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好你自己
核心自信,是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
工作需要自信、人际交往需要自信、恋爱需要自信、生活中许多事都需要自信,但这跟今天要说的核心自信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从头讲起。
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当他出于本能开始追女孩时,所想的一切归结到底都是要“改变对方的行为”。
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另一个体的行为,这就迈出了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也是情商培养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总是期待用招数或者技巧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可这些招数和技巧很初级也很幼稚。
但是,招数和技巧对他人的影响相当有限,等到经过一系列挫折打击之后,一部分人对男女关系的认识开启了世俗模式——有钱有颜值,其余都瞎掰;而另一部分人则开始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看待两性交往。
大家留心的话会发现,现在但凡懂点心理学的情感专家都喜欢用“关系”这个概念,我的约会学理论也不例外。当追女孩这件事从“改变对方行为”变成“处理彼此关系”时,大多数追求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从朋友关系升级为情侣关系”,而问题的关键就是两件事——“处理好现有层级的关系”和“晋级到更高层级的关系”。
这种方法论在处理恋爱追求和分手挽回的问题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核心原则有三点:1.真实自我;2.尊重对方;3.不犯错。
并且这些原则的落实不依赖任何刻意设计的场景,只需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自然交往,留下能够欣赏你的人,过滤掉没有缘分的对象。
在进行恋爱指导或者情感咨询过程中,当求助者接纳了以上理念之后,他们中一部分人的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可是还有另一部分人暴露出一个新问题——由于不会沟通交流,因此尽管从道理上知道应该表现出真实自我以及尊重对方,但是只要一开口,这些人就在不断地犯错——表达不清自己的本意,而且还常常得罪人。
因此,在从事这份工作几年之后,我又陆续开设了口才课、微信课、表达课,开始教我的学员们沟通和交流。经过学习训练之后,一部分学员发生了惊人的改变。我用“惊人”这个词,是因为这种改变不同于学习约会或社交,只是改变了别人对你的行为反应,而是当事者自身行为模式发生的根本变化。简单说,就是有些学员的说话聊天完全像换了一个人,变得风趣幽默了,变得会拿捏适度了——总之变成了一个高情商的人。
但是还会有另外一部分改变不显著的学员,他们的问题又把我的关注引向了一个更深的人性角落,也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核心自信。
比如我们口才课的训练,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通过语言表达感受释放情绪,为此我设计了各种方法甚至还有模板,有些后来收录在《魔鬼聊天术》那本书里,比如“行为聊法”“魔趣聊法”“状态+感受”等。
在训练中我发现学员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内心存在情绪感受,只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这些学员经过训练之后问题就解决了;但还有一类学员的困境却是,他的内心体验不到任何情绪感受,常常都是一片空白。
深入观察发现,这种人(男性为主)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积极乐观的状态,遇到一丁点儿人际交往的挫折,还特别容易进入消极悲观的状态,并且他们的悲观又不同于普通女性的悲伤情绪——哭天抹泪或者找人倾诉。男性的悲观往往面无表情,他们只是把自己更加彻底地封闭起来——通过情感隔离来减轻压力。因此我们教授的那些关于沟通的方法都失去了作用——比如约会时要表达积极感受,但他们没有积极感受可以表达,勉强说出来的俏皮话拙劣得让人想吐;再比如被拒绝时应该豁达大度,可他们心里全是悲观失落,一开口就处处流露负面情绪,或者是攻击和对立进入另一极端,所以还不如什么都别说。
如果将这个现象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打比方,那就是我们提供了锅碗瓢盆,炉火灶台甚至开水,却找不到米,甚至倒进锅里的有时还是泥巴和沙子。
当我们的恋爱培训深入到这个地步时,我发现情感顾问、沟通专家这些角色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冲突,这也就是本文开始所说的核心自信的由来。
这里的核心自信不是你相信自己在别人面前有多厉害,对别人有多大的影响力,而是你对自己的接纳程度,你跟自我相处的能力和水平。
这里再次出现了“关系”这个概念,但这次不是你跟别人的关系,而是你跟你自己的关系。
其中的异曲同工之处是:能处理好跟他人关系的重要前提是承认对他人的不可控,同理,能处理好跟自我关系的重要前提也是承认对自我的不可控。只有承认和接纳了不可控,才会懂得和谐相处,于人于己都是这样。
回头再看这一条完美线索——“想改变别人的行为”就要“处理好跟别人的关系”;“想处理好跟别人的关系”就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就要“处理好跟自己的关系”。
核心自信是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一个人的核心自信等级越高,他的内心也会越强大,个人魅力也会越高,社交能力也会越强,而如果一个人的核心自信低于正常标准,那么就会陷入学习再多方法技巧却都无济于事的困境。
从最胆小到最勇敢
我的《魔鬼搭讪学》出版已有十年了,在这期间经常会有读者来信说:魔老师,喜欢你的书,赞同你的理念,在生活中看到感兴趣的人也特别想去认识,但气人的是,无论如何就是迈不出第一步,有时候都走到姑娘面前,可就要开口的一瞬间却又了……我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不光是这些没见过面的读者,在我的学员中也有这种纠结的人。有的人参加培训后,可以连续几个月一次都不主动社交,只是每个周末来参加活动,默默看其他学员。我一度非常迷惑:“你花这么多钱就是来观摩吗?”
