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其德:揭阳华侨高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规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学校文化建设理念

学校的所有理念,都内在于学校的整体性文化建设,所以有必要首先谈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它也是确定其他理念的基本原则,还是环境文化建设与视觉文化设计的统领。学校的组织行为、规章制度、基本策略等,种类和项目繁多,并且是动态变化的,很难展示;也因为篇幅所限,有些内容的不公开性等原因,行为与制度部分略而不论。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教职员工所认同的作风、传统、观念、价值追求、行为准则、交往方式及生活习惯的综合。在显性上,就是学校的人文气象和风气和风貌。学校文化可以为学校提供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卓越不凡的精神。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下理念:

第一,学校应该有个性独特的文化,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就称不上“学校文化”。就普遍情况来看,现实的学校文化是缺乏个性的,以校训为例,不难看出极为普遍的雷同现象。就校训的本质含义而言,“校训和师生的学问人品、气质修养等分不开,是一种精神型的潜在课程,具有隽永、滋补的功能,发挥着塑造师生人格、夯实精神底蕴、导引他们做人做事的功效。校训把校魂注入了每个不同的个体,校训昭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师生时时受其熏陶”。因而,“好的校训,总能从某一点让人深入灵魂地去感悟、去深思,从而达到思想境界升华的目的、这才是校训的意义所在,也应该是教育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之一”。[5]

第二,学校要有经典的文化。只有值得传承的、经得住推敲和考验的、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才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学校文化”,才有价值。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追求“经典性”。

以道路命名为例,校园内的道路命名是属于学校文化建设范畴,要忌俗、忌白,要有文化内涵。如哈佛路、剑桥路、清华路、北大路等,本来是很好的名字,但是叫得太多,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特点,随便一个学校的路都这样叫,也就俗了。忌白,就是要避免肤浅、平白,要有内涵。所谓精神文化,应避免一目了然、内涵空泛、不雅、不深、没有讲究、经不起推敲、越看越没有味道,应该给人以余味无穷、韵味无穷、哲理无穷之感。太直白了就经不起推敲和琢磨,如求实路、创新路、成功路等,过于直白,难以承载文化的内涵,也缺乏个性。学校的文化应该是一个比较独立的、个性特征鲜明的、值得阐发和传承的精神体系,而不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口号。道路的名称也不例外,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应该值得阐发与传承。这就是所谓“经典性”原则在道路命名上的体现。

所谓“经典性”并非排斥通俗,“经典”主要是从学校文化的品位和主体建构上说的,但是,即使是通俗的,也一定要拒绝浮夸,拒绝平白和肤浅,拒绝庸俗化。经典的才是永恒的、稳固的,不能搞假大空,搞表面的群体参与和表面的繁荣;同时,没有文化普及和文化参与,就无法形成文化认同,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实质的学校文化,所以要尽一切力量来发动群体参与,实现文化认同。如文化概念的设计、学校形象基本要素的设计、基本理念的确定等,就应该是经典的,可以广泛发动大家参与,征集意见,但最终必须形成比较权威、规范的方案。再如宿舍文化、学生才艺与作品的展示、文化娱乐活动、典礼仪式等,就是群体性的、动态的,不可能也没必要追求经典和永恒。这是经典与普及的关系问题。

第三,要有相对稳定的、可以持续发展的文化。世界上所有的名校,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它们之所以优秀,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积淀以及所造就的风格,而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改革。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形成值得长久传承和发扬的文化,一任校长一个思路,一种形式下倡导一种理念,学校根本就是社会形势的附庸,那将是学校的悲哀!教育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就教育本身和学校的发展来讲,是继承大于创新的事业。直到今天,数千年以前的教育理想,数百年之前的教育模式,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这便是教育的稳定性。

建设学校文化,应该尊重教育的这一基本规律,建设“百年的文化”!

第四,“人文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支柱。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人文教育的过程。学校文化的提出,本身就是管理学对人的重新认识和对“管理”的重新诠释,实质就是对人性的高扬,是人文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张扬。可以说,没有人文精神,没有人性的解放,就没有学校文化理论的产生。无论从学校文化的实质、概念及其属性、结构与特征等方面观察,还是从其建设的过程性考虑,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学校文化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是无法分离的。没有文化,就没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灵魂就是人文精神。如果要说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处,我们认为最大的失败就是人文精神教育的失败。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在接受教育的几代人的精神世界究竟积淀了多少属于文化、属于人文精神的内涵?给半个多世纪以来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营造了怎样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失落是中国教育导演的最大悲剧。

