐永不停歇。
6.拍“动你心者”
照片看起来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其实是摄影者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某个特定场景做的心灵映射和表现。风光摄影不是简单地记录风景,而是造梦、追梦和实现梦想的过程,是个人情感、审美和思想的表达。
我从小羡慕会画画的孩子,可能是我也很有表现和创作的欲望,只可惜手中的笔不能画出我心中的美景。所以一旦我发现可以用相机去记录客观世界,通过技术和主观处理创造性地表达出我心中的想法,我就喜爱得再也放不下这个“神奇的画笔”了,它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创作欲和表现欲。
一张好的照片往往不但成功记录下客观世界,而且还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和哲学的思考。
拍风景不应给自己加很多条条框框,非要红云满天或名山大川。红云满天固然让人心潮澎湃,但阴天下的飞流瀑布、草长莺飞也可以温情绝美。名山大川一定有它出众之处,但家门口的风霜雨雪、一花一木也可以非常动人。如果非要刻意地拍某种照片,这种照片往往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可能只剩下“好看”了,缺了真情实感。当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能听懂它的声音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情,处处是景。但在别人看来再美的景,若不动你心者,就不必按快门了。
风光摄影不是简单地记录风景,而是造梦、追梦和实现梦想的过程,是个人情感、审美和思想的表达。
这份“动心”,是任何艺术作品的最珍贵的要素。就像唱歌,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只有高超技巧,听众是马上能够听出来的,是不能真正打动人的;这份“动心”,就像妈妈的饭菜里带的那点滴之爱一样,让远方游子即便吃遍了山珍海味也会念念不忘。同理,如果摄影作品技术一流,构图恰当,但就是引不起观众的共鸣,那一定是少了这份“动心”,少了灵魂和真情。
7.最后,拍你的东西
照片看起来拍的是大自然本身,实际拍的是自己; 拍的不仅是景色,更是一种感觉和情怀。
所以如果只用一句话回答风光摄影拍什么,那就是“拍你自己”吧。
事物和风景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认识和感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作品的个性。
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家也都是从模仿前人开始艺术创作的,很多明星也是从唱别人的成名曲出道的。但若能画出自己心中的画和唱出自己心中之曲且打动人心,那才是真正富有个性的作品。
我抒我感,我拍我心,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风光摄影创作的过程是个独立认识自然和认识自己的过程。只有独处的时候某些纯净的感觉才会冒出来,太多的喧闹、交流并不能让自己心底的灵感与情感涌动和爆发。所以即使和一群人同行,拍摄的时候也应该尽量避免“扎堆儿”,即使大家都喜欢风景,也应该寻求从不同角度去拍、去表现。我经常偏执地争辩:“我宁愿拍一张丑照片,也不要拍一张跟别人一模一样的照片。”我觉得那份不一样,才让我有了按快门的冲动和拍照片的意义,如果拍了和别人一样的东西,即使真的是你心中所感,也少了创新的愉悦和自我抒发的淋漓。
一张好照片经常会让我们联想到诗的韵律、画的韵味、音乐的节奏和哲学的通透。
风景怎么拍
1.前期拍摄
1)眼光
“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就不在这儿多啰唆了。我最喜欢和认同的安塞尔·亚当斯所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眼光是最没法教和学的东西,多半是骨子里的。一张好照片经常会让我们联想到诗的韵律、画的韵味、音乐的节奏和哲学的通透。所以废话少说,如果对提高眼光还能有些助益的话,就是有空儿多看书,多听音乐,多逛博物馆,同时好好爱,好好活,就对了。
2)想法
风光摄影怎么表现所见所感,想法是最重要的。
哲学家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之。”
对于风光摄影,我个人比较偏好自然质朴的风格。我愿意更多地反映大自然的原貌,并感受时空的质感,喜欢不落痕迹地把感受、意念和情怀留在影像里。一如所谓“三大观看境界”——开始是见山是山,然后是见山不是山,最后是见山还是山。风光摄影又何尝不是如此?开始“见山是山”是最朴素的表达;“见山不是山”则是从山上看到了或理性或抽象或情感的隐喻灵性的东西,但却又加了太多人为的意识和痕迹,容易显得匠气和主观;最后的“见山又是山”则又回到不再纠缠于形式的自然境界,没有了人工的炫技,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地表达大自然。
3)拍摄位置与拍摄角度(构图)
人们经常说的构图,其实本质是相机的位置和使用镜头的焦距造成的景别。“构图”一说,来自绘画,可以理解为安排元素。但是绘画是静态的,可以坐在那里随意地安排、想象;而摄影是以行动为主的。其行动就是寻找角度,和观看位置、观看角度有关。其实“构图”一说对于摄影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会让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影响我们的摄影意识。很多技术书籍长篇大论地讲述所谓的构图理论,比如三分法、引导线、自然画框、质感和冷暖的对比,等等。对此我就谈几点我自己的认识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多还是少?
