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床检查
(一)望诊
对骨折患者进行诊治时,应该首先通过望诊来进行全面观察。望诊,除了对全身的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等做全面的观察检查外,对损伤局部及其邻近部位必须特别认真查看。如《伤科补要》明确指出:“凡视重伤,先解开衣服,遍观伤之轻重。”其要求暴露足够的范围,一般采用与健肢对比,进行功能活动的动态观察。通过望全身、望损伤局部等方面,以初步确定损伤的部位、性质和轻重。
1.望全身
(1)望神色 首先通过察看神态色泽的变化来判断损伤轻重、病情缓急。如精神爽朗、面色清润者,正气未伤;若面容憔悴、神色委顿、色泽晦暗者,正气已伤,病情较重。对重伤患者要观察其神志是否清醒。若神志昏迷、神昏谵语、目暗睛迷、瞳孔缩小或散大、面色苍白、形羸色败、呼吸微弱或喘急异常,多属于危候。如果出现表情痛苦、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呼吸短促、口唇青等症状,应考虑休克的可能。
(2)望形态 望形态可了解损伤部位和病情危重。如下肢骨折时,患者多不能直立行走;肩、肘等部位骨折时,多用健手扶持患侧前臂。
2.望局部
(1)望畸形 四肢完全性骨折因重叠移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粗和短缩,在骨折处出现高突或凹陷等。如股骨颈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多有典型的患肢缩短与外旋畸形。桡骨远端骨折时可出现“餐叉样”或“枪刺样”畸形等。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肢体标志线或标志点的异常改变,进行初步判断。
(2)望肿胀、瘀斑 骨折损伤后因气滞血瘀,多伴有肿胀、瘀斑,故需要观察其肿胀、瘀斑的程度以及色泽的变化。肿胀较重而肤色青紫者,为新伤;肿胀较轻而青紫带黄者,为陈伤。
(3)望创口 对开放性骨折,须注意创口的大小、深浅,创口边缘是否齐整,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是否被污染及有异物,色泽鲜红还是紫暗,以及出血情况等。如已感染,应注意流脓是否畅通,脓液的颜色及稀稠等情况。
(4)望肢体功能 肢体功能活动,对了解骨关节损伤有重要意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除观察上肢能否上举、下肢能否行走外,还应进一步检查局部神经损伤。如胫骨平台骨折,出现同侧足下垂时,需要考虑腓总神经损伤;肱骨中下1/3骨折时,常常合并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症状等。通过肢体的功能活动与健侧的对比观察可以初步判断骨折部位及损伤性质。
(二)闻诊
1.听骨擦音 骨擦音是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注意听骨擦音,不仅可以帮助辨明是否存在骨折,而且还可进一步分析骨折属于何种性质。如《伤科补要》曰:“骨若全断,动则辘辘有声。如骨损未断,动则无声。或有零星败骨在内,动则淅淅有声。”骨骺分离的骨擦音与骨折的性质相同,但较柔和。骨擦音出现处即为骨折处。骨擦音经治疗后消失,表示骨折已接续。但应注意,骨擦音多数是触诊检查时偶然感觉到的,不宜主动去寻找骨擦音,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损伤。
2.听骨传导音 听骨传导音主要用于检查某些不易发现的长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等。检查时将听诊器置于伤肢近端的适当部位,或置于耻骨联合,或放在伤肢近端的骨突起处,用手指或叩诊锤轻轻叩击远端骨突起处,可听到骨传导音。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说明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但应注意与健侧对比,检查时伤肢不附有外固定物,并与健侧位置对称,叩诊时用力大小相同等。
3.听入臼声 关节脱位在整复成功时,常能听到“咯嗒”关节入臼声,当听到此声响时,应立刻停止增加拔伸牵引力,避免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被过度拔伸而增加损伤。
