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互联网终极形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3 互联网2.0时代:移动互联网

根据传播学的“S曲线扩散理论”(4),一种新产品或服务通常会经历“起步→渗透率迅速提升→逐渐饱和”的曲线推移,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都呈现了类似的扩散过程。

2006年,互联网开始加速在人群中渗透增长,2005—2011年期间,国内互联网网民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30%,网民数量突破5.1亿人,在中国总人口中的渗透率达到38%。其后,电脑带来的用户增长开始逐渐放缓,增量用户的主要推动力开始切换为智能手机。

以用户数量要素衡量,PC互联网在国内的扩散过程基本上终结于2012年,走完了S形曲线。

从CNNIC统计的互联网接入方式来看,在2011年之前,用户接入互联网的主要设备是电脑(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而2011年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的用户比例达到了69.3%,并在2012年正式以74.5%的比例超过了台式电脑的70.6%,宣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在此期间,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突破,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互联网的迭代,3G网络奠定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该阶段的2007年,具有颠覆意义的智能手机iPhone 1发布,智能手机这一互联网移动端接入设备迅速普及。

2010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发布了划时代的产品iPhone 4智能手机,标志着世界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而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稍稍晚一些,有学者认为开启的标志为2011年小米手机发布。

2013年前后,4G网络在国内全面投入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来临。

根据CNNIC数据,2007年到2017年10年间,我国手机网民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1%,2017年用户达到7.5亿人。2015年,有超过九成的网民通过智能手机上网,2017年这一比例达到了97%,我国网民上网的主要终端设备已经切换为智能手机。

同PC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完全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它不啻于互联网的再造。

第一,操作系统平台不同。PC互联网是基于几乎全球唯一的Windows平台(收费、封闭不开放),移动互联网则拥有iOS、Android、WP、黑莓等多种系统平台,其中Android系统是免费、开放的,还因此诞生了手机ROM(机身存储空间)产业,移动互联网应用乃至整个生态迭代升级的速度都更快。

第二,硬件终端不同。PC互联网的基础硬件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移动互联网则是智能手机的天下,“随时随地、永不下线”是智能手机的优势,它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但会受电池容量、网络覆盖等因素制约。移动终端具有位移、定位、NFC(近场通信)、二维码、支付、便携等特性,能够产生比PC更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和商业模式。

第三,入口不同。PC互联网的主要入口是浏览器,而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则是App。

第四,产业格局不同。PC互联网时代,各厂商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如芯片厂商英特尔和IBM、HP、联想等PC厂商负责硬件系统,微软负责OS,运营商提供网络,谷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负责相关互联网应用的提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厂商、OS提供商、应用服务商、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开始大肆争夺产业主导权,都向对方领地渗透,试图占据价值链的优势位置,如谷歌、微软这样的软件公司也开始做终端,硬件厂商则尝试做OS和应用,运营商也试图做应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造就了苹果、Facebook、Twitter(推特)、字节跳动、小米、滴滴、美团、拼多多、快手等新互联网巨头,在PC互联网时代的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百度)A(阿里巴巴)T(腾讯)”,阿里巴巴和腾讯持续辉煌,打造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企业版图,而百度则相对掉队,市值远低于阿里巴巴和腾讯(5),不过当前百度正在发力人工智能,它能否在下一代互联网——元宇宙时代再次崛起,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