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医古文是研究古医籍语言文字现象的语言学与中医药学交叉的一门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一门具有重要工具性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中医经典训练和中医药专业语言规范的终身教育课程。它通过讲授古汉语知识和古代医学文章以及指导课下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研习中医经典、运用专业术语和查阅中医古籍文献的语言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本教材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根据教材丛书编写的总体要求,本教材旨在基于第十版教材加以修订,精心打磨,力求完善。本书着力继承和强化了第十版教材的特色。
1.立德树人 医古文课在中医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排在前面。本教材旨在发挥开学第一课的引导作用,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从启示“大医精诚”的专业精神到夯实学习中医经典的功底,以及训练古医籍阅读的过硬能力,一切都立足于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根本目标。教材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针对中医药人才的素质要求,针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设计,将知识的系统性与教学的实用性相统一。在板块安排上,考虑到学生在本科前已具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教材先总结后提高,“基础知识”在前,“古文选读”在后,这种承前启后的安排有利于将终身学习之路的不同阶段一体贯通。
2.突出经典 本教材以中医药经典著作为中心多方安排内容,一是精选《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灵枢经》原文,二是精选经典的古代注文和校记,三是精选《素问》《伤寒论》等书的书目提要和序文。遵循“由文入医”学习传统,在下编以“国学经典”为首单元,作为学习中医药经典的桥梁。
3.注重实用 本教材在基础知识部分既保留基本框架以奠定学习基础,又详略有度以兼顾实际需求。文字、音韵、训诂是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三个紧密联系的部分,这三章连续在一起呈现了传统学术的面貌。语法和修辞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就合为一章简略介绍。古文选读部分选入与中医临床切近的医案、医话、方论、药论等文章,可学以致用。丰富的教材内容为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训练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教材对古籍原文中的异体字未作划一。
4.同步融合出版数字化资源 本教材有与纸质版配套使用的数字化内容,既适应了时代进步,又便于读者学习。
本书是编委会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努力奋战的成果。修订工作的第一步是由编委分头核校教材选文并提供古籍影印件,或者修订基础知识论述。分工如下:上编第一章由周祖亮编写,第二章由付新军编写,第三章由宁静编写,第四章由葛晓舒编写,第五章由高静编写,第六章由赵鸿君、章红梅编写,第七章由杨东方编写。下编单元一导语由李亚军编写,第一篇由李亚军编写,第二篇由刘娟编写,第三篇由徐光星编写,第四篇由侯洪澜编写,第五篇由申红玲编写,第六篇由单博编写,第七篇由王静编写;单元二导语由徐光星编写,第一篇由王明强编写,第二篇由孙孝忠编写,第三、四篇由李具双编写,第五、六篇由段鸣鸣编写;单元三导语由崔为编写,第一篇由陈婷编写,第二、三篇由董秀娟编写,第四篇由章红梅编写,第五篇由惠宏编写,第六篇由包红梅编写,第七篇由贺松其编写;单元四导语由侯洪澜编写,第一篇由侯洪澜编写,第二篇由贺松其编写,第三篇由郜晓芹编写,第四篇由王明强编写,第五篇由陈婷编写,第六篇由冯春编写;单元五导语由李永宸编写,第一篇由李荷莲编写,第二、三篇由李永宸编写,第四篇由周艳红、杨旭杰编写,第五篇由张慧宇、周艳红编写,第六篇由刘庆宇编写;单元六导语由赵鸿君编写,第一篇由刘庆宇编写,第二篇由罗宝珍编写,第三篇由王家茜编写,第四篇由包红梅编写,第五篇由赵协慧编写,第六篇由申红玲编写,第七篇由徐梅编写,第八篇由罗宝珍编写。附录由董秀娟编写。第二步,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复校和复修。分工如下:文选和句读训练选文复校由崔为负责,参加者有申红玲、葛晓舒、章红梅、段鸣鸣;文选注释复修由宁静、周艳红负责;基础知识复修由付新军、王育林负责。第三步,主编定稿。教材融合出版数字化资源由崔为组织编创,全体编委参与。在本教材修订过程中,宁静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和统稿工作。
在本教材修订过程中,南京中医药大学沈澍农教授和海南医学院高湲教授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我们始终对奠定医古文教材建设基础的前辈学者任应秋先生、刘振民先生、钱超尘先生、段逸山先生、许敬生先生等深怀感恩之心。
《医古文》编委会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