4.听啼哭声 用于辨别小儿患者的受伤部位。小儿不能够准确表达病情,家属有时也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资料。检查患儿时,当检查到某一部位时,小儿啼哭或哭声加剧,则往往提示该处可能是损伤的部位。
5.听捻发音 创伤后发现皮下组织有大片不相称的弥漫性肿起时,应检查有无皮下气肿。检查时手指分开,轻轻揉按患部,当皮下组织中有气体存在时,可感到一种特殊的捻发音或捻发感。肋骨骨折后,若断端刺破肺脏,皮下组织可能形成皮下气肿;开放骨折合并气性坏疽时也可能出现皮下气肿。
6.闻气味 除闻二便气味外,主要是闻局部分泌物的气味。如局部伤处分泌物具有恶臭味,多有湿热或热毒。
(三)问诊
问诊是骨伤科辨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四诊抉微》所曰:“问为审察病机之关键。”通过问诊可以更多更全面地把握患者的发病情况,更准确地辨证论治,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损伤后遗症。
1.一般情况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详细询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住址、就诊日期、病历陈述者(患者本人、家属或亲朋等),并建立完整的病案记录,以利于查阅、联系和随访。特别是对涉及交通意外、刑事纠纷等方面的伤者,这些记录更为重要。
2.发病情况
(1)主诉 即患者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发生时间。主诉是促使患者前来就医的主要原因,可以提示病变的性质。骨伤科患者的主诉有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及挛缩等。记录主诉应简明扼要。
(2)发病过程 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和变化的急缓,受伤的过程,有无昏厥,昏厥持续的时间,醒后有无再昏迷,经过何种方法治疗,效果如何,目前症状情况怎么样,是否减轻或加重等。生活损伤一般较轻,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事故或战伤往往比较严重,常为复合性创伤或严重的挤压伤等。应尽可能问清受伤的原因,如跌仆、闪挫、坠堕等,询问打击物的大小、重量和硬度,暴力的性质、方向和强度,以及损伤时患者所处的体位、情绪等。如伤者因高空作业坠落,足跟先着地,则损伤可能发生在足跟、脊柱或颅底;平地摔倒者,则应问清着地的姿势,如肢体处于屈曲位还是伸直位,何处先着地;若伤时正与人争论,情绪激昂或愤怒,则在遭受打击后不仅有外伤,还可兼有七情内伤。
(3)伤情 问损伤的部位和各种症状,包括创口情况。
1)疼痛:详细询问疼痛的起始日期、部位、性质、程度。应问清患者是剧痛、酸痛还是麻木;疼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麻木的范围是在扩大还是缩小;痛点固定不移或游走,有无放射痛,放射到何处;服止痛药后能否减轻;各种不同的动作(负重、咳嗽、打喷嚏等)对疼痛有无影响等。
2)肿胀:应询问肿胀出现的时间、部位、范围、程度。如系增生性肿物,应了解是先有肿物还是先有疼痛,以及肿物出现的时间和增长速度等。
3)功能障碍:如有功能障碍,应问明是受伤后立即发生的,还是受伤后一段时间才发生的。一般骨折后,功能大都立即发生障碍或丧失。如果病情允许,应在询问的同时,由患者以动作显示其肢体的功能。
4)畸形:应询问畸形发生的时间及演变过程。外伤引起的肢体畸形,可在伤后立即出现,亦可经过若干年后才出现。与生俱来或无外伤史者应考虑为先天性畸形或发育畸形。
5)创口:应询问创口形成的时间、污染情况、处理经过、出血情况,以及是否使用过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3.全身情况
(1)问寒热 恶寒与发热是骨伤科临床上的常见症状。除指体温的高低外,还有患者的主观感觉。要询问寒热的程度和时间的关系,恶寒与发热是单独出现抑或并见。感染性疾病,恶寒与发热常并见;骨折初期发热多为血瘀发热,中后期发热可能为邪毒感染,或虚损发热。
(2)问汗 问汗液的排泄情况,可了解脏腑气血津液的状况。严重损伤或严重感染,可出现四肢厥冷、汗出如油的险象;邪毒感染可出现大热大汗;自汗常见于损伤初期或手术后;盗汗常见于慢性骨关节疾病、阴疽等。
(3)问饮食 应询问饮食时间、食欲、食量、味觉、饮水情况等。对腹部损伤应询问其发生于饱食后还是空腹时,估计胃肠破裂后腹腔污染程度。食欲不振或食后饱胀,是胃纳呆滞的表现,多因伤后血瘀化热导致脾虚胃热,或长期卧床体质虚弱所致。口苦者为肝胆湿热,口淡者多为脾虚不运,口腻者属湿阻中焦,口中有酸腐者为食滞不化。
