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方剂学不仅是中医学,也是中药学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本教材是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适用于中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本科教学。
与其他本科《方剂学》教材比较,其特色有以下几点:①理论充实:在总论将治法与方剂分别概述,方剂概述从配伍、组方结构、剂量、剂型、用法、组成变化及分类七方面简述,强化学生对治法及方剂理论的认识。②精选方剂:基于教学时数的减缩,且学生须掌握一定数量方剂,教材以“必须”“实用”“够用”为度,依据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和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精选方剂。③总结组方思路:为让学生熟悉类方的基本配伍规律,节概述专设“组方思路”,以达到提纲挈领目的。④以表归类附方:本书附方的组成、功效、主治釆用表格归类,既一目了然,又便于学习。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为正方(多为基础方)的衍化方剂,如六味地黄丸附方;二为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如桑菊饮附方。⑤突出专业培养目标:增设现代制剂、药理研究,收录OTC中成药;为启迪思维,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编写了新药研制提要及研制方举例。研制方举例主要选取以正方及相关附方组成为主进行加减,或师正方(附方)治法而创的新中成药。
本教材与第十版相比,在方剂学发展史中介绍了中医治疗瘟疫的代表性著作,增加了气血双补剂、阴阳双补剂、治燥剂。全书各论按治法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16章, “证析”与“方解”适当增加了中医经典及基础理论内容,研制方举例纳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三方”和“二药”,增加了思政元素。
尚需说明,本教材古方之组成药物皆实录原著,中成药及研制方的组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中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简称《国家药品标准》)及临床诊疗方案等辑入。鉴于古方因时代及医家用药习惯有异,部分方剂组成药物名称与2020版《中国药典》有别,对方解中的药名初步规范如下:①古方所载犀角,根据国发(1993)39号、卫药发(1993)59号文,属禁用之列,以水牛角替代。②古方之芍药方解按白芍阐述,个别方剂如犀角地黄汤,据病机及后世运用按赤芍分析,在组成项用括号标注。③药物名称未明确者如贝母,或古今药名差异较大者如葳蕤(玉竹)、诃黎勒(诃子)等,皆在组成项用括号标注,方解药名从括号内药名。④组成中的药名与《中国药典》有异,但已成共识或不会造成歧义者,方解用与之尽量一致的通用名。
本书绪言、上篇第三章方剂概述由贾波、刘兴隆编写,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第二章治法概述由韩彬编写,古今药量参考及下篇第十九章消食剂由许二平、曹珊编写,下篇第四章解表剂由许霞、毕珺辉编写,第五章泻下剂由翟华强编写,第六章和解剂由张智华编写,第七章清热剂由周静、罗成宇、戴水平编写,第八章温里剂由钱月慧编写,第九章补益剂由周志焕、于彩娜、李卫民编写,第十章固涩剂由于斌、于彩娜编写,第十一章安神剂由于华芸编写,第十二章开窍剂由赵海梅编写,第十三章理气剂由马艳苗编写,第十四章理血剂由赵文昌、王虎平编写,第十五章治风剂由宋歌编写,第十六章治燥剂由施旭光编写,第十七章祛湿剂由张卫华、张胜编写,第十八章祛痰剂由王迎寒编写,附录一由曹珊编写。全书统稿由贾波负责、刘兴隆协助。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由毕珺辉负责,编委会成员参与相关章节的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统稿由许二平负责、曹珊协助。
成都中医药大学及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基础医学院对教材的编撰提供了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为进一步提高本教材的编写质量,有利于教学,我们殷切希望各中医药院校同仁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与完善。
《方剂学》编委会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