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医:直击临床讲金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病因

上一节讲了《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首先回顾一下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我们在上一节课中详细地讲解了医圣张仲景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体在欲病的时候,如何干涉治疗;另一方面就是当一个脏器有病,知道它所过克的脏器,要先补所被克的脏器,以防脏器之间的相传,就像原文中所说的那样“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最后还谈到了,我们要学上工,不要做中工,更不要做下工,不要犯了虚虚实实之误,虚虚就是用泻的方法治疗虚性疾病,实实就是用补的方法治疗实性疾病。只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也就是补不足、损有余,才是上工的作为。

从本节开始进入第二节,学习病因学说。我们看一看先师仲景是怎么划分病因的。下面首先来阅读一下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风邪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我们先阐述几个概念。五常,什么是五常,人又禀的哪五常呢?在儒家思想里面,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五常配属五行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木属于仁,火配礼,金配义,水配智,土配信。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常态是什么样子呢?五行常态是木主升发,火曰炎上,金主收引,土爰稼穑,水曰润下,但是这么讲起来,不能讲出五行的常态。真正的五行之常,就是木曰升发而不能横逆,如果木是升发,向上向下升发都可以,向上生长枝叶,向下生根,都属于升发;但是木是不能横逆的,不能横向走的,这就是五行之木的常态。五行的火,火性应该温暖而不能炎上,如果心火不是温暖而是炎上了,人就会生病,属于无常或者失常的状态。土应该松软,而不应该硬实,如果土硬实了,就不能土爰稼穑了,不能生长庄稼,不能收藏万物了。金是收引,而不应该肃杀。水应该润泽而不能寒凉,寒凉则死。这就是五行之常。

天还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火在天为热,在地化火,火和热是一个表述。既然讲了五常,什么是无常呢,什么是不正常的呢?我们是这样定义的,得其和则为正气,失其和则为客气,得其正气则为和风,失其正气即为邪风。正常的风气,促进万物的生长,有力量;当风气过了就为害,它害万物的力量也很强大。比如台风可以导致相当大的灾难。正常的自然界的风是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一个力量;如果太过了变成了台风,也就是变成了客气,就会有害于万物生长,甚至于连参天的大树都能拔地而起,建筑工地的塔吊都能刮倒。也就是说亢害承制,什么东西只要过了,就变成害了。只要是秉承天地之气,是一种和风细雨,对人和万物就能够促进生长发育的,也就是正常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正常的,只要是过了,它就变成邪气,变成了客气,对人体就有害。正像原文所说,人是秉着五行的正常之气而生长的,五行周流不息地运转,生命才能够生长。五气又以风气为长,因此又说风为百病之长。

我们看一下五大藏象,也就是五行气血运行图(图2-1 五大藏象气血运行图)。看一下。五行运转的原动力来自哪儿?大家就要思考一下,人在出生以前是不呼吸的,西医学说靠脐带来供应氧。当胎儿离开母体出生,护士剪断脐带,给了一巴掌,然后肺开始工作,开始呼吸,也就是吸入了清气。这时候机体才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我们就因气、空气,也可以叫风气而开始生长。也就是说十二经、五脏六腑都是从肺开始启动的。我们在学十四经的时候,第一条经要学肺;十二时辰也是由肺对应的寅时来启动的。出生以后,这个动力又来源于哪儿呢?五行。后天的动力就是来源于肝,木曰曲直。五行就像一个车轮子一样,土在中间,木在左,火在上,金在右,水在下。这个气血运行图,木曰曲直,曲直就是一曲一直、一伸一缩,底下有水,地表有土,然后借助风气的一吹动,推动着五脏的气血向前运行,这就是后天的动力。木又叫风木,所以说生长发育是以风气为主。大自然也一样,比如我们养过花的,尤其木本的花,放在室内是养不活的,它必须接触到自然界的风才能生长。我养了好多的盆景是木本的,每到夏天必须放到室外,接受大自然风的洗礼;树木也是一样,要靠风摇动它才能够生长。

