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 挖掘内向孩子内心的力量,是我们毕生要做的努力!
在我儿子出生之前,我从没如此迫切地想要了解性格内向的人究竟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在表达、社交上的害羞点在哪里,他们有多么敏感。
因为,在我这个外向的人看来,性格内向并不是问题,人和人本来就是不同的嘛!我的爸爸、我的先生,甚至我生活中的好几位密友,都是内向的人,但他们都很优秀,他们内敛平和、充满见地,偶尔腼腆却十分吸引我。
但在迎来内向、慢热的儿子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对内向性格只是认可和欣赏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养儿育女的路上,除了与他们密切配合,我们还有很重要的职责,那就是给他们必要的指引和建议。假若我不能足够了解内向孩子真实的想法以及他们会在某种情境下遭遇的困境,那我就会着急,会无所适从,会心中充满“有劲无处使”的无奈,孩子也会过得拧巴而憋屈。
我有时也很不理解,为什么我儿子会和我的性格差异如此之大,比如,同样是在5岁多的年纪,儿时的我可以大胆地上台比赛,在众人面前落落大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但我的儿子去参加围棋比赛,一推门看到满场的小选手,知道我要离开时,会马上号啕大哭起来……
我很幸运,这个时代有很多好书,有很多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能够告诉我,这类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在《内向孩子的竞争力》这本书里第一次了解到,外向的人通过与别人的交往来寻求刺激,只有不断地交往,他们才会持续获得能量。而内向的人倾向于通过安静的独处恢复能量,在人员聚集的地方,他们自我的能量是发散的,他们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更高,与人交际时,如果不是特别有意思,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能量消耗。
自认内向的演员高圆圆曾提到,有一次在香港参加一个电影节,她站在那里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想找一个角落躲起来,但角落里也都是人。最后她在中庭找到了一棵树,面对着树站了整整一晚。当时她想,只要树不开口说话,那个晚上就不会有人和她说话了。
这是我在过去完全没有过的体验,但眼下我却感同身受。而对内向的孩子来说,每天他们从幼儿园或者学校归来,在与人相处了漫长的一天之后,也许的确迫切需要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他们渴望不被打扰,安静地自己待一会儿,补充一下能量,把世界的喧嚣关在外面,与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相处。“妈妈,我不想说话,想一个人静静!”有几次我接儿子回家的路上,他就这么告诉我。
同样地,尽管我能理解内向的人会害羞,但看过苏珊的书后,我才了解到,对某些内向的孩子来说,被点名发言时会有“生死攸关”这样看似夸张的感受。于是我不再一味叮嘱儿子在幼儿园上课时一定要积极发言,而是试着帮他寻找释放压力的方法。
这本书除了给正在为自家内向孩子而焦虑的父母明确具体的指导方法,同样给了他们一颗强效定心丸。书里无数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性格内向不会影响孩子社交,不会影响他们展露才华,也不会影响他们成为优秀的领导者……我们担心的问题,书里都给出了翔实有用的回答。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带领他们克服腼腆。就像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太太说的:“我想腼腆的人不会改变天性,但他们能学会如何克服腼腆。”
我很庆幸,儿子的幼儿园老师能够认真地了解每个孩子:“你们家的孩子上课或者参与活动都不会马上兴奋起来,他需要观察很久,等他做好准备了、心里觉得稳妥了,才会认真参与进来!不过一旦真的动起来了,表现真的很不错!”接着她又补充说:“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他说的东西总是充满创意,如果再有激情点就更棒了!”
老师和我说完,我们俩都笑了。是的,这就是我的孩子,情绪不会轻易外露。我有时候也很好奇:小小年纪的他是如何在内心感到无比开心和激动时做到不喜形于色的呢?后来看到相关研究我才找到了答案。原来,人类大脑里有一种内在的“奖赏回路”,有好事发生时,大脑会通过这一回路反复传送多巴胺,以增强大脑的兴奋度。同样是获胜,相对而言,内向的获胜者大脑中的“奖赏区域”活跃度较低,因此他们获胜时会更加冷静。
前几天先生有点担心地问我:“你说,儿子要什么时候才会外向一些?怎样才能不那么慢热?”
我有点嫌弃地瞪了他一眼:“你一个内向的人,还不能理解儿子吗?内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更需要来自外界持续不断的鼓励。我已经做好了一生为他加油鼓劲的准备!”
“唉,那真有点累!”他叹气摇头。
我看到他愁眉苦脸的表情有点想笑:“明明你自己就是这样,却不懂儿子!养孩子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坚信我一定可以成功!”
最后,我想用苏珊的话做结语:“不要期待孩子有什么一点就着的激情,孕育和培养激情也许是一辈子的事,但那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