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藏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卷一·见自己》:心若向阳 四时春风——《论语》中的道德秩序

悟者,吾心也。能见吾心,便是真悟。

——《呻吟语·学问》

电影《一代宗师》中讲习武之人的三个境界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人与人世百态对话,与天地自然对话,最终还是要圆融到自己的内心。当真有那么几刻能静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一个人才可能真正发现此前所见种种之中的玄机来,一个人才会真正地成长。

曾国藩有一天在军中与某人聊天,那人说:“胡润芝办事精明,人不能欺;左季高执法如山,人不敢欺;公虚怀若谷,爱才如命,而又待人以诚,感人以德,非二公可同日语,令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近乎圣人。但问题是,曾国藩最后还是被欺而亡。很多人会唏嘘:这个世界太糟糕了,还是有那么多人不会不忍欺。问题来了:当我们心存善念,仁爱众生之时,却发现前路越走越窄,头顶越来越暗,直至感叹“没有好人走的道了”的时候,该怎么办?这,就是所谓的道德困境。

【壹】世界冰冷 内心温暖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论语·宪问第十四》

孔子主张不要主观预设别人是狡诈、不信之徒。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还是应该阳光一点,多想想世界光明的一面,少一点猜疑。然而问题来了:面对复杂的世界,“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无数过来人以血淋淋的经验教育下一代:“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因此,当我们看到大街上那些冷漠的看客脸上麻木的表情,还有面对陌生人时提防警觉的眼神似乎也就容易理解了。价值观在现实面前似乎已然败下阵来。圣人难道错了吗?绝对没有!因为还有后面一句“抑亦先觉”。什么叫先觉?比一般人早察觉。你不是想骗我吗?好,我已经知道了,你就无法骗我了。或许你要说,原来做好人这么难啊,还要练就火眼金睛?是的,“君子固穷”。做好人、做善人、做有德行的人本来就难,一定会遇到诸多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是否还选择做好人呢?此时的选择决定了你是否是一个真的好人。真正的好人即使处处面对碰壁、时时被人误解,仍会义无反顾地坚守下去。因为先觉者有一个重要使命在身:觉后觉——为尚未觉醒者打开大门,让阳光进来。

【贰】荆棘刺丛 蹈刃徐行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微生亩这样的隐士永远也无法理解孔子。当自己的价值观与世俗无法调和时,隐士们选择绝望地放弃世俗,认为在远离尘俗的山野坚守内心的净土是唯一选择。殊不知,在俗超俗才是至高境界。如五柳先生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对真正的隐士来说,静里乾坤大,闭门即深山。这需要像千里马一样,有坚忍不拔的德行,还需要有一颗广博仁爱的赤诚之心。所以夫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老子的道确实高,那是洞悉天地宇宙万物的至高学问,这位先知先觉者面对世人仿佛总会眯起眼睛笑一笑,然后意味深长地说:“你不懂就算了,你都懂了还叫作道吗?但是迟早你会懂的。”他的目光总是遥遥地投向彼端。孔子则不同,虽然一边感慨着“知我者其天乎”,一边还是把目光投向此处,不怨天,不尤人,但求下学人事以达天命就够了。

庄子留给世界的,是一个渺远的背影。在对这个世界绝望之后,他选择离开,如蝶一般,飞入一个缥缈的梦境,或许那才是他认为的现实。而孔子,知其不可之时,还是把慈爱的目光投向众生,像一个被屡次犯错的孩子气坏了的父亲,摇了摇头之后无奈地说:“没办法,我还是担心他固执地不肯悔改。”

【叁】以直报怨 知恩报恩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绝对道德,不需要前提,当然也不求有回报。但儒家追求的当然不仅是生命个体的圆满,而是社会伦理的和谐有序。所以,要保护善者,要鼓励善行。《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子路救了一位溺水者,被救者送给子路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了。孔子对“子路拯溺得牛”事件如是评论:鲁国人从此将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子贡因为替一位奴隶赎身,得到政府奖励,却拒绝了,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孔子却这样评说:鲁国将不再有人愿做这种替人赎身的好事了。“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

孔子认为,以德报德是道德领域最好的标准。投桃报李,理所当然。以怨报怨当然不可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睚眦必报,冤冤相报何时了?但是以德报怨呢?对于施德者而言,似乎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了,但也存在姑息养奸的隐患。设想,当“以德报怨”成为道德准则时,打人者就会说:“我虽然打了你,但你该以德报怨,否则就不道德。”这样的价值判断,岂不乱了吗?所以夫子给出了合理的标准:以直报怨。何为直?《左传》说得好:“正直为正,正曲为直。”(正曲,即正人之曲)以直报怨,就是以公正的态度让其了解自己过错并为此承担责任。或好或坏,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起相应的责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才是公正的道德秩序。

佛家有句话说得很在理:“菩萨心肠,金刚手段。”法律的目的是保护良善者。如果一个社会的良善者都寒心了,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变成刺骨寒冷的严冬了。所以我们呼唤良善之风时时吹遍,让道德的春天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