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欲病状态
欲病状态,指疾病将要发生而尚未发生之前的状态。欲病状态下,疾病虽未形成,但欲病状态有向疾病发展的趋势。欲,《辞海》作想要、需要、将要等解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这是对欲病最早、最典型的描述。日常生活中,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郁结)、阴阳失衡,或冒风沐雨后,或过劳过热后,虽无明显不适感觉,或仅感到小有苦处,不如平常,医学检查又无实质性改变,均属于欲病。“欲病”一词最早见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并指出“凡人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说明欲病就是指即将患病,有可能患病,但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西医学认为,疾病是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损害和人体对抗这些损害的防御代偿能力之间的斗争。由内外致病因素侵犯人体所产生的病理信息,都有一个逐渐发展的量变过程。当病理信息尚处于早期的萌芽阶段,在微观上机体已受到损害,但从宏观上还未表露病症端倪,或仅出现少数先兆症状和体征,此时的人体便处于代偿调节期的欲病状态。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一旦功能严重失调或出现器质性改变,超出人的代偿能力,疾病就会发生。先兆表现多是疾病发生之前的序幕,欲病状态虽缺乏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但体内的病机已经启动,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欲病状态,因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故仍属未病范畴。
此外,许多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癫痫、疟疾等)在发作之前的缓解期或休止期可全无症状,与常人无异,但由于体内病邪仍存,病根(如痰、饮、积、瘀、虫、毒等)未除,而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未恢复,故仍处在病势将发的欲病状态。在一定病因(如外感、饮食、情志、过劳等)作用下,这类疾病可随时再次发作。《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若夫哮症,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症因脉治》说:“外感休息痢之症:暴发热痢而起,后乃久久不愈,或暂好一月半月,旋复发作,缠绵不愈,积滞不除,此外感休息痢症也。”这类疾病在缓解期或休止期可以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但频发频止。因病邪性质、病情缓急、体质因素等而异,疾病轻者可数月甚至逾年一发,重者数日甚至数时一发。此外,有些疾病(如破伤风、狂犬病、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的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在潜伏期内,机体的临床表现通常比较隐匿,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症状。潜伏期长短可不同,有的疾病短至几小时,有的则长达数年。潜伏期的形成,多因当时感邪较轻,或邪毒所中部位浅表,正气处于内敛时期,正邪难以交争,邪气得以伏藏。不论是疾病处于缓解期或休止期,还是潜伏期,就临床表现而言,仍属未病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