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医:直击临床讲金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我会如何讲解《金匮要略》

上一讲讲了为什么要讲《金匮》,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学习《金匮》的必要性。本节开始给大家讲我将如何讲述《金匮》、《金匮》的特点和着手的方向。

纵观临床,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有好多搞经方的老师经常说用某某汤治好了什么病,还发出了一些病例。简单地举个例子,有的老师说用桂枝汤治好了什么病,我们分析他发出来的病例,二十五六味药,里面确实有桂枝和芍药。这样的病例我不认同,就像炒菜,要放一点胡椒面一样,放一点调料,或者是八角,或者是花椒面。炒了一盘蒜薹炒肉,端上来,服务员肯定要给你报“蒜薹炒肉”,如果服务员报菜名说:“老师,请吃炒花椒面。”我用花椒面招待了客人,客人会吃得挺香,还挺满意吗?这显然不合适。我们在学习应用经方的时候,加减的药味一定要少于原方,一般加减一味或两味为好。因为治病就是这样,“奇之不愈则偶之,偶之不愈则奇之”,要么加一,要么加二,怎么会加减那么多药?究其原因,就是对病机的把握不准确,对药物也就是中医人掌握的武器,理解不够透彻。加一个不放心,再加上一个,再加上一个觉得还差点,又加了一个,加来加去就成了大杂烩汤了。

我们这次讲解《金匮要略》,首先要阅读原文,有一些生僻字,要纠正一下读音。第二,要精析原文,把原文分析透彻。我们会列举先贤们的观点,比如前辈大家尤在泾、唐容川、程门雪等老师,还有写《医宗金鉴》的吴谦老先生,他们对《金匮》原文的理解,我们会加以阐述。更详细的,是谈一下我个人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把我个人在临床应用的体会如实地汇报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再一点,在讲解原文的时候,比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有安胎门,对于安胎,也就是胎动不安的病,我不仅讲仲景先师的治疗方法和思路,还要讲后世医家对胎动不安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我们将把胎动不安这个病详细地、尽我所知、尽我所能讲透。比如《金匮》有当归散、白术散、当归芍药散、胶艾汤等安胎的方子,后世医家还有保产无忧饮,也就是母子两全汤,还有香砂六君子汤等。也就是说,我不仅讲《金匮》,还讲它里面涉及的病种,还会把古今先贤的认知、我所能够认识的观点、所用的处方讲给大家,供大家临床参考。其间还可能融入道家对人体认识的思想。道家对古文化、古中医认识的方法,我也会融入讲课之中。

再有,《伤寒论》的平脉篇、辨脉篇,《金匮》里不涉及,但是《金匮》条文中涉及的脉象,也要加以论述。《伤寒》里面的脉象和后世的二十八种脉、《濒湖脉学》的脉象学,是截然不同的,而且《伤寒》的脉法应用于临床更加准确,在临床方面更具有指导意义,仔细看一下《伤寒论》每一章节的提纲就能看出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里仲景先师对脉、证、病都非常重视。《伤寒》的脉法验之于临床更为确切,指导临床更加可靠。简单举个例子,《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曾经这样论述:“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再来看看现在教科书上宿食的脉象是什么,是滑脉,滑脉主食积。那么再看《金匮要略》里宿食的脉是怎么描述的,是“寸口脉浮而大”。在《金匮》条文和《伤寒》条文里面,如果单提寸口,指的是手部的三寸脉——寸、关、尺;如果后面跟着有尺或者关上或者关,这个寸口脉就单指的是寸脉;如果《伤寒》里面出现了寸口脉,后面紧跟着说了趺阳脉,那么寸口脉指的就是手三部脉。

我们回归条文,“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也就是说寸脉轻取是浮而大的。要按常规理解,浮主表,大主气盛;“按之反涩”,用力按下去,发现脉管里面的流动性是不畅的,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肠道里面,尤其是大肠里面有宿食。我们在十大病种里面,曾经讲了大肠主降气,如果大肠里面有了宿食,那么大肠的气走得就不流畅,所以说脉反涩;“尺中亦微涩”,大肠在下焦,所以说尺中的脉沉取,这里边没提到浮,所以说不会有浮大,只是重按的时候,感觉它也是微而涩,也就是说尺部、寸部都是涩的,那么证明气流是不畅的。“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消食积有很多方法,有保和丸,还有五积散,还有化石散等,那么究竟谁最快?前面讲过,在没有燥屎的情况下,调胃承气汤就可以了;如果宿食比较陈久或者比较重,当然还是大承气汤更快一些。