很多人都强调摄影是减法的艺术,我认为是个很片面的说法。加还是减、多还是少,要取决于要表现的内容和传达的情绪。如果是想表现局部风景中的小情绪与趣味,那就不宜表现太多的东西,抓住对象最有特点的部分即可,不宜过多,过多将淹没要表现的主体;如果是要展现大场景气壮山河的情怀,作品还要以大幅面展示的话,那么所谓的减法就适得其反了,会减弱万物奔放的表现力。所以加什么,怎么加,要注意不同元素之间的对比关系,前景、中景、远景之间的配合和协调,重要的是选择主要的表现对象。这当然又自然地会谈到下面的说法。
广角还是长焦?
依我说:广角的风景影像如同交响乐,长焦的风景影像如同小夜曲。
广角山水更接近真实世界,也更接近人眼所见;长焦影像是拍摄者主观地截取了客观世界的一个片段。广角——更客观和广阔;长焦——更主观和私密。一个讲究丰富和气派,一个追求细节的意境。
广角的风景影像如同交响乐,长焦的风景影像如同小夜曲。
广角镜头往往记录的是一个复杂的大场景,所展现的内容丰富震撼,是长焦小景效果不能相比的。广角接近人眼所见,显得客观。因为广角视野包括的元素多,经常包括地平线,所以需要有立体感和纵深感,需要讲究前景、中景和远景的搭配。
长焦镜头因画面不是人眼之常见,容易给人以新奇和思考,作品显得带有更加强烈的个人观点。
可能因为我本人有“荒野情结”,大场景对我有奇特的吸引力。我也爱用超广角镜头,对自然山川进行全景式的呈现,以此来表达我对自然的情感。
有人还是无人?
有人喜欢在风景中加入人物,以便显示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我偏好没有任何人为因素的纯自然风景。我认为没有人的风景感觉更接近大自然本真的模样,更符合我对风景的审美。风景中如有人,就会把观众的注意力转到人身上去,就不是大自然说话了,又变成人的意志气息和大自然的混合产物了。甚至,我都尽量避免有人造的任何东西出现在我的风景画面中,我想还原大自然的本来模样,让大自然自己说话。
其实没有人的风光作品里也永远有两个人,观看照片的你和拍摄照片的我。我通过大自然而不是另一个人说我的话给你听。这样我想说的话可能传达得更直接、更清晰。
我也知道很多人专门拍摄“人化的风景”,那属于观念性的摄影,是对物质社会的发展进行质疑。我很尊重他们,只是我觉得目前用自然本身的魅力来反抗人的侵犯也是一种方法。
4)摄影技术的最终体现:曝光
曝光是摄影技术的修辞手段。
关于曝光,我们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曝光宽容度是否够?
当拍摄对象光比很大,特别是日出日落逆光拍摄时,要考虑怎样才能把相差很大的不同部分都能得到最完美的记录和表现,让它们尽可能地得到正确的曝光。我们可以在前期拍摄时使用传统的中灰渐变镜,或者对不同区域分别正确曝光,然后在后期时使用曝光合成的办法。
景深是否够?
