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宁淳:语文高分秘诀
为什么很多人上语文课时认真听讲,下课后认真做作业,每天都在努力学语文,但是语文成绩还是不能有大的突破呢?其实,学习语文需要钻研。
宁淳来自浙江,参加的是浙江七选三新高考(选考物理、化学、生物),高考700分(语文127分),成功考入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下面她将为大家分享她是如何钻研语文的。
我并不属于语文基础很好、很有文学素养的学生。事实上,我在高三上学期的测试中语文成绩一直忽上忽下,但经过我“孜孜不倦的钻研”(我在理科班,对如何提高语文成绩很感兴趣),在最后的两个月内把语文成绩提到了年级前列,最终在高考中获得了十分理想的分数。下面我想按照浙江语文新高考卷面题型,从应试的角度梳理一下我在高三是如何“钻研”的。
第一大题“语言文字应用”考的是字音、字形、标点、词语运用、语病和较简单的文字应用题,这些题型相对固定,也是最容易拿满分的题目。当然,想拿满分也是需要艰苦努力的,当时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每日进行固定题量训练,有许多专练第一大题的练习册,我每天都会做上2~3篇;二是积累,练习当中的错题以及平时上课或各种资料里这一方面的东西,只要遇到我不熟悉的,我都会分门别类地整理到专门的笔记本中;三是每天早读,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把记在本子上的内容拿出来反复背诵。经过一整年的积累,到最后阶段,我基本可以保证只有文字应用题可能会扣1~2分,这样才能把有限的扣分机会让给后面更加灵活多变、捉摸不透的阅读理解题。
第二大题是两篇现代文阅读。个人认为第一篇小阅读题更偏重于对逻辑能力的考查,老师会提供一些常见错误的总结和识别标志,如“全部”“绝对”之类的,但如果题目“狡猾”一些,所有选项都似是而非,这时做对两个选择题只能靠与原文仔细比对和对文章意思的理解,试着去寻找它在逻辑上的漏洞。当时我也主要是在熟记常见错误和套路的基础上,靠平时经常做小阅读的选择题来积累经验。
相比小阅读,我认为大阅读题的简答题才是最棘手的。老师一定会讲大阅读题的常见题型与套路,首先这个“套路”的记忆就很麻烦,因为它的题型实在太多了。但我还是想说,熟记套路是十分必要的,并不是说每道题都能套上去,但套路其实是在提供不同的答题角度。
对我个人而言,刚开始我的大阅读题也是做得惨不忍睹,但自从我能熟记套路以后,做题时思考的角度就开阔很多,经常也能答到一些以前想不到的点,这其实就够了。浙江高考大阅读题中总有一问或两问令人摸不着头脑,我在高三时为了开阔自己的思路,甚至还做了一些江苏语文的高考题(更难且与老师讲的套路没什么联系)。其实我觉得真正做好大阅读题与个人的语文素养是密不可分的,在高三紧张冲刺的环境下,如果其他方面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实在大阅读基础分可以拿到的情况下(也就是熟练运用套路解答常规题型),不如暂时不去管它。我当时在大阅读方面并没有花特别多的时间,但我会保证每做完一篇现代文阅读,与答案核对时,都想一想我漏掉的点在原文中有哪些暗示,为什么我会把它漏掉。
第三大题是古诗文阅读。对于第一篇课外古文,我的学习方法与第一大题一样——积累。古文,无非就是古代的语文,而考查字义、断句、翻译句子的能力,其实都需要像做第一大题的错别字、词义、病句时那样不断积累经验,也就是要掌握常见古汉语实词、虚词的释义。每当做古文练习时,语文老师在前期都会要求我们通篇翻译,遇到不熟悉的实词和虚词时我都会及时记录到专门的笔记本上,并在早读时拿出来复习。古诗其实就是微缩版的大阅读,做题方法和大阅读差不多,但比大阅读多的要求是先要保证对古诗的理解,这又回到了古文的字词意思的积累上,因为有时理解错一句,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就会“谬以千里”。
《论语》大题和古诗默写较为简单,我这里就略过了。下面我想说一说高三最令我头痛的板块——作文,分享我这个文字能力一般的学生从44分逆袭到50分及以上的难忘经历。
当时我们是在高三四月选考,选考结束后离高考只有两个月了,我就决定把语文方面的重心放在提高作文上。因为到了最后关头,我觉得其他部分其实基本定型了,但是如果我能在作文方面上一个台阶,就可以多拿至少5分。当然,我为了这5分又花了许多力气。
