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建筑工业化?
一、引述
2019年8月开始着手编写本书的时候,搜索“建筑工业化”,共出现了756万个条目,说明这是一个热度很高的词。这种热度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9月用62号文的形式确立和引发的。根据此文件的要求,2030年前采用工业化建筑方式建造的装配式建筑比例要占新建建筑的30%,建筑工业化成为中国建筑产业发展过程中公认的未来趋势。
以下一些数据可以说明当前建筑工业化的热度:
2018年中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约2.9亿m2,占新建筑比例的11%。其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约1.9亿m2,占比约65%。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约4.2亿m2,较2018年增长45%,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13.4%。
2018年我国预制混凝土工厂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全年新增PC工厂200家左右。
落地速度最快的为华东区。其中,2018年,上海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超2000万m2,占新开工面积比重达74%;浙江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5692万m2,占全市新开工建筑面积达44%;江苏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超2000万m2,占全省新开工面积比重达15%。
根据中性预测,受益于国家政策推动,2018年我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81%(占新开工面积13%),预计2019—2021年国内新开工房屋面积分别为20.1亿m2、19.5亿m2、19.1亿m2,假设装配式建筑占比分别为17.5%、20.5%、23%,则对应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分别为3.5亿m2、4.0亿m2和4.4亿m2,按每平方米造价2300元计算,2019—2021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分别可达8000亿元、9200亿元和10000亿元(建筑整体建安工程造价,含非装配式建筑部分),故2021年装配式建筑将是一个超万亿的产业。(1)
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实际情况是什么?
最核心的问题是价格高,成本高,市场直接接受的程度非常低,行业需要国家政策和补贴艰难前行。
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先简要分析一下,以主流的混凝土PC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成本的增量和减量进行对比。
(一)成本增量
- PC构件制作、运输与吊装产生增量成本;
- 增加PC墙板和楼板的接缝处理及外墙防水缝处理;
- 预制构件代替砌体工程,目前混凝土含量和含钢量略有提高;
- 工厂PC构件需要缴纳增值税,项目施工还要缴纳税金,造成成本增加。
(二)成本的减量部分
- 外墙保温通过构件预制一体化实现,不需单独考虑;
- 梁模板取消,墙柱模板大量减少;
- 外脚手架取消;
- 内外墙面抹灰和天棚抹灰工程取消;
- 施工现场用工大量减少;
- 材料损耗与浪费大幅度减少;
- 因施工周期的缩短带来资金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及设备租赁成本的减少。
与传统建筑施工方法相比,目前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还不足以通过减量成本来弥补。一些工程实例表明,装配式建筑根据预制率的不同,比现浇建筑的成本增量200~400元/m2不等。各级政府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中的鼓励政策及财政补贴,也能从侧面印证装配式建筑成本高的现状。
简单总结一下,现状是两高两低:国家政策高度高,企业进入热情高,市场接受度低,技术体系成熟度低。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发展建筑工业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