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骨折的病因病机
一、骨折的病因
(一)外因
造成骨折的外因系损伤外力,一般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力和累积性力四种。不同的暴力性质所致的骨折,临床特点各异。
1.直接暴力 骨折发生在外来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打伤、压伤、撞击伤、枪伤、炸伤等。这类骨折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两骨骨折部位多在同一平面。如为开放性骨折,则因打击物由外向内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高。
2.间接暴力 骨折发生在远离于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间接暴力包括传达暴力、扭转暴力、杠杆作用力等。多在骨质薄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两骨骨折的部位多不在同一平面。如为开放性骨折,则多因骨折断端由内向外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低。
3.肌肉牵拉力 在运动或劳动等活动中,由于用力过猛,出现不协调的肌肉强力收缩和牵拉,可拉断或撕脱肌肉附着处的骨骼而发生骨折。如投掷手榴弹、标枪时肌肉强力收缩可发生肱骨干骨折,跌倒时股四头肌剧烈收缩可导致髌骨骨折,跌倒、掰手腕或投掷时前臂屈肌群剧烈收缩可导致肱骨内上髁骨折。
4.累积性力 骨骼长期反复受到震动或形变,因外力的积累,可造成骨折。如长途跋涉后或行军途中,以第2、3跖骨及腓骨干下1/3骨折为多见;跑步锻炼过量时可致胫骨骨折;操纵机器震动过久而致尺骨下端骨折;持续过量负重可致椎体压缩骨折。这类骨折又称为疲劳骨折,多无移位或移位不多,但愈合较缓慢。
(二)内因
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骨折的因素。骨折主要是由于外力伤害等外在因素所致,但也都有各种不同的内在因素,如年龄、体质、解剖位置和骨结构状况等。《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灵枢·百病始生》曰:“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大部分外界致病因素只有在机体虚弱的情况下,才能伤害人体。因此,我们不仅重视骨折外因的作用,而且强调内因在发病学上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外来暴力比较大,超越了人体防御力量或耐受力时,外力伤害就成为决定性因素。
1.年龄和健康状况 年轻体健,筋骨坚韧,身体灵活,能耐受或避免较大的外力,一般不易发生骨折。年老体弱,骨质松脆,筋骨脆弱,遭受轻微外力,即可引起骨折。如跌倒时一侧臀部着地,外力作用相同,老年人易引起股骨颈骨折或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年龄又相对高些,而青壮年则较少发生。幼儿因骨骼柔嫩,尚未坚实,所以容易发生骨折,但幼儿的骨膜较厚而富有韧性,骨折时多发生不完全骨折。骨骺损伤多发生在儿童或正在生长发育、骨骺尚未愈合的少年。
2.骨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状况 骨折与其解剖部位和骨骼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骨折多发生在松质骨与密质骨临界处、静止与活动部位的交界处、解剖结构较薄弱部位或长期持续负重部位。幼儿骨膜较厚,胶质较多,易发生青枝骨折;儿童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18岁以下的青少年,骨骺未闭合易发生骨骺分离;老年人骨质疏松、骨的脆性增大,最易发生胸腰椎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又如肱骨下端扁而宽,前面有冠状窝,后面有鹰嘴窝,中间仅一层较薄的骨片,这一部位就容易发生骨折。锁骨骨折多发生在无韧带肌肉保护的锁骨两个弯曲的交界处。在骨质的疏松部位和致密部位交接处(如肱骨外科颈和桡骨远端),或脊柱的活动段与静止段交接处(如脊柱胸腰段)也容易发生骨折。
3.骨骼的病变 骨折的发生与骨骼系统的病变有密切关系。如先天性脆骨病、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可导致骨质破坏,遭受轻微的外力,就能导致骨折。这类骨折需要进一步明确骨骼原有疾病的诊断,治疗上可按疾病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或找出原因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类骨折是原发疾病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骨折往往是这些疾病的首要症状。
外力作用于人体,可由于年龄、健康状况、解剖位置、骨结构、骨骼是否原有病变等内在因素的差异,而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损伤。例如,同是跌倒时手掌撑地致伤,暴力沿肢体向上传导,老年人因肝肾不足、筋骨脆弱,易在较疏松的桡骨远端、肱骨外科颈处发生骨折;儿童则因骨膜较厚,骨骼中的有机质较多而易发生青枝骨折或不完全骨折。不同的致伤暴力又可有相同的受伤机理。例如,屈曲型脊椎压缩骨折可因从高处坠下,足跟着地时由于身体向前屈而引起;亦可因建筑物倒塌,重物自头压下或击中背部而发生,但两者都具备同一内在因素:脊柱处于屈曲位。因此,骨折是外因和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