(4)问二便 伤后便秘或大便燥结,为瘀血内热。老年患者伤后可因阴液不足,失于濡润而致便秘。大便溏薄为阳气不足,或伤后机体失调。对脊柱、骨盆、腹部损伤者尤应注意询问二便的次数、量和颜色。
(5)问睡眠 伤后久不能睡,或彻夜不寐,多见于严重创伤,心烦内热。昏沉而嗜睡,呼之即醒,闭眼又睡,多属气衰神疲;昏睡不醒或醒后再度昏睡,不省人事,为颅内损伤。
4.其他情况
(1)过去史 应自出生起详细追询,按发病的年月顺序记录。对过去的疾病可能与目前的损伤有关的内容,应记录主要的病情经过,当时的诊断、治疗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或后遗症。
(2)个人史 应询问患者从事的职业或工种的年限,劳动的性质、条件和常处体位,以及个人嗜好等。对妇女要询问月经、妊娠、哺乳史等。
(3)家族史 询问家族内成员的健康状况。如已死亡,则应追询其死亡原因、年龄,以及有无可能影响后代的疾病。
(四)切诊
切诊又称脉诊,通过切脉可掌握机体内部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
损伤常见的脉象有如下几种。
1.浮脉 轻按应指即得,重按之后反觉脉搏的搏动力量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在新伤瘀肿、疼痛剧烈或兼有表证时多见之。大出血及长期慢性劳损患者,出现浮脉时说明正气不足,虚象严重。
2.沉脉 轻按不应,重按始得,一般沉脉主病在里,内伤气血、腰脊损伤疼痛时多见。
3.迟脉 脉搏至数缓慢,每息脉来不足四至,一般迟脉主寒、主阳虚,在筋伤挛缩、瘀血凝滞等证常见。迟而无力者,多见于损伤后期气血不足,复感寒邪。
4.数脉 每息脉来超过五至。数而有力,多为实热;虚数无力者多属虚热。在损伤发热时多见之。浮数热在表,沉数热在里。
5.滑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充实而有力,主痰饮、食滞。在胸部挫伤血实气雍时及妊娠期多见。
6.涩脉 指脉形不流利,细而迟,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主气滞、血瘀、精血不足。损伤血亏津少不能濡润经络的虚证、气滞血瘀的实证多见之。《四诊抉微》记载:“滑伯仁曰,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夫所谓不出于六者,亦为其足统表里阴阳虚实,冷热风寒湿燥,脏腑血气之病也。”故有以上述六脉为纲的说法。
7.弦脉 脉来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诸痛,主肝胆疾病,阴虚阳亢。在胸胁部损伤以及各种损伤剧烈疼痛时多见之,还常见于伴有肝胆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证的损伤患者。弦而有力者称为紧脉,多见于外感寒盛之腰痛。
8.濡脉 与弦脉相对,浮而细软,脉气无力以动,气血两虚时多见。
9.洪脉 脉形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浮大有力,应指脉形宽,大起大落。主热证,伤后邪毒内蕴,热邪炽盛,或伤后血瘀化热时多见。
10.细脉 脉细如线,多见于虚损患者,以阴血虚为主,亦见于气虚或久病体弱患者。
11.芤脉 浮大中空,为失血之脉,多见于损伤出血过多时。
12.结、代脉 间歇脉的统称。脉来缓慢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为结脉;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为代脉。在损伤疼痛剧烈,脉气不衔接时多见。
(五)摸诊(触)
摸诊是伤科诊断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医者的手对损伤局部的认真触摸,可帮助了解损伤的性质,有无骨折、脱位,以及骨折、脱位的移位方向等。
1.摸诊作用
(1)摸压痛 根据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来鉴别损伤的性质种类。直接压痛可能是局部有骨折或伤筋;而间接压痛(如纵轴叩击痛)常提示骨折的存在。长骨干完全骨折时,在骨折部位多有环状压痛。骨折斜断时,压痛范围较横断骨折大。
(2)摸畸形 触摸体表骨突变化,可以判断骨折和脱位的性质、移位方向,以及呈现重叠、成角或旋转畸形等情况。