下面谈一谈大承气汤这个方子。大承气汤由四味药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和厚朴。大黄这个药推陈致新,它的力量主要是从上向下。芒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软坚散结。那它是怎么软坚散结的?首先,肠道里有宿便的时候,是很干燥的,水分是很少的。芒硝是一种可溶性盐,它到体内、到肠管里面形成一个高渗状态,把肠管壁中的水分能吸到肠道里面,然后通过胃肠的微微蠕动,把粪块一点一点软化,也就是说芒硝既能吸收水分,把水分吸入肠管,又能像挖掘机一样,在前面挖掘。那么单纯有大黄、芒硝行不行?能不能推下去?这是不妥的。为什么?要想通便,就要通气,厚朴的作用是使肠管变宽,它有一个横向的力量,而且以尺朴为好。什么是尺朴?就是用一尺。腹腔的一尺的范围,让它有一个横向的撑胀力。枳实的作用是通天彻地,从上到下,是一个纵向劲儿。你看看四味药的配合,厚朴把肠管变宽,枳实将气从上往下推,芒硝把粪块软化,大黄又叫将军,从后面一推,宿便就下去了。可见仲景先师组方之精当、用药之合理,远远超过一般医家的组方能力。

分析完条文、阐述完各家观点之后,条文下面的方子也要解析,然后结合我在临床中应用的体会和实际病例,给大家加以阐释和讲解,一方面拓宽大家的思路,另一方面提高大家学习的兴趣。如果单纯讲理论、讲条文,大家会感觉枯燥,讲着讲着就睡着了,这在我们讲课的习惯中是不允许的。如果一个人听你讲课听睡着了,这不是听课者的责任,而是讲者的责任。我参加过很多讲座,包括给普通老百姓讲课、给学生讲课、给专业人士讲课、给西医讲中医,我一再要问组织者,听众都是什么人,这很重要。我们要对什么人讲什么课,如果只对学生就夸夸其谈地讲你的经验,学生也听不懂;如果针对一些中医的专家,就讲理论、念条文,人家比你条文熟,听着也不感兴趣。所以我们要针对什么人讲什么课。

“灵兰中医”组织这次课,涉及的人员范围很广,专业人士也有,专家水平的也有,学者水平的也大有人在,中医爱好者也在,还有大量的患者。所以这个课讲起来,难度非常大,我个人也感觉压力很大。我只能尽己所能,尽己所学,讲给大家听。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这样一个条文,简单一句话,描述的症状也很典型,那么在临床中如何应用呢?下面我举个例子给大家阐述一下。记得在2012年夏天的时候,7月份,我一个好朋友的父亲,他本来是个退休的老教师,文质彬彬的。我的门诊部离他家很近,那时候门诊还小,我在那里看病,周围很多患者,没有单独的诊室,轮到哪个患者看了,就坐到诊凳旁边看病。我这个朋友的父亲,每天都过来到我这里坐一会儿。这一天他不停地说,和别人讲话,而且别人一回答他话,他还掏出一个小本,说他们说的都很重要,要记上,都是真理,都要保密。因为我的诊务比较忙,当时没顾上他。下午一点多,我忙完上午的门诊就拿起电话,给我的好朋友打个电话,我说他的父亲应该查一查,我觉得他不正常。他问我怎么不正常。我说我觉得他的精神状态有些问题。他说不可能,他父亲挺好的,挺正常。我说你们还是查一查。结果当天没去检查,第二天他父亲就去马路上拦车、指挥交通去了。后来把他带到精神病院一检查,精神病院认为是狂躁症、妄想症,然后开了一堆镇静的西药,吃上了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后来我这个朋友担心西药的副作用,而且怕用上西药就停不下来。大家都知道,用西药治疗狂躁症,治完了有的人会由狂变呆,可能这些药会压抑人的精神,我以前讲过。于是他找我说:“宋哥,你能不能用中药的办法给治一治?”我说可以。后来我就去他家看了。因为他父亲病了,一家人堵着门不让他出去,他父亲躺在床上就不停地说,嘴是一分钟都不闲着,说得嘴都干了,还在说。我一看也有轻度的浮肿。我这个朋友的姐姐是个西医大夫,在某社区门诊里边出诊,所以还给输上液体,好像还有镇静剂之类的。后来我给把了把脉,说还是用点中药,也不用太复杂的,大家知道我开的是什么吗?我就开的一物瓜蒂汤,当时用了5g的瓜蒂,让他煮水,煮完水就喝了。