但后来我找到办法了。
对于这样的学员,我在鼓励几次无效之后通常就不继续对他们提出要求了,我发现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慢慢积累勇气似乎效果更好。事实上,在几个月之后,好几个这样的学员都发生了一种“顿悟”式的改变。某一天他们会在毫无征兆的状态下突然就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往往一发不可收拾,从团体里最胆小的人变成了最勇敢的人。
这种戏剧般的前后对比不仅有趣,而且还具有心理学上的意义,下面我就试着来解释一下。
先说说为什么这些学员开始会“胆小”。
胆小跟自卑有关,特别胆小往往对应着深度自卑。但自卑并不一定就等于条件差,这些迈不出第一步的学员其实自身条件都还可以,经过深入交流之后,我发现他们有个共性——在早年的成长环境里遭遇过很多负面评价。
比如,父母经常在耳边唠叨:“咱家穷,你别不懂事,别老想着跟其他孩子一样……”
请注意,导致自卑的关键其实不在他们家真有多“穷”,而是家里有个习惯把“咱们穷”挂在嘴边的家长,所以并不是所有普通家庭的孩子都会自卑。而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即使有了在外人眼里还不错的学历和工作,可内心深处还是藏着低人一等的感觉,尤其在遇到喜欢的女孩时,他们下意识就会冒出“我配不上她”的念头。
这种自卑会出现在任何社交活动中,但主动社交导致的压力肯定是最大的,因为它能遇到最让自己心动的对象,而陌生的环境又最缺少社会身份的保护,对方连你是谁都不知道,难免会用低人一等的眼光看待你,这又会促使你贬低自己,因此迈出第一步变得难上加难。而在公共场所走到陌生女孩面前开口说想认识她,简直就是向全世界暴露“原来你比别人差”。当自卑不能解决的时候,最省事的处理方式是把它隐藏起来,不去表达自己的需求。
所以,如果不真正解决自卑的心理障碍,社交对有些人来说就是一场噩梦。
再说为什么会从“最胆小”变成“最勇敢”?