(3)摸肤温 从局部皮肤冷热的程度,可以辨识是热证或是寒证,了解患肢血运情况。热肿一般表示新伤或局部瘀热或感染;冷肿表示寒性疾患;伤肢远端冰凉、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表示血运障碍。摸肤温时一般用手背测试与对侧比较。
(4)摸异常活动 在肢体没有关节处出现了类似关节的活动,或关节原来不能活动的方向出现了活动,多见于骨折或韧带断裂。但检查骨折患者时,不要主动寻找异常活动,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
(5)摸弹性固定 脱位的关节常保持在特殊的畸形位置,在摸诊时有弹力感。这是关节脱位特征之一。
(6)摸肿块 首先应区别肿块的解剖层次,骨性的或是囊性的,是在骨骼还是在肌肉、肌腱等组织中。还须触摸其大小、形态、硬度,边界是否清楚,推之是否可以移动及其表面光滑度等。
2.常用方法
(1)触摸法 本法是以拇指或拇指、食指、中指置于伤处,稍加按压之力,细细触摸。范围先由远端开始,逐渐移向伤处,用力大小视部位而定。触摸时仔细体验指下感觉,古人有“手摸心会”的要领。通过触摸可了解损伤和病变的确切部位,病损处有无畸形及摩擦感,皮肤温度、软硬度有无变化,有无波动感等。这一手法往往在检查时最先使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情况选用其他摸法。
(2)挤压法 用手掌或手指挤压患处上下、左右、前后,根据力的传导作用来诊断骨骼是否折断。如检查肋骨骨折时,常用手掌挤按胸骨及相应的脊柱骨,进行前后挤压;检查骨盆骨折时,常用两手挤压两侧髂骨翼;检查四肢骨折,常用手指挤捏骨干。此法有助于鉴别是骨折还是挫伤。
(3)叩击法 本法是以手掌根或拳头施以冲击力,利用对肢体远端的纵向叩击所产生的冲击力,来检查有无骨折的一种方法。检查股骨、胫腓骨骨折,有时采用叩击足跟的方法。检查脊椎损伤时可采用叩击头顶的方法。检查四肢骨折是否愈合,亦常采用纵向叩击法。
(4)旋转法 用手握住伤肢下端,做轻轻的旋转活动,以观察伤处有无疼痛、活动障碍及特殊的响声。旋转法常与屈伸关节的手法配合应用。
(5)屈伸法 本法一手握关节部,另一手握伤肢远端,做缓缓的屈伸运动。若关节部出现剧痛,说明有骨与关节的损伤。关节内骨折者,可出现骨摩擦音。此外,患者主动的屈伸与旋转活动常与被动活动进行对比,以此作为测量关节活动功能的依据。
(6)摇晃法 本法一手握于伤处,另一手握伤肢远端,做轻轻的摇摆晃动,结合问诊与望诊,根据患部疼痛的性质、异常活动、摩擦音的有无,判断是否有骨与关节损伤。
临床运用摸诊时非常重视对比,并注意“望、比、摸”的综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分析通过摸诊所获得资料的临床意义。
(六)量诊
对伤肢诊查时,可用带尺测量其长短、粗细,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角度大小等,并与健侧做比较。通过量法进行对比分析,能使辨证既准确又具体。
1.肢体长度测量法 测量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志,并做好标记,然后用带尺测量两标志点间的距离。如有肢体挛缩而不能伸直时,可分段测量。测量中发现肢体长于或短于健侧,均为异常。四肢长度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长度 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长度 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3)前臂长度 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 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
(5)大腿长度 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6)小腿长度 膝关节内缘至内踝,或腓骨头至外踝下缘。
2.肢体周径测量法 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处。如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等。通过肢体周径的测量,可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肌肉萎缩等。肢体周径变化可见如下几种情况:
(1)粗于健侧 较健侧显著增粗并有畸形者,多属骨折、关节脱位。如无畸形而量之较健侧粗者,多系筋伤肿胀等。
(2)细于健侧 多由于陈伤误治或有神经疾患而致筋肉萎缩。
