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建设
与普通人认知不一样的是,木卫四上其实并不黑暗。至少在面向木星的这一面并不黑暗。
虽然距离太阳高达七亿多公里,但从这里看到的太阳仍旧十分明亮,甚至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满月还要亮,足以照出物体的影子。
同时,因为距离过于接近的缘故,木星也十分明亮,同样足以为木卫四上的物体照出影子来。
如此,木卫四上的物体便有了两个影子。而太阳与木星两颗星体所提供的光照加起来,大约能让木卫四上拥有类似地球上天气不太好时的黄昏一般的光照环境。
除了木星与太阳两颗最为明亮的天体之外,天空之中还有三颗极为明亮的星星。
林星知道,它们是木卫一到三,三颗大卫星。
再之外,天空之中还有一道光带,极为绚烂,横贯整个天空。
伴随着木卫四围绕木星的运转,这条光带有时候宽,有时候窄,有时候则完全消失,十分奇妙。
那是木星环。
这里远离太阳,远离家乡。但这里同样是一个光怪陆离,多姿多彩的世界。
欣赏了一会儿这里的风景,林星没有休息——反正此刻的他也不会疲惫,直接便开始了后续的工作。
在林星的统一指挥下,这六台机器人循着圆形,以飞船为圆心,展开了对地形的探索。
对地形的探测在缓缓展开,已经探测到了距离林星一千米的地方,之前已经探测出在这一带存在一个铁矿,林星现在就是要找出这个铁矿的最佳采矿点。
找到最佳采矿点后,六台机器人开始了忙碌。
林星有着明确的计划,要加快开采进度,机器人数量不足是一大限制。所以,当务之急,并不是建造基地,而是建造机器人。
把铁矿石炼成钢铁,需要大量的煤炭。众所周知,煤炭是地球之上远古时代树木的化石,经过特殊的环境形成的。
林星可不认为,他能在木卫四上找出煤炭来。
于是,他从飞船仓库中拿出了一个电磁金属熔炉。
它是六棱形框架,由各种拆装金属条层层搭建,留有缝隙穿插缠绕超导线,总高2米宽1.6米。
它被支撑离地半米高,下方摆放一个金属容器“碗”,来自降落舱的舱门。
当超导线通电后产生磁场,利用人造强磁场可以控制住金属物。
磁场使金属受磁力而悬浮,带电磁场线条切割加热金属分子,使金属融化。
至少理论上是这样。
一个机器人将一堆金属倒入电磁金属熔炉。
经过变压器的加强电流注入熔炉。
红光从缝隙里透出,一条通红的金属,向着液体球状渐渐汇聚,速度很快!
金属熔炼需要将钢铁和轻合金分开冶炼,林星为电磁熔炉制造一条传送带,以此提高效率。
晚上。
模型机烧制零件的模型出炉,一个简单的环状滚筒零件。
机械车自身携带激光测距发现它的误差在2个毫米,接下来就是测试耐高温。
机械车利用容器将铁水灌注进去,陶瓷模型无法承受高温出现裂缝。
第一次实验失败,金属回收,残渣清理。
继续进行新一轮实验。
机械车持续运转,重新分配陶瓷原材料,继续烧制陶瓷模具。
第二轮实验——失败
第三轮实验——失败
第四轮……失败
……
第88次实验。
新的黑色陶瓷模型就位,直径过20厘米,厚度在10厘米。
可用中心位置,有一个圆环槽,该零件为圆筒型,厚度在0.8厘米,外圆直径7厘米。
机械车协助高温铁水导入,在摄像头的观察下金属慢慢冷却,模型承受住高温并且未破损。
“OK,搞定!”
这一个月时间之中,林星建造完毕了六条机器人零件生产线以及一个组装车间,只要原料充足,这几条生产线全力开动的话,一天几乎可以生产出二十台机器人。
而且,将零件生产线稍微改动一下的话,还可以生产出更多型号,功能更加多样化的机器人来。
林星耗费了两个月时间,将机器人的数量扩充到了100台。
于是,林星此刻麾下总兵力便暴涨到了110台机器人。
这110台机器人活跃在以火种号飞船为核心,半径约20公里范围之内,终日在其中忙碌穿梭不休。
有的机器人专门负责挖掘并分割矿石,有的机器人负责运送,有的机器人负责精炼,有的机器人负责加工……
相互协调之间,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这每一台机器人都直接归属于林星控制。相比起林星所拥有的庞大算力来说,同时控制一百多台机器人根本就不算事,一点都不费力气。
随便计算一个高难度数学题所耗费的算力就比这大不知道多少了。
正因为这所有机器人都是自己直接控制的,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如此默契。
往往运输机器人刚刚来到矿场,采矿机器人便恰好准备了这一次要运输的矿石,且已经抬升了起来,直接往运输机器人身上一放,运输机器人随之转身就走,一秒钟都不耽搁。
往往炼矿机器人刚刚炼化完上一批矿石,将其送往下一道工序处理,到了需要新矿石到来的时候,便恰好有一台运输机器人到达,将正好符合要求的矿石交给它,同样一秒钟都不会耽误。
