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智造:建筑产业现代化必由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建筑工业化

2018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5563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78倍,是1980年的8.6倍,1981—2018年年均增长率为5.8%;建筑业年末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7.2%,比1980年提高5.6个百分点。(2)可见,建筑业已成为我国举足轻重的产业。然而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劳动力短缺,劳动成本上升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吸纳农民工行业,农民工在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中数量占到95%以上。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明显,自2004年“民工荒”问题产生以来,影响面逐年扩大,已经蔓延到全国,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由于我国近年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与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农村可转移输出的剩余劳动力数量逐年下降。因此,建筑业不可避免地遭遇招工难,尤其是出现以缺乏技术工人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短缺”。同时,80、90甚至00后已经成为建筑工人的主要来源,其择业观念与60、70后有很大不同。新的一代在择业时,除考虑工资待遇外,社会地位等也越来越多地成为重要的选择因素,而建筑业作为传统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特性,导致其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另外,物流、中介、餐饮、文化娱乐等城市新兴服务业也吸引了原本可能从事建筑业的年轻劳动力。根据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60后”“70后”从事建筑业比率为29.5%,而80年以后出生者从事建筑业的比率仅为14.5%,几乎相差一倍。当前,我国建筑工地上从事手工操作的从业人员几乎都是70后,照这个趋势下去,到2030—2040年,建筑工地将无人可用。所以,使用更集约型的工业化方式制造生产建筑,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简单比较,如我国能够达到目前德国建筑生产人均年140平方米的水平,则仅需一千多万的从业人员就能完成目前20亿平方米的年度新建建筑量,从而大大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用工压力。

(二)环境自身压力及国家环保要求越来越严

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环境面临空前压力,空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日趋严峻,各项环保政策法规日趋严格。

传统建筑业是污染大户,会造成噪声、废水、废气、粉尘、废弃物、光和有毒物质等污染,其中建筑垃圾、建筑扬尘和建筑噪音是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也是目前国家严格控制的污染源。

2017年5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筑业未来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其中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从2012年的2%提升至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15%。这些都要求传统建筑企业走建筑工业化之路。跟传统施工相比,建筑工业化工厂生产的建造方式,可大大减少噪声和扬尘,减少浪费,提高建筑垃圾回收率。

同时,建筑业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占比巨大,达全球年碳排放的35%,其中一半左右是由于新建筑的原材料输入,另外一半则是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产生的,而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生存的一个巨大挑战。2018年,中国水泥生产排放二氧化碳7亿吨,其中超过一半的水泥用于建筑,如果通过集约化工业化方式生产建筑,例如通过最简单的预制技术,使用干硬性混凝土,一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可减少5公斤水泥使用,30%的新建装配式建筑一年便能减排100多万吨二氧化碳,再通过提高制造精度、合理计划来减少工程浪费,并进一步使用工业废弃物等替代品,都能够大量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

(三)能源压力和资源节约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资源储量与世界人均拥有量有较大差距,其中人均煤炭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储量的50%,原油为12%,天然气为6%,水资源为25%,森林资源为16.7%。而众所周知,建筑业的资源消耗特别严重。据统计,我国建筑业用水占淡水供应量的17%,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用水占城市用水的47%;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

此外,建筑业不仅资源消耗严重,能源消耗也很大。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为我国的三大“耗能大户”。随着建筑舒适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建筑业能耗将日益严重,给社会、能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据统计,建筑直接能耗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30%左右。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为高耗能建筑。2015年中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为8.5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20%,单位建筑面积耗能是发达国家的2~3倍。

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中,建筑使用了大量的砂石料、钢材、水泥及装饰装修材料,造成资源的日益短缺。对水、电、煤炭的高消耗,使得水资源严重不足,大部分地区供水极度紧张,石油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

当前,国家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并希望通过可持续的绿色建筑工业化着手解决。在建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可使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和节水技术,节约水资源;可选择符合区域地理、气候特征的住宅建筑体系,研制推广新型砌块、轻质板材和高效保温材料,减少能耗,限制在城市住宅建设中使用黏土砖作为墙体材料等。

(四)传统建筑方式质量通病严重

建筑产品的质量事关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而目前,我国建筑的工程质量并不十分乐观,各参与方质量责任意识不强,完全没有做到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安全责任,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也不够有效。所以,我国建筑工程目前质量通病严重。

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住宅施工前期混凝土施工不达标、住宅建筑完成后出现各种渗漏(包括屋顶漏水、地面渗漏、墙体渗漏等)、墙体裂缝、墙体移位甚至轻微的塌陷等。这些质量通病,有的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的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住宅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成了质量投诉的热点。

传统建筑业造成的质量问题,最主要原因是设计和施工分离,而建筑工业化必须对建筑产品的使用作统一考虑,将整个建造工程作为一个产品看待,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建造方式设计和施工脱节的状况,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设备控制,可极大提高产品的精度和质量。

(五)传统建造模式的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迅猛发展。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2.58万亿元。但与建筑业的高度繁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依然很低,尤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从根据建筑业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来看,美国建筑业年劳动生产率从1997年的6.8万美元/人增长到了2002年的7.8万美元/人,按照同期汇率折算分别为56.43万元/人和64.56万元/人,而我国1997年与2002年按建筑业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4万元/人和1.8万元/人,显然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

另一方面,从人均竣工面积看,2018年我国人均年生产建筑35.9m2,而对比2018年的德国,全年生产建筑5千万m2,从业人员35.7万,平均每人约生产140平方米,人均效率是中国的4倍之多,其中建筑工业化对效率提升的作用巨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建筑行业过多使用人工操作,而发达国家则大量使用机械设备和预制构件。可见,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劳动生产率不高,难以适应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需求,亟待一种新的、先进的建筑生产方式来改变这种现状,而建筑工业化正是这种新的生产方式。

简单来说,建筑工业化是未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十九大报告中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备条件。


(1) 中道泰和:《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1年1月。

(2) 曹珊:《“新基建”背景下,建筑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载《中国勘察设计》,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