3.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 主要测量各关节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的角度。可用特制的量角器来测量关节活动范围,并以角度记录其屈伸旋转的度数,与健侧进行对比,如小于健侧多属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测量关节活动度时应将量角器的轴心对准关节的中心,量角器的两臂对准肢体的轴线,然后记载量角器所示的角度(没有量角器时,也可用目测并用等分的方法估计近似值),与健肢的相应关节比较(表1-1)。目前临床应用的记录方法多为中立位0°法。对难以精确测量角度的部位,关节活动功能可用测量长度的方法以记录关节的相对移动范围。例如,颈椎前屈活动可测量下颏至胸骨柄的距离,腰椎前屈测量下垂的中指尖与地面的距离等。
(1)中立位0°法 先确定每一关节的中立位0°,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完全屈曲时可成140°。
(2)邻肢夹角法 以两个相邻肢体所构成的夹角计算。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180°,完全屈曲时可成40°,那么关节活动范围是140°(180°~40°)。
表1-1 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中立位0°法)
4.常见畸形的测量
(1)肘内翻或肘外翻 上肢伸直前臂旋后位,测量上臂与前臂所形成的角度。
(2)膝内翻 两内踝并拢,测量两膝间距离。
(3)膝外翻 两侧股骨内髁并拢,测量两个内踝间的距离。
5.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注意有无先天、后天畸形,防止混淆。
(2)患肢与健肢须放在完全对称的位置上,如患肢在外展位,健肢必须放在同样角度的外展位。
(3)定点要准确,可在起点及止点做好标记,带尺要拉紧。
(七)神经检查
骨伤科疾病常伴有神经的损伤,神经功能的检查在骨伤科疾病诊断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1.感觉障碍 神经损伤后出现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包括浅感觉障碍和深感觉障碍。
(1)浅感觉 浅感觉包括痛觉、触觉、冷温觉。临床以痛觉检查为主。
1)痛觉:用针尖轻刺皮肤,确定痛觉减退、消失或过敏的区域。检查时注意刺激强度适中,从无痛区向正常区检查,并两侧对比。
2)触觉:患者闭目,以棉絮轻轻触及患者的皮肤,询问其感觉。
3)冷温觉:以盛有5~10℃的冷水和40~45℃的热水两个试管,分别贴于患者皮肤,询问其感觉。
(2)深感觉 深感觉包括位置觉、震动觉。临床以位置觉检查为主。
1)位置觉:患者闭目,医生用手指从两侧轻轻夹住患者末节指(趾)关节做伸、屈活动,询问其被夹的指(趾)名称和被扳动方向。
2)震动觉:将音叉振动后,放在患者的骨突起部,询问其有无震动感及震动时间。
3)实体感:患者闭目,用手触摸分辨物体的大小、方圆及硬度。
4)两点分辨觉:以圆规的两个尖端触及身体不同部位,测定患者分辨两点距离的能力。
2.感觉定位 通过感觉障碍的程度和范围,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做出定位。
(1)神经干的损害 神经干(周围神经)的损害,深、浅感觉均受累,其障碍的范围与某一神经的感觉分布区相一致。常伴有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瘫痪、萎缩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神经丛的损害 该神经丛分布区的深、浅感觉均受累,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较神经干型的要大,包括受损神经丛在各神经干内感觉纤维所支配皮肤的区域。
(3)神经根的损害 深、浅感觉均受累,其范围与脊髓神经节段分布区相一致,并伴有该部位的疼痛,称为“根”性疼痛,见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4)脊髓横断损害 被损害水平及其以下深、浅感觉均受累。
(5)半侧脊髓损害 被损害水平及其以下有对侧皮肤痛、温觉障碍,同侧的深、浅感觉和运动障碍,称为Brown-Sequard综合征。
