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理论奠基,扫清障碍

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两个重要事件相继发生,使通信技术突破了发展瓶颈。

第一个事件是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1947年,来自贝尔实验室的威廉·

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和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共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半导体晶体管(见图1-17),从此开启了人类的集成电路时代。自那以后,电子元器件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性能变得越来越好,并最终朝着摩尔定律的方向发展。

图1-17 半导体晶体管及发明人:约翰·巴丁(左),威廉·肖克利(中),沃尔特·布拉顿(右)

第二个事件是信息论的提出,同样发生在贝尔实验室。1948—1949年,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美国数学家克劳德·埃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见图1-18)先后发表了两篇划时代的经典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和《噪声下的通信》。在论文中,香农详细且系统地论述了信息的定义,以及怎样数量化信息,怎样更好地对信息进行编码;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用于衡量消息的不确定性;还提出了香农公式,阐述了影响信道容量的相关因素。这两篇论文宣告了信息论的诞生,为后续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因为香农的杰出贡献,他被称为“信息论之父”,也被公认为信息和通信行业的“祖师爷”。

图1-18 克劳德·埃尔伍德·香农

晶体管带来了硬件工艺的演进,信息论奠定了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它们为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在半导体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就在庞大的电话交换机中引入了电子技术。当时,因为电子元件的性能还无法满足要求,所以出现了将电子和传统机械结合的交换机,称为“半电子交换机”或“准电子交换机”。后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终于有了“全电子交换机”。

1965年,美国贝尔公司成功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存储程式控制交换机(也就是“程控交换机”,见图1-19),型号为No.1 ESS(electronic switching system)。1970年,法国拉尼翁市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程控数字交换系统—E10,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数字交换时代。

图1-19 No.1 ESS程控交换机

程控交换机实质上就是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交换机。它以预先编好的程序来控制交换机的接续动作。这种交换机的优点非常明显:接续速度快、功能多、效率高、声音清晰、质量可靠、容量可大至万门3。程控交换机虽然容量巨大,但是占地面积更小。在相同容量下,程控交换机的机架数仅为纵横制交换机的1/10。而且,程控交换机每个机架的重量比纵横制交换机轻一半多,非常有利于安装和维护。

3“门”是交换机容量的一种单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交换机在同一时刻支持的最大接续电话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