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满足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需求
积极运用交通科技发展成果解决交通出行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需求,同时也关系到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需求。
一、空中交通:参与国际航空航天竞争
古往今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太空的探索。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使飞天梦想成为现实。
我国不断加快“飞出去”的步伐,逐步形成四通八达的航空通道,开辟出更多的国际航线。截至2021年,我国已建成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10个国际航空枢纽,29个区域枢纽等组成的现代化机场体系。我国已与1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开通国际航线895条。
我国的外交政策一向是友好的。在与其他国家的航空合作中,我国始终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积极、进取、有序、有保障”为原则,持续拓展合作渠道,满足中外航空企业需求,为国内外人员及经贸往来创造便利条件。
在积极对外开展航空合作的同时,我国也从未停止技术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官方网站的介绍,201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已正式进军民用飞机领域。2022年5月,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首家用户的首架C919大飞行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新一代民航机的问世,标志着世界民航领域被空客公司、波音公司垄断的局面被彻底终结,我国在航空领域将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二、地面交通:打造强大陆路系统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于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带动。众所周知,河南省郑州市就是一座被人们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
从天空到陆地再到海洋,在多维空间的视角下,地面交通在人们的日常出行中占据的比重始终最大。地面交通是否发达,关乎国计民生,我国也因此制订了一套科学的地面交通发展计划。
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欧陆路运输系统的发展得到了快速提升,内部结构不断向着包容化、开放性的方向完善,不断促进亚欧大陆各地区之间的全方位联系。在此期间,我国推出多元化的合作方案,打破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力求建立平等、友爱、互信的合作网络。概括来说,可将其称为我国地面交通“三部曲”战略。
首先,鉴于中欧陆路之间距离长、面积广、覆盖国家和地区众多,为丰富陆路运输方式,中欧共同推出铁路、公路、跨国油气管道三合一的联动发展模式,刷新地面交通运输布局,推进各领域衔接更加方便快捷。
其次,中欧陆路运输在双方经贸往来中逐渐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公路等级的提升,通行里程也在持续增长,承载量、运力、运输频次等重要数据均已实现稳步攀升,这象征着中欧陆路运输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最后,为了保证中欧陆路运输口岸贸易的通畅,我国积极对话各国政府,说服对方开通更多口岸,协调各国海关和检疫部门之间的工作,提高运输交接效率,使通关流程更加快捷。
我国对内紧盯“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城市”这一目标,创建“通道+枢纽+网络”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交通体系。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我国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枢纽。
在铁路建设方面,最高效的方式是从沿海、沿江城市入手,搭建贸易网点直通车,发展专项货运班列。而在道路交通方面,可以按照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域划分,打造城市圈互联互通道路网,推动出行大通道和高速公路的建设。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国始终没有停止对地面交通的开发。强大的地面交通网络,犹如中华大地上一条条强劲有力的经络,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输送着发展的养料。无论时代背景如何变化,世界各国逐步走向统一整体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我国仍将在地面交通领域开辟出更多的国际合作空间,以维系全球物资供应链的稳定,助力全球经济回暖。
三、水上交通:远洋航运能力提升,保障进出口贸易
回顾我国的航海历程,有记载的史料最早可以追溯至秦代。海洋存在众多的未知,远洋航运更是潜藏着变幻莫测,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提升我国远洋航运能力,降低航运风险的发展计划被再次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动力,是贯穿全局、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加快海洋开发进程,振兴海洋经济,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近年来,为了加速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远洋航运政策,以此全力参与打造全球综合物流供应链。
2019年1月21日,“吉林一号”在酒泉成功升空。值得一提的是,其搭载的“水运一号”卫星载荷,是全球首个可实现船舶在轨智能跟拍的民用商业卫星载荷,与此同时,“水运一号”也是第一个由我国自主建成的水运科学空间实验平台。
丰富的航海及航天科研资源的搭载,说明“水运一号”是以船舶和航运为对象,主要任务是测试卫星通信、导航及遥感等远洋航运服务能力,为船舶航行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
提升远洋航运能力是我国的重要策略,对我国参与全球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相关人员深耕航海技术,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增强风险意识,更需要参与的部门、机构、企业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共同维护我国的水上交通地位,保障进出口贸易的安全与稳定。
四、网上交通:提升交通销量,建设绿色交通
近年来,定制、预约、共享的新型出行模式发展迅速。全国网约车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全国网约车平台收到的订单数量高达5.6亿单,全国登记在册的网约车平台已有200多家,全国获得驾驶资质的网约车驾驶员约330万人。
发展绿色交通,既是民之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十三五”以来,交通运输部陆续发布了关于绿色出行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将绿色出行理念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梳理发展流程,全力打造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网络交通产业的宏观指导能力。
同时,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网络出行,最终都要依靠信息通信技术加以实现,而技术手段的运用必然也会产生成本。
此外,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也需要相关科普体系的建立。人民群众对交通的需求,对交通发展的认知,都需要交通科普工作的跟进。交通科普工作包括科普理论、科普工作管理体制、科普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科普交通运输行业体系建设研究等,这些都是交通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交通科技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技术发展,而是全方位、立体式的体系发展。例如,一些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活动、科普传媒等在交通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当下,人们在确保高效、环保出行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兼顾出行成本,这将是我国治理网上交通的下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