因为这些学员开始真正面对自卑这件事了。
自卑是外界评价给我们留下的伤害,但追求美好却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能不能改变自己,关键看你的动力有多强。
回到日常生活中,我相信每个男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看到一个令自己无比心动的陌生女子,脑海中瞬间念头闪过——要是认识她该多好!然而想要付诸行动,脑海中同样会出现失败的结局——上前说话然后被当作无聊男人惨遭拒绝!于是就给自己再找个放弃的理由:比如,我很忙,我不是大帅哥,我不适合聊天……多数男人就是这样自己骗自己的。
沟通有很多好处,比如扩大社交圈,认识很多自己喜欢的异性,帮助脱单……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正视自己的欲望,承认自己的弱点,不自己欺骗自己。早些认清这点,会让你的人生受益无穷。
这也是我敬佩那些迟迟迈不出第一步却坚持参加活动的学员的原因——虽然看起来很,但他们不会自己骗自己。
当一个人在正确的方向上去挑战自己的弱点时,就算进步非常缓慢,但所有的积累都是有意义的,所以一旦成功,改变往往也是彻底的。
一念之隔,未来的人生是积极还是消极,是争取还是放弃,大方向就改变了。
十多年前我在写《魔鬼搭讪学》的时候并没有关注到自卑这件事,因为我本人从来没有这个问题。我的文章主要是集中于探讨男女交往的理念以及表达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但在后来的培训经历中,我发现大部分的学员其实都存在着自卑的问题,可以说这才是影响他们与异性交往的真正原因。
自卑对男性魅力的侵害贯穿着交往的始终,接触阶段的表现是“㞞”,约会阶段的表现是“求”,相处阶段的表现是“管”,分手阶段的表现是“黏”。不同程度的自卑会对恋爱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从心态上自我提升才是获得完美关系的关键。
快乐的人更容易相处
快乐是人类五种基本情绪中唯一的正面情绪,其他四种分别是悲伤、恐惧、厌恶、愤怒。五种基本情绪中有四种是负面,所以“生命皆苦”也不无道理。我们经常说“快乐就好”,但快乐到底是什么,其实多数人并不清楚。
我在课上讲到如何交友时,总会强调首先要自己快乐起来,然后再去调动对方的情绪。你不可能自己心如止水,却靠背几条台词就让对方眉开眼笑。可是,当我让学员们回忆一下他们的生活中发生过的快乐事件时,多数人却都哑口无言:这些宅男讲不出有什么令他们快乐的事情。
也许是他们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快乐,也许是曾经发生过,只是他们想不起来了,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一点——在当今的生活中,快乐这种情绪越来越不容易被我们意识到。
原因在哪里呢?今天咱们就聊聊什么是快乐。
快乐属于情绪,幸福属于感受,成就属于欲望。
情绪是与我们的感觉最直接相连的心理体验,小孩子吃到糖就会快乐(味觉),大人们看到蓝天白云也会快乐(视觉)。感受是加入了认知的情绪,有些水果本身味道不错,吃到口中就会让人觉得快乐,但如果你认为吃了之后还有美颜塑身延年益寿的效果,可能吃下去的体验就更好了,你甚至会为了吃到这口水果通宵达旦去排队,这就是付出和牺牲,你所追求的也变成了比情绪更高级别的体验——感受。通常,人在进入社会之前最容易快乐,等到为人父母之时体验的多是幸福,而身为社会中坚分子成就感更高。
处于快乐情绪之中的人更容易与别人相处,就算在独处时也更愿意有所事事,而悲伤情绪则让人离群索居以及无所作为;快乐情绪促使人去合作与建设,而愤怒情绪则促使人去攻击与毁灭,所以快乐在价值观上一直被社会认可。其实负面情绪也有负面情绪的价值,比如悲伤可以让人更加细腻地关注自身体验,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在悲伤情绪下产生的,但悲伤永远不会成为主流,否则世界就无法运转了。
快乐体验必须经历过适当的期待之后才会出现,没有期待便没有快乐,期待太久也没有快乐。想要什么玩具就有什么玩具的童年不会快乐,因为不经期待直接得到满足,会模糊主体客体的区别,情绪体验的主体都没了,快乐就无从谈起。但想要一个玩具却需要等三年的童年也不会快乐,因为期待太久必定会导致过程中产生不快乐的体验,不快乐的体验有可能淹没快乐体验,除非你把快乐体验赋予更高意义,但这就不是单纯的快乐了。
获取快乐的过程中不能包含不快乐。而包含了不快乐的快乐体验变成另一个级别的体验——幸福。
就拿看异域风景这种体验来说,如果你是乘着头等舱飞过去,下了飞机之后入住豪华酒店,最后坐在私家阳台上喝着红酒看到了如画美景,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旅途劳顿,那么这就是快乐。但如果你是风餐露宿历尽艰险,最后爬上了鲜有游人可以到达的险峰,终于目睹到绝世奇观,那么这就是幸福。同理,一见钟情的男女含情脉脉地对视是快乐,而辛苦了一天的父母看着孩子的笑脸体验到的是幸福。快乐是不需要付出就能得到的体验,而幸福不但要有付出,有时候还伴随着巨大的牺牲。至于大家经常提到的成就,往往也包含了付出和牺牲。但成就与幸福不同的是,幸福仅仅是主观体验,成就还包括了能够被社会认可的价值,比如完成一部作品,创立一种学说,打造一家公司,等等。