为什么这么开?躁证的病理因素往往都是气、火、痰,痰气交结、蒙蔽心包,初始得病,病一般在上焦,病邪尚轻浅,所以因而越之,用吐法应该是最快的。吐法就有瓜蒂散、一物瓜蒂汤、盐汤探吐等。瓜蒂散是个散剂,而且很苦,用我们承德的土话说,叫恶苦恶苦的,很难下咽。因为他父亲神志处于不清醒状态,如果用这种散剂,他一尝苦,就不配合,又是成年人,我又无法强行灌服;如果用盐汤探吐,显然力量又太轻,又不够,最终选用了一物瓜蒂汤。

我们再回归条文,看选用的方剂是否精当和准确。大家看病要注意细节,不要在临床上纠结于一些症状,揪着不放。患者患病,和教科书一致的很少。一进门患者就说了:“大夫,我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脉微,是夏月伤冷水了,水行皮中所致,你给我开个方吧。”大家说有这样的患者吗?绝对没有,真有这样的患者,人家也不用你看了,方子早开出来了。现在来看一看选用的方剂对不对,符合不符合条文。脉确实是个弱脉,我们前面讲了。7月份患者来看的病,这个时候正是夏天,我告诉大家一个细节,他不停地喝矿泉水,然后到马路上指挥交通。夏天很热,他在马路上指挥交通,会不会中暑?这里边的“中暍”就是中暑的意思。中暑不是伤暑,如果是伤暑,治疗不能用这个方子,而应该用藿香正气散,它治夏月伤寒湿导致的感冒,不是治疗中暑。身热有没有?应该有,他这么躁、这么闹,体温一定高于平常人的温度。有没有疼?我们只能推测,因为他已经不配合了,不知道痛、不知道痒了;不过重肯定是有的,因为他周身都有轻度的浮肿,一方面夏天他饮冷水过多,另一方面他的闺女又给输上液体,那么他的疼和重都应该有。水行皮中会不会有?会有,夏月饮冷过多、静脉给液,这些都是冷水,都可能存在皮中。所以说,初起的狂躁病要用吐法,加上前面的症状,和这一条非常吻合,所以我们果断地开了一物瓜蒂汤。

下面更好玩,我给大家讲一下,一物瓜蒂汤吃下去之后一个多小时,他的家人给我打电话了,说:“宋哥你快来看看,人不行了。”我一听,难道几个香瓜子把就有这么大的作用吗?会导致人不行?我赶紧到他家里去,距离大概3公里。原因是人家女儿是西医大夫,不太相信中医。中药喝下去之后,患者呕吐黏涎,我提前就告诉他的家人他会吐的,他们倒没害怕。等真的吐液又带血丝,他们害怕了。本来就怀疑你,结果再出现这种情况,就很麻烦,患者不停地吐,吐完了,人的神志安定一些了,但是紧接着就拉,拉那种黏液脓血便,拉得很多,不停地拉。由于他们给用了镇静剂,患者又起不来,只好躺到一张小床上,顺着往下流。小孩子要拉点屎、拉点稀,我们大人给擦一擦、整一整,还好办一些。如果一个老头躺在床上,不停地顺肛门往外拉,伺候起来很麻烦,人们不愿意管,即便是亲属,也觉得不太舒服。尤其拉的又有血,家属就不高兴了,有微词,说人不行了,叫我去看一看。

他起不来,并不是拉和吐引起的,而是他用了一些镇静药,用的氯氮平片、碳酸锂片导致的。我到那一看,一把脉,原来脉是微弱的,经过这么又吐又拉,脉反倒和缓了。我就告诉他没什么事,让他拉、让他吐,只要把这些病拉出去,症状就会减轻。他家人说“你也不能走,你得待着看一会儿”,我心里知道,万一要出事,患者家属想着“你别走,是你给治的”。我说:“你放心吧,没事。现在不吐了,你们可以给他熬一点粥,熬得烂一些,让他吃一点,体内一有津液、一有食物了,体力恢复了,他的状态就会好。等你们用的镇静剂药劲过了,人就能坐起来了。”毕竟还是朋友,他们都很听话,然后熬了粥吃了,到晚上人坐起来,说话基本就正常了。我又用中药给他善后,用一些疏肝理气、镇静安神、调和脾胃的方子,然后这个患者就好了,而且病也根治了,一直到现在已经七年多了,状态依旧很好,体格也很健壮。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子,只要辨证准确,用了就效如桴鼓,因此大家有必要认真地学习总结,用之于临床,疗效会提高,能够更好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医者父母心,我们做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用药王孙思邈的话说,首先要有大慈恻隐之心,才能做医生。因此一方面要做一个好人,另一方面也要把技术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不能说我就是个好人、心地就善良,但是不会用药,或者用不准药,能说是个好医生吗?也不能。两者缺一不可。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地学习,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尽个人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