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医:直击临床讲金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节 四时节气影响人体

上一讲讲了寸口脉与四时对应关系,春季脉应该微弦,夏季偏大一些,秋季偏浮一些,冬季偏沉实一些。也就是说脉在四季各有变化,应该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我们还讲了,面色与四时对应的关系,春季面色微微的泛青,但绝对不是隐青或者很青的颜色;夏季脸色微微的发赤、发红;到了秋季,面色应该偏白一些;冬季略黑,这种黑是那种润泽的黑,而不是那种明晃晃的黑。如果面色和脉与时令不符,那么这个患者或者说这个人将进入疾病状态。

本节进入第八节,接着讲人与四时、节气的变化的对应关系。为什么天气的变化能够影响人体。天气有符合四时运行的正气,也有违背常理的邪气,本节讲的原文专门阐述节气和人体对应的关系,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统一,这是整体观的一个具体体现。下面看一下正文: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这段原文很长,它究竟说了什么问题,我们逐一地进行讲解。先看第一句“有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的是时令至,第二个至指的是气至。四时之气,春季温,夏季热,秋季凉,冬季寒,这是气,四时应有的气,这是正常的气,而不是非时之气。第一个至说的是时至,在本文中指的是四季。“有至而不至”,比如春季至了,那么它的气应该是温,而天不温。“有至而不去”,有的是时至了,而前一节气的气还没走。“有至而太过”,就是时至了、气也至了,但是气太过了,春季应该温,结果变成热了,那么就不对了。

后面是以问答的形式,对前面的提问做了解释。我们以冬季到春季的变化,来举例说明。“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这一段文字说的是正时令,指的时至气也至。这里有争议的是“甲子夜半”,这个甲子是甲子日那天的夜半还是指冬至一个甲子六十日后的夜半?古今医家,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尤在泾认为,这个甲子是指冬至,那一天往后推六十日,最晚应该是雨水附近。如果按甲子日来算,冬至之后的第一个甲子日,大约是在大寒以后。举个例子,2019年冬至后的甲子日,就是2020年的1月22日,那么2018年冬至之后的甲子日,就是2019的1月27日,也是在大寒以后。

还有一种说法,冬至一阳生。反观一下四季的变化,冬至这一天是不是最冷的?不是的,后面还有小寒、大寒,这两个节气的天气是最寒冷的。也就是说大寒以后应该进入春季,这个时候阳气才应该微微地升发。从这来推,“甲子夜半”的“甲子”应该为甲子日。而且原文明确说了“甲子夜半”,并没说一个甲子周期的“夜半少阳起”。再反观一下,仲景是哪里人?仲景是中原人。河南南阳这个地方冬季不怎么寒冷。以当地的气候来推断,大寒以后南阳附近的气候应该变得就相对温暖。如果是按六十日一个甲子来推算,那么最晚在雨水节气,南阳一带气候已经很温暖了,小麦已经长得很高了。因此我个人更倾向这个甲子夜半是指的冬至以后的第一个甲子日出现的夜半。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这就很容易理解了,没到冬至之后的第一个甲子日,天气就变得温和了,这里没说温暖,是温和,这就叫未至而至,就说时还没至而气至了。“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就是说到了冬至之后的甲子日,而天气没变温暖,这就叫时至了而气不至。“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就是到了甲子日,天又禀冬令之气而大寒不解,这就叫时至了,气还没走。“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到了冬至之后的甲子日,而天气温暖如盛夏的五六月,这就叫至而太过。时至了气也至了,但是至得又太过了。

整段原文描述了正常时令和非正常时令、非正常气的变化。这段文字充分地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气的变化会影响人体发病。可见在两千多年以前,医圣张仲景就认识到了人与外在环境具有统一性。我们在看病过程中,会因节气、因气候的太过不及,观察人体脏腑产生的变化。这为我们在临床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气候制宜提供了理论基础。

来进入下一段文字,第九节:“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这一段文字讲的是切诊。“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前和后指的是什么?这个脉首先肯定是寸口脉,在前指的是寸部之脉在关之前,浮者在后是尺部之脉在关之后。如果寸脉是浮的,其病必在表,这是外感病的一个表现,所以说病是表浅的;如果浮者在后,也就是说尺部脉浮了,那么病是在里,表现就是腰痛背强不能行。如果发现尺部脉浮的,就可以问患者腰背疼不疼、后背发不发轴,患者会给你相应的答案。腰背疼的人尺部脉一般就能摸到浮脉,临床上就能摸到;尺部是主肝和肾,如果尺部脉浮得很厉害,那么证明肾已经不纳气了,这个患者就可能出现气短,这是肾不纳气的表现。

