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3 曝光控制

1. 曝光的基本概念

当我们按下快门按钮,在快门开启的时间内,胶片或图像传感器接收到光线的过程称为曝光,得到光量的多少称为曝光量。曝光量取决于照度和曝光时间:

曝光量=照度×曝光时间

扫码学微课

数码相机通过光圈和快门速度分别控制照度和曝光时间。因此,在同一被摄体光源照度不变的条件下,光圈越大,通光量越多;光圈越小,通光量越少;快门速度越慢,曝光时间越长;快门速度越快,曝光时间越短。所以,不同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组合得到的曝光量是不同的。

在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时,曝光准确与否可以根据显示屏上的显示效果来判断,但受显示屏尺寸、观看视角、观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果有时也并不可靠,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直方图进行判断。

直方图可以直观反映影像中不同亮度的像素的相对比例。其横轴从左到右代表照片中从暗部到亮部的亮度等级,纵轴表示每个亮度等级下的像素个数,峰值越高说明该亮度等级的像素数量越多,在照片中所占的面积也就越大。我们通过直方图的横轴和纵轴可以判断曝光是否合适、影像层次是否丰富等。

曝光准确:直方图从左到右在各亮度等级上均有像素分布,而且在两端几乎没有溢出现象,这说明曝光准确,照片的亮部和暗部都保留了丰富的层次和细节。

曝光不足:像素密集位于直方图的左边,并在左端产生溢出,右边高亮度区域没有像素,此时照片曝光不足、画面偏暗,应该增加曝光量。

曝光过度:像素密集位于直方图的右边,并在右端产生溢出,左边低亮度区域没有像素,此时照片曝光过度、画面过亮,应该减少曝光量。

影像反差小:如果像素密集位于直方图的中间部位,波形凸起,两端的大部分区域没有像素分布,说明此时照片对比度不足,明暗反差过小。

影像反差大:如果直方图的两端都有溢出现象,说明影像明暗反差过大,照片中缺少细节。

2. 正确的曝光选择

从技术角度来讲,一张照片曝光正确,通常要求其清晰度高、影调丰富、层次分明、质感较强,照片中较亮和较暗部分的影纹都能清晰分辨。

但如果上升到艺术角度来审视一幅摄影作品,仅仅追求清晰度、影调、层次是不够的,还要考虑正确曝光选择的另一个艺术标准。这个标准要求从作者的创意出发,也就是作品的创作主题、创作意图和包含在作品中的创作情感等,看照片能否渲染环境气氛、产生意境,是否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照片内容与表达的思想能否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在选择正确的曝光时还不能脱离创作思想和艺术效果。有时,一张模糊的、影调不够丰富的照片反而比一张清晰的、影调丰富的照片更具感染力,因为画面中模糊不清的视觉感受恰恰可以更好地表达照片的思想内涵,起到烘托氛围、传递情感的作用。因此,艺术标准与技术标准是不可分割的,不可一概而论,应当结合艺术标准去考虑曝光的技术标准,也应该根据曝光的技术条件去考虑作品的艺术表现。当然,初学者应该先从技术上掌握正确的曝光,熟练以后再进一步去理解“正确曝光”的准确含义。

3. 影响曝光的因素

影响曝光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归纳为感光度、照度和被摄体亮度3种,此外,光的照射方向、光源与被摄体的距离以及光的色温等因素,在设定时也应当予以考虑。

(1)感光度的影响

在传统相机上,感光度代表胶片的感光速度,数值越高说明该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越强。在数码相机中,感光度代表感光器件的感光能力,同时也间接反映了拍摄所需曝光量的多少。在同一光照条件下拍摄同一被摄体时,感光度设置得越高,拍摄时所需的曝光量越少。因此,在使用不同感光度拍摄同一光照条件下的同一被摄体时,应选用不同大小的光圈和不同的快门速度,否则会造成曝光错误。

感光度的选择与能否获得一张影调丰富、质感强、色彩饱和的照片存在密切关系,感光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将被摄体原有的明暗色阶正确地表现出来。一般在环境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如晴朗的午后,我们可以使用较低的感光度来进行拍摄,如ISO 50或ISO 100,这样拍摄出的照片不但可以真实地反映被摄体的影调层次关系,而且在质感及细腻程度上可以有一定的保证;如果在阴天、雨后等环境下进行拍摄,则可以使用ISO 200或ISO 400;对于一些比较黑暗的环境,如夜晚、光线昏暗的室内,则可以使用ISO 800甚至更高的感光度进行拍摄。但需要注意的是,以目前感光器件的技术发展程度来看,大多数数码相机的感光度越高,其感光器件相互产生电荷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是高感光度下拍出的照片会产生明显的颗粒感的原因。

(2)照度的影响

照度是指光源发射出来的光线投射到被摄体上的照明强度。这里主要指天气、季节、早晚时间的变化对曝光产生的影响。

首先是天气的变化。如在阳光照耀时快门速度用1/250s,天空有薄云时用1/125s,阴天用1/60s,乌云密布时则用1/30s。若不改变快门速度,调节光圈也是一样的。

其次是季节的变化。夏季太阳光线的照度较强,冬季太阳光线的照度较弱。一般以春季、秋季为标准,夏季、冬季则应减少或增加一级曝光量。

最后是早晚时间的变化。太阳每天东升西落,阳光与地平线形成不同的角度,这种角度便影响着景物的照度。当日出和日落时,阳光斜射,通过大气层的时间比夏天中午时要长35倍,短波光被散射,只有长波光到达地面,故照度弱、色温低;当阳光与地面成30°~60°夹角时,即上午和下午的大部分时间,阳光极易穿过大气层,受大气层中的杂质干扰较少,照度比较均匀,易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影调层次丰富;当阳光与地面成60°~90°夹角时,也就是中午时分,水平面照度大于垂直面照度,景物顶部很亮,未被照射的部位较暗,具有强烈的明暗反差,逆光拍摄时就要适当增加曝光量。

此外,照度也受纬度和海拔变化的影响。在同一季节里,照度因为纬度不同而有所差别。太阳直射赤道时,离赤道越远,阳光越倾斜,纬度每差15°,曝光时间应相差一级。海拔越高,大气层中的杂质越少,紫外线越强。约在海拔1000m时应减少1/4曝光量,约在海拔2000m时应减少1/3曝光量,依次递减。

(3)被摄体亮度的影响

由于材质不同,吸收和反射光线的程度不一,受光量和受光面积有大有小,因此各类被摄体的亮度差别很大。例如,雪景、湖、海、白云,浅色建筑,人物,阴影中的人或物,每类被摄体按顺序应相差一级曝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