快乐体验的来源有三类:物质、人际关系以及见识(读万卷书或者行万里路)。来自物质的快乐在长大之后就会急剧降低,因为对于买得起的东西基本已经感到麻木,而买不起的东西一下子也不可能得到。而来自人际关系的快乐在中年之后也会降低,因为中年人很难再交到真正的朋友(不过带孙子似乎是个解决办法)。只有来自见识的快乐有可能伴随一生,前提是你在老去之前要培养出足够的修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快乐体验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是大家快乐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而在快乐越来越少的同时,幸福感和成就感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选项,这进一步造成了现代人的痛苦,生活似乎无所寄托。
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人们目前面临着一种危机,这是大家快乐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二。就拿从见识中获得的快乐来说,本来,行万里路是快乐,但现在很多人沉湎于刷短视频看奇人趣事,觉得反正也挺快乐,那么这两种快乐有不同吗?
以下是本文重点——让我们站在心理学的高度,从情绪的角度去理解二者的区别。
快乐属于情绪,而情绪的价值有两点:
1.引导我们更积极地行动。
旅行快乐引发的行动是开放性的,我们会更愿意早起,更愿意与人交谈,更愿意记录,更愿意吃喝,更愿意欢笑……而刷短视频的快乐引发的行为则是封闭式的——你除了继续刷下一条之外其他什么事都不想做,而“什么都不想做”跟悲伤情绪导致的结果又非常相似!这种开始是在体验快乐但结果却接近悲伤的复合情绪,在理论上被称为“空虚”,事实上多数人刷短视频之后的直觉感受恰恰就是空虚。推而言之,所有让人产生封闭式重复行为的快乐体验都会导致空虚的结果,比如打游戏。
2.丰富我们的美好回忆。
年轻人要向前看,因此回首过去暂时并不重要,但实际上回忆是人具有存在感的前提,假设此刻你的记忆突然清零,那么你还能知道自己是谁吗?试想,当你坐在轮椅上回顾自己的一生之时,能够进入画面的应该是你得到过的开心礼物、相伴过的心动恋人、游历过的旖旎风光,你不会为自己刷过300多万条短视频,而觉得自己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从网络上获得的体验可以进入我们的大脑,但很难进入我们的回忆。
同理,人际关系中的快乐也在面临网络的异化。跟朋友聚会是一种快乐,发朋友圈得到评论点赞似乎也是一种快乐,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引导积极行动”和“丰富美好回忆”两个方面去比较真实社交与网络社交的区别。显然,跟朋友聚会引发的开放性行动太多了,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而发朋友圈得到点赞之后你会做什么呢?我想很多人心里都清楚——就是不停地刷新,看看有没有新的红点通知,直到感受到了阵阵空虚……至于“美好回忆”,我相信不会有人在老去之后会因为自己当年的朋友圈而觉得人间值得的。但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却要花那么多时间在网络上社交呢?
从网络上的获得的快乐体验可以进入我们的大脑,并且唾手可得非常方便,但很难进入我们的回忆,而现代人的快乐大多来自网络,这可能就是我让学员回忆快乐时他们说不出来的原因。再拿打游戏做个例子,曾经我也昏天黑地玩过游戏,但我现在能回忆起的是当年跟几个朋友去网吧,组队打了一个通宵,天亮了大家一起吃早点时为谁打得好、谁打得臭争得面红耳赤的欢乐场面——说到底还是真实人际关系的快乐。我很难回忆起打游戏本身的快乐。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情绪、感受、欲望都应该具备,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会造成生活的失调。设想两个极端情况:第一,你财务自由衣食无忧了,环球旅行高朋满座,可以轻轻松松获得真实的物质、见识、人际关系的快乐,但是长此以往你可能会觉得生活缺少意义。第二,你是一个全情投入的创业者,为了成就远大理想放弃生活中的一切快乐,但是日复一日你也可能觉得内心发生扭曲……所以,健康人生应该是快乐、幸福、成就三者的平衡,快乐体验我们每天都应该有一些,这种积极情绪会让生命更加鲜活,而成就能够让你获得更多回报,幸福则可以帮助你找到存在的意义。
别把品质当成魅力
曾经有一位男士向我咨询如何追求相亲认识的女孩,我看了他们的聊天记录后发现了目前追求受阻的原因。
我先问了男士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男人,你觉得自己对女孩的魅力都有哪些?”