3.生理反射 生理反射分为深、浅反射两大类,生理反射的减弱或消失,表示其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对骨伤科疾病的诊断意义较大。
(1)深反射 深反射是叩击肌肉、肌腱及骨膜等本体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常用的深反射有:
1)肱二头肌腱反射:患者前臂旋前肘关节半屈曲位,医生将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腱上,以叩诊锤叩击拇指,引起肱二头肌收缩、肘关节屈曲活动。反射弧通过肌皮神经,神经节段为颈5~6。
2)肱三头肌腱反射:患者前臂旋前肘关节半屈曲位,叩击尺骨鹰嘴上方肱三头肌腱,引起肱三头肌收缩、肘关节呈伸直运动。反射弧通过桡神经,神经节段为颈6~7。
3)桡骨膜反射:患者肘关节半屈曲,叩击桡骨茎突,引起前臂屈曲、旋前动作。反射弧通过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神经节段为颈7~8。
4)膝腱反射:膝关节半屈曲,叩击髌韧带,引起膝关节伸直运动。反射弧通过股神经,神经节段为腰2~4。
5)跟腱反射:叩击跟腱,引起踝关节跖屈。反射弧通过坐骨神经,神经节段为骶1~2。
(2)浅反射 浅反射是刺激体表感受器所引出的反射。常用的浅反射有以下几种。
1)腹壁反射:患者仰卧,放松腹部肌肉,以钝器分别划腹壁两侧上、中、下部,引起该部的腹壁收缩。上腹壁反射神经节段为胸7~8,中腹壁为胸9~10,下腹壁为胸11~12。
2)提睾反射:以钝器划患者大腿内侧皮肤,引起提睾肌收缩,睾丸上提。神经节段为腰1~2。
3)肛门反射:以钝器划肛门周围皮肤,引起肛门外括约肌收缩。神经节段为骶4~5。
4.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的出现,表示上神经运动元的损害。
(1)霍夫曼(Hoあman)征 医生以左手托住患者一手,用右手食指、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并用拇指轻弹患者中指指甲,引起患者其余手指做屈曲动作,为阳性征。
(2)巴彬斯基(Babinski)征 用钝器轻划患者足底外侧,自足跟向足趾方向,引出拇趾背伸、其余四指呈扇形分开,为阳性征。
(3)夏道克(Chaddock)征 用钝器从患者外踝沿足背外侧向前划,阳性表现同巴宾斯基征。
(4)奥本罕姆(Oppenheim)征 用拇指、食指沿胫骨前缘由上向下推移,阳性时拇趾背伸。
(5)戈登(Gordon)征 用力提腓肠肌,阳性时拇趾背伸。
(6)髌阵挛 患者膝伸直,医生拇指、食指夹住髌骨,将髌骨急速向下推动数次,引出髌骨有规律的跳动。
(7)踝阵挛 用力使踝关节突然背伸,然后放松,引出踝关节连续交替的伸屈反应。
(八)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X线检查是骨折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能对绝大部分骨折存在与否加以确认,显示骨折类型、移位方向、骨折端形状等情况,还可在骨折治疗过程中观察骨折复位、固定、愈合等治疗效果。
X线摄片一般包括正侧两个方位。正位:分为前后位和后前位,常规采用前后位。侧位:与正位照片结合起来,可获得被检查部位的完整图像。对四肢的摄片必须包括邻近一个关节,使被检部位解剖关系清晰,同时还能避免关节部位骨折漏诊。对特殊部位的骨折应拍摄特殊角度的X线片。如腕舟骨骨折应加摄腕关节斜位片、第2颈椎齿状突骨折要摄开口位片。前臂及小腿骨折,骨折线往往不在同一平面,最好拍骨的全长,以免漏诊。股骨干骨折容易合并股骨颈骨折,X线摄片的范围应包括髋关节,避免股骨颈骨折漏诊。儿童四肢靠近骨骺的损伤,有时不易确定有无骨折及移位,需拍摄健侧肢体相应部位的照片,以资对照。
2.CT检查 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CT)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全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常规扫描平片为轴位图像,影像没有重叠,解剖关系清楚。多层螺旋CT溶积扫描采集数据量大,扫描速度快,一次扫描可获得多部位检查的诊断信息,并可进行多平面重建图像后处理,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增强扫描,可获得多脏器的诊断依据。检查时不需变换患者的体位,即可获得各种位置的图像。