在生病状态下,又说风为百病之长。我们讲了自然界的风,和风细雨,这为主气,是对人有利的,又叫正气。那么失其和,当风过了,变为邪风、变为客气的时候,对人就是有害的。一件事物的好和坏都是相辅相成的,风能促进万物的生长,风也能摧毁万物,就像水能把船浮起来,同样如果波涛汹涌,也能够把船打翻。唐代的宰相魏征劝唐太宗,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大唐的盛世,他大胆地启用了魏征。魏征每天参奏折,总爱给唐太宗挑毛病。唐太宗的心胸比较宽广,容得下魏征,知道他是为了江山社稷好,接受他的意见。魏征跟唐太宗谈,说君主是舟,老百姓是水,水能够把你托起来,水同样也能把你打翻。这个故事实际就是一个辩证的故事,也就是讲出了亢害承制的道理。

下一段话,又从内里说出了健康的状态:“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也就是说,五脏经络、元气、真气都能够顺畅地流通,血脉宁静、畅通,人就不会得病。但是外界说了客气,客气也就是指的太过之气,就不是主气了;这里又说了邪风,也不是正常自然界温和的风、促进万物能够长养的风,而变成了太过的风,就叫邪风。“中人多死”,古代的人,也就是在汉代,前面讲了当时的人身体都很虚弱,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还要躲避战火,所以说接受了这种强大的客气和邪气。中了人,这个中不是伤,一般谈“中”,比如中暑,这就比较深;伤暑、伤湿、伤风就比较轻,往往都在络或者顶多能在经。

下面一段话,仲景着重于外感,以风气为病因,谈了著名的三因学说。为什么说重点指的是外来的风气或者说外来的客气、邪气、过了的六淫之气?因为仲景在他的三因学说里,没谈到饮食和情志所伤,他主要从外感下手。仲景写的《伤寒论》包括后面写的《金匮要略》的部分,也是总以外气为主描写的医书。仲景说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就是说这么多种的疾病,不外乎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第二个原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这是个外因;第三个原因就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好多人搞不懂,为什么第一个“经络受邪”算内因,第二个“四肢九窍受邪”算外因。很多人在这里迷惑,我们把这块阐释清晰。为了表述清晰,要结合《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的一段原文,对比一讲,大家就知道为什么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因了。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有一段原文:“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我们看看这个进入过程和仲景先师在用词上的考究。我经常给大家讲,仲景不仅是医学家,而且还是修炼家,更主要还是个文学家。他用词、用字相当准确、精炼。人刚开始受邪,到络的时候,仲景说了“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肌肤不仁就是麻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时候是风邪在于络。有著名的方剂,《金匮要略》里黄芪桂枝五物汤就是治疗这个疾病的。“邪在于经”,到了经,也说是“在于”,“即重、不胜”,肢体感觉沉重。“邪入于腑”,下面的字就换了,“即不识人”,也就是说中风、中暑了就有出现昏迷的表现。“邪入于脏”,不是“在”而是“入”,进入的入,“舌即难言,口吐涎”,就出现神志昏迷的状态了。所以中风病,病因是在内的;中暑也是为内,经络受邪进了脏腑了,这叫中暑。夏天经常得的上吐下泻,往往是伤暑,伤于暑湿、伤于寒湿的比较多,不是中暑。也就是说,藿香正气水不是治疗中暑的,而是治疗暑湿风寒夹杂的一种感冒,也可以叫霍乱,这里指中医的霍乱。“四肢九窍,血脉相传”,也有的人说这个字很可能是“抟”,也能解释得通,抟是两气相搏的意思,胶着在一起就是抟。“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四肢与躯干离得比较远,它在外感受了风寒邪气,导致血脉运行不畅,壅塞不通,这种病就叫外因。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房室、金刃,虫兽,或者饮食所伤,这个叫不内外因。这是最早的三因学说。“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推断病因,把临床常见病的病因基本上都阐述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