首先再次说明,我在作文方面并不是一个有天分的人,尤其不擅长写考场作文。因为平时我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至少需要先构思半小时,再动笔写一小时,这样的写作习惯在考场上是致命的。我每次考试一定会剩下一个小时给作文,即便这样我也仍然感到时间很不够用,匆匆写下的作文,最后也只能从老师那里拿一个平均分:44分。虽然我一直不停地在寻找各种方法改进,但这种情况还是一直持续到了选考结束,其间我有过很多崩溃瞬间,觉得付出与回报太不成比例,所幸最后的两个月我做出的努力与改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令我在最后一个月的考试里作文进步到48分以上,这可能就是真正的厚积薄发吧。
我在作文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作文素材的积累。我看了高三一整年的《作文素材》,并备有专门的积累本。到最后阶段,同学之间还经常交换素材。同时我也会去网上找素材(如知乎),因为我觉得素材的使用率其实比较低,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多记一些。但是不得不说,其实到考场上最后用上的素材还是自己很久以前就知道,并且很熟悉、很感兴趣的内容。像2018年高考作文题“浙江精神”,在运用素材时显然必须是关于浙江的人物的,但说实话,平时谁又会按地域来记素材呢?幸运的是,我在考场上还是想起了很多人,其中的古人都来自《明朝那些事儿》,而这套书恰恰是我高三下学期为了解压又重新拿出来看的;高三上学期我靠看金庸的书来解压,也在平时的一篇52分的作文中成功运用了进去。事后想来令人感慨,颇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所以大家在积累素材时不妨有所取舍。
第二件事是文章的风格确定。我觉得写议论文有两种思路可以走:第一种是“硬核说理”,需要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而且观点通常需要比较深刻、有新意,但对语言要求不高,简洁即可;第二种是“软说理”,更偏向说理性散文,对论证的清晰和新意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要具备优美的语言风格,甚至还要有一些骈散结合的音韵美。当然,这两个方面可以结合最好,但我高三时毕竟作文基础不好,在这个问题上,我起初想走第一种风格(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是个纯理科生),但是经过一定的训练以后,作文仍没有太大的起色。在高三下学期,特别是选考后,我选择了第二种风格。为了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我特地看了周国平和王开岭的散文,尤其是王开岭的一整套书,摘抄并且总结他的句子的写法,重点训练达到形象生动且文字优美的说理效果的能力。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风格,虽远不及大作家,但总算提高了我的考场作文水平。
第三件事是找语文老师修改。对于以上两点,我在高三上学期其实都有意识地进行了训练,但是并没有收到很明显的效果。我认为第三点才是快速提升作文成绩最好的办法。四月选考结束以后,我每个周末都会写一篇作文拿给语文老师看,然后再修改到能拿50分以上的水平为止。刚开始一篇作文在家里要写一个多小时,而且还要改两到三遍,经常推翻重来,过程十分痛苦和煎熬。我一共这样大改了六篇作文,在接近高考不到一个月时,作文终于厚积薄发,在学校的模拟考和平时的周考中可以稳稳地拿52分。虽然改作文的过程很痛苦,经常改到怀疑人生,十分绝望,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却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最后总结一下,以上我分享的办法都是十分“应试”的,但即使目的如此“功利”,也不难发现其途径与真心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相同:大量积累。虽然过程很辛苦,也会怀疑这样做到底有没有用、值不值得,但至少我的语文提升经历真实地让我感受到付出与收获的老道理——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要想有收获就必须要付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