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平台
苏洵可不一般,如果苏洵一般就没有苏东坡了。这位眉山老处士读《战国策》读出了道道。战国人物,比如苏秦、张仪、鬼谷子,无非三个特点:一是思维半径大,二是目光穿透力强,三是鬼点子多。苏洵十余年间几次远游,叩访那些世内高人,一为长见识,二为搭平台。在江西九江,他与雷简夫订交,日后雷简夫做雅州(雅安)的知州,写介绍信给欧阳修,举荐三苏父子。他结识了眉州青神县人陈希亮,陈希亮后来在凤翔府当一把手,正好是苏轼的顶头上司。他又想方设法,让益州(成都)最大的官张方平晓得了他的才华。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张益州。怎么识?苏洵却要绞尽脑汁。一介小城布衣,要见朝廷派到成都的张侍郎,难于上青天。苏洵人在眉山城下西街,放眼成都府,彻夜研究张方平。金陵奇人张方平,官居礼部侍郎,看书过目不忘,喝酒百杯不醉。如果张方平说渴了,他的左右会奉上一壶酒,而不是一盏茶。
苏洵寻思:送张益州几坛子家乡好酒?
他转念又想:人家是高官,高官缺好酒吗?
张方平作为政绩卓著的一方大员,他最想要什么?人才!要为朝廷发现人才。
眉山布衣自问自答:“苏洵是个人才吗?苏洵肯定是人才。”
于是,这个人才干起来了。他平生交游广阔,朋友们通过不同的渠道,把他的文章呈送给张方平。金陵奇人一看拍案,二看大呼:“渴啦渴啦!”左右急忙斟满剑南美酒。
大官张方平兴奋了,落笔写道:“勿谓蜀无人,蜀有人焉,眉山处士苏洵是也。宜速来!”
大人物召小人物速去成都,小人物却念起了家传顺口溜:“苏家想要雄起,遇事就要稳起!”
过了一个多月,苏洵不动身,书面语叫做迟迟其行。全城的人都知道这件事了,相顾曰:“苏洵和他老父一个样,干啥事儿都稳得起。苏老泉,稳得老!”
为何苏洵要稳起?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