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医之孔伯华医集全编(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附:北平国医学院概况

一、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1929年,孔伯华先生联合京都中医界名流共倡设立国医学院,最初名为“北平医学校”,地址先在西单太平湖五道庙,后迁至丰盛胡同,改名为“北平国医学院”(自第十一班改名为北京国医学院)。在中央国医馆备案,萧龙友任董事长,董事有杨浩如、张菊人、金书田、左季云、汪逢春、韩一斋、刘一峰等。众人公推孔伯华为院长,共同艰苦创业,历经危难。当时,由于西医教育兴起,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西医院校,对于国医学院根本不予承认,妄称中医学“不属于科学范围,故未编入大学学系”。以孔先生为首的中医界人士多次呼吁,要求最高教育将国医学术纳入大学学系中,与西医学术等量齐观,以保国粹,但均无济于事。因此,凡在国医学院学习四年毕业者尚不能正式行医,必须经政府考试取得开业执照后才能行医。虽然如此艰辛,但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终于坚持下来,并有所发展。

1937年孔先生为《北平国医学院同学录》题词时说:“承同人推选为本院院长……幸同仁热心赞助,各生亦自知竞进,七年以事,幸能存在,五衷窃慰,国医从此或可少存一线之生机也。”“七七事变”以后,伪政府企图接管北平国医学院,受到师生们的抵制,于是他们假冒伪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达数年之久,仅校址就被迫三迁,伪政府还蓄意扰乱教学秩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萧老因年迈告退,孔先生又坚持数年,直至1943年毅然停办,表现出其高尚的民族气节。

学院前后历经十四年,共计招生十三班(届),毕业十一班(十二、十三班未毕业,仅发给肄业证书)。学员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及河北、山东等地,计700余人,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虽然学院是首次创办,缺乏成熟的经验,但是办学、入学、讲课、考试等教学程序,都按正规化大学要求。首先,必须是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经考试合格后方能入学。学制为四年,毕业后跟师实习一年。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一节自习,每星期六下午由名中医讲临床经验。每学期有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均记入成绩册,并公布评分结果。毕业时每科通考,及格后颁发毕业证书。每年的前三名学员可以部分减免学费,以资鼓励。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院聘请当时在京名医耆宿为师。课程设置比较完善,而且突出中医特色。先后曾在校任教者有:赵树屏讲授《中国医学史》;孔仲华讲授古文课;周福堂、韩纪元、李卓如、任广毅讲授《伤寒论》《难经》;任广毅、宗馨吾、潘蔼阳、左季云讲授《金匮要略》;曹养舟、殷佩之、韩一斋讲授《内经》;金书田系清皇族后裔,不但通晓《内经》《难经》,更擅长《温病》,讲授《中医诊断学》,南派名家张菊人、刘润甫也曾讲授《温病学》;孟仲三讲授过《中药学》《法医学》。临床科的教师有儿科名家瞿文楼、妇科姚季英、针灸科焦永云、马龙骧等名医。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课目还有西医的解剖学、细菌学、内科学、日语、书法等,据早年学员回忆:“当时有解剖学和内科学,但不是主科,以学中医为主。”此外还开设过名医专题讲座,如马龙骧主讲中风、类中风,姚英广主讲中医杂病治疗经验等,都比较受欢迎。

总之,北平国医学院是京都首创的中医高等学府,从学制、教师、课程、管理等方面,称得上是一所民办的正规化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医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院的特色和主要经验

1.注重中医传统的教学体系

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别是孔、萧两位的教育思想,充分表明从总体上突出中医学术体系和注重传统的教学思想。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据中医经典著作,由各位教师编写,校方铅印,发给学员,其他参考书如《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下同)《本草备要》《医宗金鉴》等由学员自购。

从收集到的教材分析,孟仲三编写的《药物学讲义》,全书约16万字,分总论、分论。总论阐明药能治病之原理、辨药先须辨性、药之入气分与入血分,以及药之气味色和其部位的关系。对每味药的论述也较详细,如甘草,先述其于《神农本草经》分类为上品、别名山草;继述其产地、气味、主治,并选录各家对甘草的论述摘要称“学说”;再列宜忌、炮制、用量及处方举例;最后列甘草梢、甘草头分别叙述。约计2500字,侧重于实用性与理论性的结合,在讲课时还出示实物标本。

除了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外,对于临床教学更为重视,萧、孔两位均亲自带学生实习。萧氏曾言:“非学校医院并设,使学习与临床互有经验,不易取得良好效用。”当时曾招收少量外地学员,可以住校,实习时孔氏待学员如亲人,对侍诊者到时留饭,体现了“师徒如父子”的亲密关系,具有浓郁的传统师承教学的色彩。

2.多层次办学、因人施教

由于当时社会的需要,学院采取多层次招生方式,因人施教。共分为三种班次,即研究班、医科班、预科班。研究班又称速成班,招生的对象为曾学过中医(包括自学),对中医理论有一定的基础,年龄偏大者,学制为两年;医科班(相当于现在的医疗系本科班)所招收的学员文化水平整齐,年龄较轻,学制为四年;预科班即专修班,学制也是四年,但其文化水平偏低,未达到医科班要求。上课时间同级混班上课,但对各种班次要求不同,特别是在考试命题上难易有别。学院共招收过13个班。根据收集到的1937年《同学录》所载学员名单,计有148名。男125人,女23人,年龄在15~39岁。有详细分班记载者102名,其中研究班15人,医科班45人,专修班42人。

3.重视医德、善于启发教育

萧、孔两氏均为京都名医,医德高尚,深受同道与患者爱戴。萧氏诊病心正意诚,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为人正直,不图私利,谦虚恳直,尊重同道,为学院师生称道,谱写了北京中医高等教育极有意义的历史篇章。


[1]虎疫:即今之霍乱,当时称“虎疫”或“虎列拉”。

[2]不龟手庐:典出《庄子》:“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破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者,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