男士想了半天回答说:“形象还可以吧。还有就是比较靠谱,会关心人,有责任心。”
我告诉他:“形象好可以算魅力。但靠谱、会关心人、有责任心这些都属于优秀品质,品质跟魅力是两回事,你现在的问题就是把品质当作了魅力,并且在交往的时候不停地展示给女孩,但这样做是错误的。只有魅力才可以用来吸引异性,那是一种直接的、不需要判断对错、跟好坏无关的对异性的影响力。”
男士似懂非懂。我接着说:“魅力是大自然专为求偶使用的信息,可以主动、反复地去展示,但品质就不能这么用了,即使是优秀品质,比如靠谱、有责任心,也只有在遇到危机情况、黑暗之时表现出来才能闪光。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事没事就表现自己的靠谱或者责任心,这就像大白天拿手电筒晃人眼睛,很让人烦的,你懂不懂?这样的行为在异性眼里非但没有吸引力,还会显得虚伪、做作和低价值。”
男士若有所思地问:“我有这么做吗?”
我继续说:“当然了,你看你们的聊天记录,女孩随便提了一句晚上要跟闺蜜出去玩,你就絮絮叨叨说了一堆“注意安全”“早点回家”“到家给我打电话”,你这是有多么急于想要表现你关心她啊!只有在女孩需要你的时候,比如她半夜突然给你打电话,告诉你她跟闺蜜打不到车回不了家,然后你二话不说穿着拖鞋就赶了过去,这才能让女孩感动。但平白无故追在人家屁股后面表达关心,这就让女孩觉得别扭了。记住,只有在陌生人之间,礼多人不怪这句话才成立。朋友之间,尤其是打算追求的异性面前,尤其要注意避免,因为对方还会认为你想限制她的自由。”
男士对我说的这些似乎无动于衷,只淡淡问了一句:“那我该怎么办?”
多年的指导经验告诉我,多数男人就是这样,对自己犯过的错误永远没有兴趣反思,他们只关心一件事——接下来我该怎么办?
实际上我们这么较真地讨论魅力的概念,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在正确的道路上去追求,或者说当你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魅力之后,自然就知道追求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
对于男性来说,魅力包含外型(颜值和身材)、举止(姿态)、谈吐(含声音)、气质(含衣着)、财富、地位、幽默这些特质。
对于女性来说,魅力包含外型(颜值和身材)、举止(姿态)、谈吐(含声音)、气质(含衣着)、温柔这些特质。
所谓魅力其实就是性别魅力,有魅力的人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这正是魅力与优秀品质的区别。具备优秀品质的人一定是好人,但正因如此,主动且反复向别人展示“我是好人”却会让你显得像个坏人或是傻子。
以前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好人卡”这个陷阱已经人尽皆知了,但还是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落入这个陷阱。现在我终于理解,当追求受阻,男人们发现对对方无计可施之时,求偶本能驱使他们总得做些什么,但他们又实在不具备可以影响对方的魅力,所以就把品质一遍遍去展示,妄图以此打动对方。
作为反例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男人能够对女人产生自然吸引的情况下,他们就很少会做讨好女人的事情了——所谓“讨好”就是在对方不需要的时候去付出。
归根结底,当交往不顺的时候,只有以下四点建议:
1.宁肯什么都不做,也不能做错误的事。
2.提升自己的魅力。
3.等待机会。
4.如果你非要“展示品质”,那就一定要等到对方需要的时候再出手。
在恋爱这件事上,搞清楚魅力和品质的区别,会让你在情感之路上成为一个理性睿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