CT既可以发现复杂重叠部位的骨折,如骨盆、肩胛骨、脊椎、胸骨等,又可以发现很多部位的细小骨折,尤其是发现关节的碎片撕脱骨折和观察骨折片的位置与主骨的关系。当普通平片怀疑有骨折时CT扫描可帮助确定有无骨折,甚至可以确定骨折线是否进入关节。脊柱骨折的大部分患者都需要进行CT检查,用以观察骨折损伤范围和骨折对椎管的影响以及对脊髓的影响。对无移位的骨折特别是裂纹骨折可清晰观察骨折线的走形。对骨折恢复治疗的患者CT扫描可帮助观察骨折部位的内骨痂的形成情况。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骨创伤领域对骨折及脱位的显示展现出极大的优势,可充分显示冠状、矢状和斜位对骨结构的显示,更能清晰显示骨折端的立体感。临床常应用于脊柱创伤、关节内骨折、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骨折的检查,并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显示肋骨和钙化肋软骨的全貌、肋骨走形、骨质的完整性、图像的直观性、诊断的准确性等方面是最佳检查方法。但是,在骨折诊断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X线片的作用,行CT检查前认真阅读X线片,仔细观察平片上的异常征象和可疑征象,进行有的放矢的扫描,切忌不照X线片直接行CT扫描(颅骨除外)。
3.磁共振(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检查骨与软组织的最佳手段,可以很好地显示中枢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半月板、骨髓、软骨等组织。MRI基本原理是某些特定的原子核置于静磁场内,受到一个适当的射频脉冲磁场激励时,原子核产生共振,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的过程为磁共振现象。在磁共振过程中,受到激励的自旋质子产生共振信号到恢复到激励前的平衡状态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弛豫时间,包括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两种。不同的病变组织具有不同的T1和T2值,可以根据不同的T1和T2特点判断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
MRI检查图像的特点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多序列成像等优势,能够较好地反映解剖结构和组织特点,可任意方位断层,很好地显示骨、关节和软组织的解剖形态,加之其可在多平面成像,因而能显示X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或显示不佳的一些组织和结构,如关节软骨、关节囊、滑膜、韧带、半月板、椎间盘和骨髓等,因此,MRI在显示隐匿性骨折、骨骺损伤、骨髓水肿以及软骨损伤方面优于X线平片和CT。并且,MRI是目前唯一可以显示骨挫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对于隐匿性骨折、应力性骨折、不完全骨折、病理性骨折的检查更有价值。椎体骨折时,受累椎体周围软组织内因出血水肿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陈旧性脊柱骨折因出血、水肿已吸收,受累椎体信号恢复正常,但有椎体楔形变或脊柱成角畸形,因此MRI检查在判断脊柱新鲜骨折与陈旧性骨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MRI在显示骨结构的细节方面尚不如CT清晰和明确,对软组织中的骨化和钙化的辨识能力也不及CT。MRI检查无辐射损伤,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使用限度,对于骨折手术金属内固定术后的检查患者,应根据内固定物材质决定是否可行MRI。与过去相比,内固定物材料有了很大改进提高,并不是所有的金属内固定物术后都是MRI检查禁忌证,许多镍钛合金的内固定物都可以进行MRI检查,但是由于金属伪影的存在,还是会影响病变细微结构的观察。体内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能行MRI扫描。临床检查应与X线、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使诊断更为确切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