风光摄影经常需要清晰的全景深,特别是使用超广角镜头时,因机位距离前景很近的时候前景容易“脱焦”,或长焦镜头因景深小对不同距离的景物在对焦时容易产生焦点之外的“虚焦”,那么我们就要分别以不同的焦距拍摄,然后做景深合成,实现“全景深”。当然有时风光摄影中也会用大光圈有意制造浅景深,以达到画面的某些部分模糊的效果,以便突出视焦点。
曝光参数组合是否合适?
正确的曝光参数由三个变量来控制:快门速度、光圈和感光度(ISO)。
相机自动曝光有三种模式:P挡——程序曝光;S挡——快门优先曝光;A挡——光圈先决曝光。但这三种模式都是基于相机感光平均值计算的傻瓜式曝光,实际上是很难得到正确曝光的。那怎样能得到正确的曝光呢?准确地说:正确的曝光应该是最精确地达到了摄影师所预期效果的曝光。数码相机还有一个M挡,是手动曝光挡,可以根据测光进行准确的设定。一般原则是不能出现曝光过度(纸白)。有时故意地过曝或欠曝,是一些追求观念表达的摄影师要达到某种特殊效果的手段,但通常不是追求纯粹自然风景表达的摄影师需要的手段。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回到你的想法,首先确定你想达到什么效果,然后再调整光圈或者速度来实现那个效果。数码相机的感光度是个可调节的被动的参数,它配合前两个参数以达到正确的曝光。但要注意,感光度在可能的情况下越低越好,以保证优质的影像质量。如果拍摄星空和低照度物体不得已用了高感光度,那就有随之而来的噪点问题,需要在后期制作时降噪补救。
参数调整的原理作用和不同效果具体就不展开讲了,大家看摄影技术书籍就能一目了然。
正确的曝光应该是最精确地达到了摄影师所预期效果的曝光。
2.后期制作
——“做”还是“不做”?
美国风光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说,优秀的摄影作品“前期是作曲,后期才是演奏”,说的是照相机和感光材料还无法做到最完美的表现,还需要在摄影的后期进行人为的加工。虽然现在数码技术已经开始显示出了它越来越能制造“完美”的能力,但是目前还很难包打天下,还需精细的“后期制作”。
如果摄影在视觉艺术形式中所特有的真实记录性丢失了,就远离了摄影的实物成像的本质性。
——“做”什么?
美国风光摄影家迈克尔·法特利在展示他作品的墙上特意加了几行小字:“没有计算机图像处理;没有人工光源;没有用不自然的滤镜效果。”
照片的真实感永远是这个艺术形式的最大价值。连追求画意风格的风光摄影家在自己的画廊唯一强调的竟然也是他作品的“真实性”。
摄影不同于绘画。摄影是对真实世界某一时空的记录。如果摄影在视觉艺术形式中所特有的真实记录性丢失了,就远离了摄影的实物成像的本质性,它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在我看来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
所以我在后期制作时只是追求还原和表达真实客观世界的能力,弥补感光器材的天生不足,缩小照片与现场感觉之间的距离。
除所有人都会做的影调的整体调整和偶尔的剪裁之外,我的“后期制作”主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局部调整
其实就是亚当斯印放照片时用的“区域曝光法”:通过局部的曝光增减或加深减淡影调,使作品呈现更加均衡的全影调效果;通过局部柔化去增加远处逆光下物体的朦胧感;通过局部增加锐度来突出细节;通过局部降噪来还原黑夜星空的璀璨……
2)几项合成技术
现代数码风光摄影中常用的几项合成技术,只是意在通过后期技术弥补器材的不足,实现前期拍摄不能实现的画面。
曝光合成
当风景对象光比很大,比如日出日落逆光拍摄时,想表现暗部细节,用传统的中灰渐变镜是已经比较过时的做法。因为渐变镜的“一刀切”不可能完全契合暗部山水的轮廓。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前期分别对不同区域曝光,再到后期做曝光合成。后期曝光合成可用Lightroom里一键成功的HDR合成,有时也需要手工或利用明度蒙版做合成。但这种方法只适合静态的风景,而不适合有风的动感很强的风景,因为会给合成带来很大的困难。
景深合成
