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时局动荡,摸索前行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政府接管了清政府邮传部,将其改组为交通部,设电政、邮政、路政、航政四司,负责管理全国的相关事务。

1913年8月,为了培养更多通信人才,民国政府交通部传习所设立了有线电工程班和高等电气工程班,教授有线电、无线电等专业工程知识。同年,民国政府还在北京设立了邮电学校,开设高等班(两年毕业)和中等班(一年毕业)。

1913年,北京无线电报局正式成立,在东便门外装设了一台功率为5千瓦的无线电发报机。1919年4月,该局迁至天坛。同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和约。这一消息正是通过北京无线电报局传回国内的,极大地鼓舞了罢课抗议的学生,也推动了“五四运动”后的反帝爱国运动。

民国早期,军阀割据,战乱频发。军阀们发现,通过电报既可以掌握战场态势,调整兵力部署,又可以争取舆论支持,还能赚取商电、民电带来的巨大收益,于是纷纷染指。在与地方军阀进行反复争夺的同时,民国交通部仍在积极推进国内电信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1918年,民国政府交通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电信条例》。该条例对电信的含义做出了明确的解释,也对电信业务经营给出了法律条文约束。1920年,在北洋政府交通部部长叶恭绰的推动下,中国正式签署《国际无线电报公约》。1921年1月7日,中国正式加入万国电报公会。在此后的数年里,越来越多的大功率通信电台建立,加强了中国与外界的通信联系,也加速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1912—1927年的交通部主要由北洋派系掌控。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统一华北。当年8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设立了新的交通部,隶属于行政院,职责包括管理和运营全国铁路、公路、航空、电信、邮政等公共事业。

新的交通部大力推进了电信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设立电政司,重新规划电政管辖区域,指导各地电信局架构建设,委派专家担任业务管理职位;另一方面,成立专业委员会,研究制定电信技术标准,编写技术规范。此外,交通部还设立了大量的电信设备制造工厂,研发生产电话电报器件,努力实现自给自足。

在交通部的努力下,全国无线电台和广播电台从无序变为有序,逐渐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全国电报电话网络建设进入了一个发展高潮期。1931—1934年,上海、南京、天津、青岛、广州、杭州、汉口等城市陆续开办了市内自动电话局。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北、湖南等省也先后开办了省内长途电话业务。在此基础上,从1934年1月起,民国政府交通部计划建设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河北等九省的联络长途电话线路,干线总长3173千米。该工程于1936年2月基本修建完成。

正当国内的电信建设如火如荼之时,“七七事变”爆发,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中国的通信网络建设和服务也全面进入了战时状态。

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全国抗日战场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务,国民政府交通部制定了战时电信管理机制,成立了战时电信委员会,并组建了数量众多的通信队在各地进行通信保障支持。这些通信队的成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多人甚至献出了生命。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可是不久后,蒋介石又将中国拖入了内战的漩涡。等中国大地再次恢复和平,已经是1949年了。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的通信事业也进入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