这段文字在临床上判别表里具有指导意义。表证,如果感受风寒的,寸部脉浮往往都偏紧一些。紧和弦,有的学员分不清,紧指血管的左右状态,也就是它的横轴状态是紧张的,脉管是紧张的;弦是指的纵轴,沿纵轴方向弦。在临床上要加以体会,好多学员也分不太清,动不动就来个弦紧。大家有没有这个体会,临床上很多时候外感病摸不到浮脉,为什么摸不到?因为开始外感的时候,比如前面讲了,外感率先出现的是胳膊腿沉、没劲。现代人体质不敏感,生活都比较浮躁,忙于工作、忙于挣钱、忙于孩子,很少关照自己的躯体,只有出现发热了、咳嗽了才来治,往往这时候,寸脉浮的这个阶段已经过了,除非高热还会见到浮数,大部分都度过了这个阶段。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要仔细体会这个脉象,只要微微的浮就可以。再者,这种浮,浮者在后的浮也就是尺部脉的浮,一般来说是浮而无力的,重按就会无力。

接下来看下一段文字:“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我们大家都知道,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问“大夫,我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常常搞得我们哭笑不得。我们究竟如何理解阴和阳?其实阴阳是一体的,一个是讲的体,一个讲的是功能。比如人体,看得到的都是阴;那么什么是阳?它的功能就是阳。比如我们看到这个人有眼睛,那么这人的眼睛能看见东西,眼睛就是阴;能看见东西,这个功能就是阳;再比如,胳膊就是阴,那么什么是阳?它有力量,能拎东西,能够写字,能够画画,这些功能都是它的阳。

那么什么是厥阳?后面又解释了,此为有阳无阴,什么情况下才有阳无阴?这也就是虚阳上越,那么虚阳为什么上越?这就要引入一个概念,叫虚和实。人体看着是一个实体,实际它应该属于一种清虚的状态。我们往外面一站,抬头仰望天空,很空很虚,那么它是虚的吗?天空是实的,已知道有氧气,有氮气,有惰性气体,还有一些微量气体、二氧化碳等,还有灰尘。中国的古人理解东西具有两面性、三面性和多面性,不是点线思维,不是说这个原因导致那个结果,是有这种多重思维。当人体处于虚的状态的时候,人就能吸得进气,就能吃进去食物,喝进去水,然后从前阴排出小便,从谷道排出食物的残渣。为什么要排?始终要保持机体处于虚的状态,人体只有处于一种清虚状态,才能够生长壮老已。

如果机体突然处于实的状态,就很麻烦,肯定是要得病了。比如吃不进去食物,吸不进去气,喝不进去水,或者拉不出来,尿不出来,看看这些表现,哪个不是大病、重病。所以说虚很难导致人死亡,但实必定导致人死亡。一些大病最后看都是实,有的阴虚致实。当人体变得实的时候,吃不进去,喝不进去,吸不进去气。在临床观察中,很多病危的人,你一看无论他是生病病危,还是年老到病危的时候,那个人就是出气多、进气少。他体内哪儿来的那么多气?因为他体内是实的。所以说虚的危险性相对来说较小,而实的危险性更大。如果发现患者不能吃、不能喝,或者不能小便、不能大便,那么这样的病都是重的,要果断使用涌吐、泻下、利水、发汗等方法,都需要紧急地应用。

什么时候会出现独阳?刚才说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当体内变成阴实的状态,阳是回不来的,回不来它就在外面,或者向上面走,这时候机体不能负阴抱阳,不能做到阴平阳秘,里面是阴实,阳向外浮,这时候的阳就叫厥阳。从外面看,只能看到阳,看不到阴,就称为厥阳。那么阳无阴而为孤阳,孤阳有升无降,独行于上,故曰厥阳。我们治病就要保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就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了。治疗这种危急重症,扶阳的方子有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但这种危重症临床上见的比较少了,一般都被120拉到急诊和重症监护室去了,所以一般见不到,如果见到了,我们应该学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