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急诊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技术在危重病的急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其治疗范围包括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大出血、急性闭塞性血管病变、急性炎症、急性非血管管腔狭窄等。此项技术的特点是应用于外科处理有禁忌证或有较大的盲目性和危险性而内科处理疗效不佳者。常需6~24h内紧急进行诊断处理。
一、开展介入治疗基本条件
(一)影像设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部分工作可在CT机、胃肠机上完成。
(二)消耗材料
各种穿刺针、造影导管、多功能引流管、血管及非血管支架、下腔静脉滤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穿刺系统等。
(三)栓塞材料
明胶海绵、聚乙烯醇PVA微球、弹簧钢圈、碘化油等。
(四)常备药物
抗凝剂、溶栓药、止血剂、抗生素、镇痛药、升压药、糖皮质激素、造影剂、止吐药、镇静药、硝酸甘油类、抗心律失常药、呼吸兴奋剂等。
(五)辅助设施
供氧系统、负压吸引装置、生命体征监护装置(血压、心率、心电、血氧饱和度等)、除颤器、气管插管器械、麻醉机等。
(六)人员条件
专业介入医师、护士、技术员。
(七)科室间的合作
外科、麻醉科、放射介入科、重症监护室等。
二、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范围
(一)急性出血性疾病
创伤性大出血多见于交通伤、工伤事故等。当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难以承受手术创伤和术前麻醉,且出血部位术前难以确定;手术有较大的盲目性,如腹膜后血肿、骨盆骨折造成失血性休克等情况时,通过血管造影既可明确出血部位,又可通过导管注入栓塞剂,进行止血治疗。但同时应积极抗休克,补充血容量。
内科常采用止血药物,三腔管压迫止血及内镜食管下段扩张静脉套扎术。外科多采用手术治疗。20世纪80年代后期,采用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门脉高压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肝移植患者的术前准备。同时介入治疗可通过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插管,进行选择性栓塞局部血管达到止血目的,但此方法由于门脉高压病因未解除,出血可能再度复发。
尤其对不能手术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出血不失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
可采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达到止血目的。
其多见子宫肿瘤、异位妊娠、产后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由于双侧子宫动脉间有较丰富的交通支,介入栓塞止血时常需闭塞双侧子宫动脉,一般较安全。
大咯血常见于肺部疾病,如肺癌、肺结核、肺动静脉瘘、支气管扩张症等。通过介入治疗行支气管动脉栓塞可取得很好的近期疗效,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和贏得时间。
脑出血常见于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等。通过介入治疗采用微弹簧圈或生物胶栓塞,可取得满意疗效,目前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二)急性血管闭塞性疾病
通过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局部溶栓治疗,是目前此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如能在数小时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而且溶栓开始的时间与溶栓的成功率密切相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在临床上较广泛地使用。
目前多主张在发病6h的时间窗内行溶栓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通过介入手段既可了解血管闭塞的部位和范围,同时又可行局部溶栓治疗。还可采用各种消融取栓导管取出或粉碎栓子。
处理方法主要是采用经皮穿刺血管扩张成形术(PTA),若扩张不满意可使用金属内支架治疗。
(三)急性炎症
通过经皮经肝穿刺放置脓肿引流管减轻脓腔内压力,可迅速缓解全身中毒症状。
通过介入放射技术可达到胆汁外引流或内引流,缓解症状。对手术切除肿瘤有困难者,可做胆管金属内支架植入术,同时配合局部化疗。
通过区域性动脉灌注疗法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目前已取得理想疗效。
(四)急性支气管狭窄
急性支气管狭窄多见于大气管肿瘤、胸内甲状腺癌、纵隔肿瘤、淋巴瘤等,不能接受手术治疗且已造成呼吸困难者,可通过介入治疗采用金属内支架植入术,扩张狭窄的气管或支气管,改善局部通气。
介入治疗能有效地解决急诊救治中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在对急危重病进行救治时,如有条件急诊医师应考虑介入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