在这种情况之下,一百余台机器人忙碌之间,失误率几乎为零,损耗率也被降到了最低。
忙碌到现在,木卫四上终于略微有了一点热闹气息。
不过。
现阶段,林星自身以及所有机器人、所有设备运转的能量来源,全都是火种号飞船本身。
依靠里面剩余的一些燃料驱动发动机来发电,以及几块钚同位素电池的电量供应给了这些用电方。
但,此刻燃料剩余已经不多了。而钚同位素电池能提供的电量有限。
综合考虑,建一个电厂具备充足的必要性。
决定了的事情,林星立刻就开始干。
一个小型的发电厂其技术难度不算高。就算继续“手搓”,林星也能把相关设备搓出来。最多质量没那么高就是了,但绝对能用。
他打算遵照传统,以烧热水的方式来发电。简单来说便是,通过加热水产生高压水蒸气来推动发电机运转,从而产出电能。
这需要一台锅炉、一台发电机,以及其余的一些配套设备。
机器人军团开采来的矿石不再用于制造机器人,而是开始生产发电厂设备。
另一批机器人则离开了火种号飞船,开始探索更远的地方。
想要建电厂发电,至少也得有燃料啊。而林星经过提前勘探,最终选定的燃料,便是——水。
木卫四在太阳系中属于是第三大的卫星,内部的主要成分是岩石和冰,岩石和冰的存在正好是相同的,所以水资源是很丰富的。
将水电解后,可以得到氢和氧。
除了氢之外,想要烧水发电,还需要另一种至关重要的元素,氧。
没说的,采矿机器人立刻开始工作。这一队机器人先切割了几大块冰,总质量约莫十几吨的样子,拖着返回到了营地。
此刻,发电厂设备正在紧张的“手工”制造之中。
炼矿机器人一点一点的精炼出需要的矿产,智能机床将其加工成零部件,3D打印设备打印无法加工的复杂零件,机器人充当操作员并承担组装工作……
一连忙碌了几天时间,一个怪模怪样的,类似大缸的东西终于被造了出来。
它直径约莫五米,高有三米,分为燃烧室和蒸汽室,外边还延伸出了复杂的管道。
此刻发电机也已经制造完成。几台机器人合力将它搬了过来,与锅炉对接,同时从那较小的罐子上引出另一条管道接到了发电机之上。
发电机另一侧则连接了两条线路,上面接了一个照明灯。
负责燃料预处理的机器人将氢气和氧气送到燃烧室里。
之后点火装置启动,两种气体会被点燃,将热量释放出来。
热量会加热上层的水冰,令其沸腾,然后汽化,从而具备巨大的压力。
这具备巨大压力的水蒸气顺着管道喷出来,来到发电机这里,便可以推动发电机的扇叶旋转。
扇叶带动导线切割磁感线,电力便会源源不断的产生。
现在,便到了第一次实验的时候。
从火种号飞船之中接出来的电线将电力供应给了预处理装置。
升温之后,林星小心翼翼的操纵着气体排入燃烧室,然后点火……
压力传感器传回了蒸汽室内此刻的压力。
在点火之前,它内部的压力几乎为零。因为这里是温度极低的木卫四,根本没有大气压力一说。
但下边一开始烧,伴随着水冰的融化,压力立刻上升。
不一会,便上升到了一个标准地球大气压的程度。在几乎真空的木卫四表面,内部压力高达一个大气压的罐子几乎等同于一个炸弹了。如果材料强度不合格,它就会砰然炸掉。
林星有点担心。但事实证明,自己“手搓”出来的锅炉,质量可能不咋地,承担这些压力却是可以做到的。
压力还在继续上升之中。等它终于到达一个阈值,阀门被冲开,炽热高压的水蒸气奔涌而出。
发电机开始轻微的震动,沉重的扇叶慢慢开始了旋转。
下一刻,被挂起来的照明灯亮了起来。
熄灭照明灯,电力通过预设好的线路源源不断的供应到了旁边早已建设好的一座“棚子”里。
棚子里有几十个类似座位一般的东西,上边已经有机器人在坐着等待了。
它们身上有一个接口与座位连接,源源不断的电力便通过这个接口进入到了它们的身体之中,为它们提供了后续工作的动力。
终于不用再从火种号飞船之中汲取电力了。那一点宝贵的燃料终于可以节省下来,留待紧急时刻再用了。
于是这个简陋的露天发电厂便开始了循环运行。只要不出故障,只要有燃料供应,它便可以源源不断的发出电来。
林星所设计的这个发电厂,其功率是可以调节的。此刻,它的功率约莫是60KW,也即一小时可以发出60度电。
这些电力在经过陈岳的调度之后,会分别充入到那些机器人身体里面,差不多刚好能支撑起它们的日常工作。
如果未来用电的地方多了,林星还可以提升发电机的功率,最多能将其提升到200KW,也即一小时发电200度。
这个发电速度,连地球上一个普通的小村子都撑不起来。但在木卫四上,林星却感觉,这是自己发展过程里的关键一步。
最重要的是,它证明了,自己发电并支撑后续工业化的思路是完全可行的。
“好,下一步就该扩大发电厂规模了。还有,钢铁厂的建造也该提上日程了。”
林星根本没想着提升效率,提升精度,提升质量与可靠性,降低浪费之类的事情。
此时此刻,那不是自己能想的事情。单纯的堆数量,先把发电量堆上去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