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
(一)发病与预防
【原文】
夫人禀五常[1],因風氣[2]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3]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4],中人多死。千般疢難[5],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爲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6]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藏府,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7],针灸、膏摩[8],勿令九竅[9]閉塞;更能無犯王法[10]、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①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藏府之文理[11]也。(2)
【校勘】
①遗:原作“遣”,据《医统正脉》本改。
【注释】
[1]五常:即五行。
[2]风气:指自然界之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
[5]疢(chèn衬)难:指疾病。
[6]干忤:此指侵犯。干,《说文》:“犯也。”忤,违逆,抵触。
[7]导引、吐纳:导引指自我按摩。吐纳为一种调整呼吸的方法。两者均为古代体育疗法,起养生却病的作用。
[8]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九窍:眼、耳、鼻、口七窍,加上前后二阴,即为九窍。
[10]无犯王法:不要触犯国家法令,免受刑伤之患。王法,指国家法令。
[11]文理:文,通“纹”。《医宗金鉴》曰:“理者,皮肤脏腑,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
【释义】
本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了发病原因与疾病分类、防病措施以及早期治疗。
人与自然关系密切。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界亦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仲景以“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人体正气具有抗病能力。若五脏元气充盛,气血流畅,脏腑、经络等功能协调,人体就不易受邪发病;若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则客气邪风等各种致病因素易侵犯人体导致疾病发生,甚至使人死亡。
临床疾病虽然多种多样,但分析其发病原因、传变、病位等,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经络受邪,传入脏腑,这是因为体内正气不足,以致邪气乘虚入内;二是病在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这是外部体表受邪所致;三是房室、金刃、虫兽等致病因素损伤人体。
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未病前当内养正气,外避邪气。具体措施包括:节制房事,勿令肾精竭乏;饮食有节,避免偏嗜;遵守国家法令、保持人与社会和谐;更要避免外邪、虫兽、外伤等致病因素的伤害。这样,机体正气充盛,病邪就不易伤人致病。若不慎发病,则应及早治疗。如经络刚受邪,就及时施治,以防病入脏腑;四肢才觉重滞,就采用导引、吐纳等法驱邪外出,勿使邪气深入,导致九窍闭塞。
本条关于健康与发病的论述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认为五脏元真通畅,气血流通,脏腑功能协调,生命活动处于相对动态平衡,则人体安和,不易受邪发病,否则,致病因素易侵犯人体,导致发病。因此,内养正气,外避邪气,可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发生。
对于疾病,仲景根据病因、传变途径及病位分为三类。虽然宋·陈无择“三因说”源于此,但陈无择以外感六淫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根据发病方式将病因分内外,而张仲景主要以病位分内外,这是应该注意区别的。
【辨治思维与要领】
(1)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内养正气,外避邪气。
(2)未病先防、得病早治是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发病后,为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转重,应及时治疗。原文“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就强调了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