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省试通义》,撞题了
元月二十二日。
孔方等人抵达汴京城。
科举省考将在二月份的初四、初五、初六,三日进行。
在孔方的安排下,众学子住进了距离考场最近的客栈。
一人一间上房,饭食皆由专人递送,学业上有疑问,随时都可寻孙复解惑。
此待遇,羡煞了住在同客栈的考生们。
本届贡举,全国各地参加省试(正奏名进士考试)的人数有近三千人。
按照当朝近乎十中取二的录取份额。
今年将会有五百余人登进士第。
接下来的几日。
陆续有考生抵达汴京城,使得本就热闹无比的汴京城更加喧闹。
内城外城、各个街道、酒楼茶馆、勾栏瓦子,皆有文人士子身影,各个谈笑风生,自认有上榜之姿。
齐州的学子们严格遵循孙复的命令,在屋内读书。
孙复和孔方则是游走于汴京城书生们的聚集之地,倾听他们对此次科举考试的看法。
令孙复和孔方感到甚是惊喜的是,历山书院的《历山夫子论》与《寒门学子入仕论》对考生们影响极深。
很多考生都是随身带着这一书一文。
这无疑会对孔方准备在开考前推出的历山书院新作《省试通义》,打下牢固基础。
……
二月一日上午。
孔方使钱,将携带的八千份《省试通义》通过各个街道的书籍铺掌柜、书摊摊主、酒楼茶馆伙计,向外分发。
定价二十文一份。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
乃是因此时的省试题目已定,主考官和出题人都在贡院封着,无法再修改试题。
此份《省试通义》,可谓是【历山夫子论】的升级版。
由历山书院的夫子们集体操刀。
里面论述了省试中诗赋、贴经、墨义、策论的考试方向及具体格式、风格。
不但内容精细,层次清晰,而且解构了诗、赋、策论的创作形式。
即使不擅长策论者,也能照着葫芦画瓢,写出一篇还算不错的策论文章。
宛如一本考前模拟答案,甚至可以称为省试作弊器。
毫不夸张地讲——
里面的形式、文章结构参考,关键词、足以让一名考生将一个不会写的题目,依然可以做到六七分正确(类比考研张老师)。
因为夫子们将此次省试的核心大义和一贯套路都研究透彻了!
不到半日,《省试通义》便在考生们中间传开了。
各地考生都是州府的拔尖人才,自然识货,纷纷购置,且讨论起来。
“此文甚好,言简意赅,道理清晰,读罢此文,完全胜于半年苦读啊!”
“这……这……这……看罢此文,我觉得,此次省考必然考究这个方向。”
“此文虽无撰写者的名姓,却刻有孔家书坊印制,莫非这是齐州历山书院的夫子们所撰写?”
“哈哈……我怎么感觉这都是考点啊,此策论结构实在是妙,可用,可用!”
……
《省试通义》瞬间变成了考生们的抢手货,人人议论不停,并且皆是夸赞之声。
不过,齐州的八名学子却未看《省试通义》,因为他们所了解的内容,要比这本文更精致一些,更加适用于此次应试。
他们并非都是只会做题的庸才,他们擅应试,也擅自由发挥。
在孙复的辅导下,每个人都对经义、对国策有独特见解,若进入殿试,一点都不会比那些富家官宦的子弟差。
三日,足够考生们吸收《省试通义》的内容和形式了。
……
二月初四。
庆历六年省试正式开始,考生们纷纷进场。
孙复与孔方将八名学子送进考场后,彼此的心情都放松了下来。
大宋进士科分为三个步骤,解试、省试和殿试。
过省试者,才能参加殿试,殿试由当今官家亲自主考,也有淘汰名额。
通过殿试者,便是进士身份。
一甲、二甲赐进士及第;三甲、四甲赐进士出身;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发榜之后,皇帝将会赐绿袍、官靴等,并分配官职。
可谓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真实写照。
……
三日后,省试结束。
考生们纷纷称试题的要义皆在《省试通义》之中,这瞬间引起了整个民间的广泛讨论。
更有考生将省试题目默写出来,引得很多人与《省试通义》对比。
对比之下,二者虽细节不同,但主要内容指向,相似度可达六成以上。
此事,顿时引起了民间百姓的大讨论,有人甚至认为此次科举漏题了。
二月初八。
那份《省试通义》出现在皇帝赵祯的御案上。
伴随着的还有一些臣子对民间百姓怀疑科举漏题之事的一些奏疏。
赵祯对比之后,喃喃道:“漏题自是不可能漏题的,这明明是有人所思所想与今年的试题撞在一起了。”
大宋对贡举尤为重视,有各种防止舞弊的方式,漏题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个孔方到底在做什么?这不是搅乱科举吗?他是不是疯了?”赵祯喃喃说道。
此书在省试的前三日突然传遍汴京城,确实有挑事的嫌疑。
但此文压中科举要义,让朝廷的脸面丢大了!
赵祯想了想,朝着一旁的张茂则说道:“茂则,摆驾贡院!”
大半个时辰后。
赵祯带着那份《省试通义》来到了贡院。
此时的贡院,乃是禁止任何人出入的。
阅卷官们吃住都在里面,待批阅过所有试卷,由主考官审核完毕后,方能离开。
而此刻,阅卷官们各个都是眉头紧锁。
坐在最中间的知贡举、主考官张方平更是连声叹气。
“唉!”
就在这时。
有人通传官家驾到,众官员连忙放下笔迎接。
赵祯看向众人,问道:“诸卿,在批阅试卷时,可有问题?”
此话一出,阅卷官们各个皱眉低头,显然是有很大问题。
“怎么?莫非此届考生才识不足,选不出为官的好苗子?”
赵祯不由得看向张方平。
当即,张方平拱手道:“启禀官家,并非才识不足,试题反倒答的很精彩,但是多名考生风格相似,尤其是策论,答题形式如出一辙,仿佛千人一面,毫无新意,臣等只能从内容上挑选优秀之才了!”
“形式上千人一面?”赵祯微微皱眉,看了身后的张茂则一眼。
张茂则立即会意,将《省试通义》递给了张方平。
“此乃是省试前三日,汴京城疯传的一篇文章,当下民间百姓称这届省试漏题了?你怎么看?”
“漏题?”张方平连忙摇头,道:“官家,臣以项上人头担保,绝对不可能漏题的。”
当即,张方平面带疑惑,认真地看了起来。
他看完后,面色凝重。
“官家,此文竟然……竟然与臣等出题的要义撞了,这不是漏题,是有人猜出了今年科举试题的主旨要义,并且……并且还给了形式参考,臣终于明白为何在写作形式上千人一面了,这……这……是要毁了本届科考啊!”
赵祯面色冰冷。
“你们一群整日研究科举试题的官员,竟然被民间人猜出了试题的主旨要义?朝廷白养了你们吗?”
此话一落,一众阅卷官纷纷跪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