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急救护理学是随着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医学与护理学理论的不断形成而发展起来的。

一、我国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急诊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涵盖着护理学的内容,在许多古代医学文献中有不少名医治疗、护理的记载,当时医护没有明确分工。中国古代对急症最早的论述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急诊学的理论基础,书中详细论述了相关急症的疾病名称、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治要点,同时对中医急症临床辨证有了纲领性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东汉著名中医学家张仲景在所著的《伤寒论》序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说明当时流行病之严重。另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伤寒论》所治疗的疾病多为急危重症,并且首次提出六经辨证论治的思路,创造性地提出应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抢救自缢患者。晋代著名医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第一部中医急诊手册,该书收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治疗急症的经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尤其在治疗抢救方面,提出了“急则治标,因证而异,针药摩熨”的综合治疗学术思想,首次记载了蜡疗、烧灼止血、放腹水、小夹板固定等急救技术。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来源于《肘后备急方》中以鲜青蒿榨汁治疗疟疾的记载。此外,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都记载了多种急症的医方和救治方法。

我国急救护理事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简单到逐步完善形成新学科的过程。急救护理实践早期并没有专门的急诊、急救和急救护理学等概念,急诊就是医院门诊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初,卫生部相继颁发《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和《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文件,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急救中心,开启了我国急救护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期,各医院将危重患者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病房以便于观察和护理;将外科术后患者集中到术后恢复室进行护理,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普通病房;各地也相继建立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设立了第一张ICU病床,1984年正式成立了作为独立专科的综合性ICU。

1981年,我国第一本有关急救的杂志《中国急救医学》创刊。1983年急诊医学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1985年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1986年1月,邮电部和卫生部相继发布“关于启动120特种服务号码为全国急救中心(站)的统一号码”。1986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草案)》,规定“市、县以上地区都要成立急救医疗指挥系统,实行三级急救医疗体制”。1987年5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及灾难医学分会相继成立,中华护理学会也分别成立了急诊护理和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这些急诊医学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急诊医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随之急诊医学教育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1988年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开设了国内第一门“急救护理学”课程。1989年卫生部将医院建立急诊科和ICU作为医院评定等级的条件之一,明确了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在医院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急救护理学随之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恢复高等护理教育后,教育部将“急救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必修课程之一。2011年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首次将“急救护理学”纳入考试范畴,标志着急救护理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与国外相比,虽然急诊医学及急救护理学起步较晚,但在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危重症救护乃至灾难救援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后,国家又投入巨资,建立和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治体系,急诊医学及急救护理学在应对大型灾害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近些年,中华护理学会及护理教育中心设立多个培训基地并多次举办了急危重症护理学习培训班,将现代急救护理观、急危重症护理技术从医院延伸到院外、扩展到社会。

二、国际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近代急救护理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国际护理事业的先驱弗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1910年)在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率领38名护理人员到前线医院对伤病员进行救护,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内收治了6万余名伤病员,并且使伤病员的死亡率由42%下降到2.2%。1863年,南丁格尔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提出要在手术间附近设一个房间,以便于随时观察病情,使手术后的患者尽快得以恢复,这就是“监护病房”的雏形。南丁格尔是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也为急救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急诊医学实践的发展,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监护病房。1927年芝加哥建立了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护士短缺,迫使医院将术后患者集中在术后恢复室进行集中救治与护理,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急救护理学真正得到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北欧发生了脊髓灰质炎大流行,很多患者伴有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因此出现了最早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电子仪器设备的发展,急救护理工作进入了有抢救设备配合的新阶段,心电示波、电除颤器、呼吸机、血透仪的应用和急诊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使急救护理理论和技术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和发展,同时,现代监护仪器设备的集中使用,也促进了加强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建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大部分医院至少有一个ICU。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德国召开的由国际红十字会参与的一次医学会议上,提出了急救事业国际化、国际互助和标准化的方针,国际统一了紧急呼救电话、急救车上的抢救设备装置并交流急救经验等。

1970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组建,1972年美国医学会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医学学科,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23个专业学科,1983年危重症医学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得到迅速发展,使急救护理学的研究范畴拓展到院前急救、灾难救护、院内急诊和危重病救治等。同时,急救护理学随之发展,美国急诊护士、危重病护士学会相继成立,在培训急诊护士(emergency nurse,EN)和危重症护士(critical care nurse,CCN)方面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