用广角镜头拍摄大风景经常需要清晰的全景深,但即使现在顶级的135数码单反相机要一次成像,把极近的前景到远景都拍清晰,技术还达不到。而且我们为了不损失影像画质,避免小光圈的衍射效应,往往把光圈控制在F11或更大,所以我们就需要对前景到远景的不同点分别对焦拍摄,然后再在后期做景深合成。景深合成在Photoshop里可以自动完成,有时也仍需要手工合成。
接片合成
即使是像佳能11~24mm这样的超广角镜头,有时也很难把大自然的壮阔宽广完美地表现出来。人能转头观看,而相机所能做的就是“摇头”接片,转动相机拍景物的不同截面然后合成接在一起,形成一幅想要多宽就多宽、想要多长就多长的超大视角画面。拍摄时可以横接也可以竖接,有时需要特定的云台,也有专门的移轴镜头。用中焦镜头拍摄接片无论从效果上还是操作上都是最佳选择。
透视合成
这个合成经常是为了克服前期超广角镜头对远景的缩小扭曲而做的后期矫正。但这是个比较有争议的后期合成手段。我目前没有做过,但从道理上我还是能够接受的,因为它并没“编造”客观现实,而是为了更贴近表现人眼所见的真实世界而做的努力。
总之,只要是“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的某一时空,通过什么手段实现我都觉得不应有什么禁忌,不管是前期拍摄时“拍”到,还是后期调整时“做”到。
摄影是科学,也是艺术;关乎认知,更是关乎人心。
——什么不“做”?
目前我唯一选择不做的就是改天换地和“移花接木”。
摄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艺术形式,不论是社会纪实摄影还是风光摄影,大家认为摄影之所以不同于绘画,就是它应该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记录。这种记录尽管永远是主观的,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来传达拍摄者的不同情感和观点,但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应该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时空的真实反映。摄影独特的力量和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和“客观”性,它的主观性只是摄影师选的时间不同、角度不同、取景不同及虚实和色彩不同而已。观者之所以被一幅摄影作品震撼,无可争议的原因是因为下意识认为这幅画面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他或她自己不能达到或达到了却没有看见或起码没有这样地看见。如果被告知这是西方的云放在了东方的大地上,今年的花栽在了去年荒芜的土地上,而作为站在一幅摄影作品前的观众肯定有“受骗上当”的感觉,这幅作品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而且也违背了摄影的初衷。摄影师为得到那真实存在的一刻而经历的苦熬等待或幸运的巧遇也都失去了意义。亚当斯说:“并非人人都相信绘画,但是人们却相信照片。”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有通过后期制作纯粹追求表达个人情感和意向的艺术类作品;但我仍选择坚持摄影作为视觉艺术形式所独有的“真实性”。不管呈现形式是多么“艺术”,但画面永远应该是凝固和表现这世界真实存在的某一瞬间。
之后的话
摄影是科学,也是艺术;关乎认知,更是关乎人心。
有人说过:照片拍到一定程度,会发现技术不重要了;又到一定程度时,发现艺术也不重要了。那么最后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影像随心”,遵循内心的表达。
我仍会通过摄影的方式,深入发掘和充分释放心底深处的情感和觉醒,从而自由不羁地表达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对心灵世界的追寻和对未来世界的期许。
我走的不仅仅是路,拍的不仅仅是风景,而是一点自由、一点梦想、一点解脱、一点释放、一点感悟和一点修行。现在,我也会加入一点分享,把我这些梦想和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这才是最终的见世面。
2018年11月写于美丽的埃文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