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学概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魏晋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道、佛、儒等各家研究养生,多途径地探索延年益寿的方法,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医家和养生家,以及养生专论、专著。这些养生家及其著作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思想。

(一)华佗的治未病思想

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家,医术高超,尤晓养性之术,在实践中创立“五禽戏”,系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势特点编排而成。其弟子吴普模仿,“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继承了《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提出人应当参加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从而形成了积极的导引健身功法。五禽戏的作用不是在于发展身体某部分功能或治疗某种疾病,而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改善整个机体功能,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二)陶弘景的治未病思想

陶弘景,南朝著名养生家,精于医学,旁通佛、道,长于养生,享年81岁。其著作《养性延命录》集中反映了他的养生学术思想。陶弘景主张众术合修,采各家养生之所长,并结合自己的养生实践,确立了形神兼养、服气调息、导引按摩、节宜其道等较为全面的治未病理论。

陶弘景重视人体精、气、神三宝,告诫人们应懂得节制和爱惜:“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神大用则竭,神不可耗,做到静心啬神,情志有节,淡然无为,是陶弘景养神的基本要求。《养性延命录》强调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主张清心静养,避免穷奢极欲、恣意声色等损伤心神的日常行为,尤其指出:“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实为养生禁忌。对于饮食,《养性延命录·食诫》曰:“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陶弘景主张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还指出,饮食要注意卫生,勿食生冷,谨和五味。他重视服气调息养生治未病,通过吐故纳新可以祛邪气、调气机、散瘀滞,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息服气法使意念依于呼吸,存气保精,静心养神。该书中还记载了十二种调气法,这些服气调息法可操作性强、简明、易学,千百年来在治未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葛洪的治未病思想

葛洪,晋代医道兼修的医学家,著名炼丹家。其主要著作有《肘后救卒方》《抱朴子》。他的治未病思想主要强调涤除嗜欲、导引行气、不伤正气、饮食适量等。葛洪对于治未病非常重视,认为“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

葛洪认为,养生的首要前提是不伤不损。“养生以不伤为本”,要求“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等,这些都是治未病应当遵从的日常规范。他认为:大道存于自己心中,而不是驻于外界环境。保持自己的真性,杜绝欲望以清净内心,则即使不去祈求福分而福分自然到来;不必攘除灾祸,而灾祸自除。除此之外,他还赞同儒家方式,主张行善,修养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