第五,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学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必须是民族的,而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最典型的就是文化元典,所以学校文化一定要注意吸收文化元典、艺术经典和先贤圣哲的思想、智慧和方法。21世纪是一个世界一体化的世纪,所以国际的眼光、国际的胸怀、国际的视野与国际的规则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国际和民族是不矛盾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老一代科学家、艺术家,像杨振宁一样的享誉世界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证实了这一点。看一看学术界、科学界,哪一位大师不既是世界的但同时又是民族的?是我们把民族和世界肢解了,这同样是一个悲剧,更可悲的是许多人还在以空前的热情来继续导演这场悲剧。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也只有放眼世界,兼收并蓄才能将世界的变成民族的、自己的。没有民族性的学校文化,是没有根基和底蕴的;没有世界眼光的学校文化,则是狭隘的、无法持续发展的。

第六,建设系统性、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文化。学校文化要自成体系,且结构完整。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相得益彰;行为文化和视觉传达系统要保持与精神文化的统一,要反映基本的精神理念;视觉传达系统自身要保持高度统一、个性鲜明。

第七,课程性原则。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最好能够与校本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平台的搭建、学校文化的延伸、拓展和再生成。优秀的学校文化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具备生成性的、充满活力的系统,而不是一种死的范式。学校的基本价值原则、文化定位、精神追求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学校的行为又是活跃的,动态的,在统一理念指导下的活动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

第八,学校文化是创造性文化。文化是长时间积淀、传承的结果,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那么学校文化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是不能创造的,学校文化也是很难创造的。但是,归根结底,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是有渊源的,都是有先期性导向,并经过灌输甚至是经过强化的。文化的主体永远是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也是可以创造的。这里所谓的创造性文化,主要有如下两层含义:

其一,创造,体现着自强不息的文化气质。学校文化要高举创造教育的旗帜,要注重培养创造型人才,要倡导创新和创造,也要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

其二,创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属组织文化范畴,有明确的意图、结构、组织形式及措施,如果不注重创意、创造,不注重广泛采纳和吸收文明成果与智慧,就不可能产生优秀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主体是有智慧、有明确使命和目标的知识性群体,学校不同于混杂的社会,学校的宗旨和行为,都是明确的,所以学校文化不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的文化,是需要创造、倡导、实施和领导者身体力行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不能被动等待,尤其是新建学校,在一张白纸上做文章有其独特性,如果没有典雅的文化设计和明确的导向,很可能会让“涂鸦文化”充斥校园,新建校的未来发展如何,首先要看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较高的文化起点,看能否设计出一个有风格、有品位、有内涵的“蓝图”。创造学校文化,主要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即以上述八个原则为基本原则。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层次结构

学校文化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这四个部分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最上层的是精神文化,依次往下排列。这样理解便于把握,也便于操作。或者把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合二为一,统称为行为文化,这样就成了三个层次。

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哲学和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核心的东西可能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不变,所以说它是静态的。如果精神文化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那就不可能有文化积淀和传承,就没有文化认同,也就形不成价值观,如此学校文化也就名存实亡了。学校的哲学和根本宗旨是不能轻易更改的,时代在变迁,教育在改革,但学校要坚守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精神和信念,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特色。新侨中在整合自己的文化时,应该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与时俱进、稳步推进。

制度文化是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保障体系和措施,除了规范的制度文本以外,还包括学校的组织形式、责任关系、目标落实程序等。

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组织管理模式与管理作风、行为规范都应该以学校的精神文化为指导,都应当是维护和服务于学校的基本理念的。学校文化在管理上表现为艺术管理、文化力的软性管理和对人的情感进行管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制度建设;相反,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做保障,美好的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学校文化所带来的是一种氛围、一种风气,一种对人和制度的原则,要实现组织的目标必须依靠系统的管理制度。有没有学校文化,制度、文本的格式和文风以及制度执行的差异都是巨大的,这就体现了学校文化的作用。制度文化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朝令夕改,肯定不会形成优良的学校文化。

行为文化主要指的是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交往方式、行为规范、典礼仪式、文化传播、内部与外部的公共关系、师生员工的社会实践以及校内外其他各种活动等。文化需要认同,制度需要执行,目标需要落实,如果仅有好的理念和完善的制度,而没有过程的执行、言行的维护,就不会有好的结果。上面谈到,学校文化主要表现为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文化,而行为文化系统就是这个过程的基本保障,反映着学校文化的质量和生命力,也决定着学校文化的结果。

行为文化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除了根本的、原则性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外,多数内容永远是动态的、变化的、多样性的,尤其是典礼仪式等各种活动,更是动态多变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文化特征的体现就是对学校理念与价值目标的追求。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环境文化和识别文化,这是一个最繁杂的系统,其基本要素是稳定的,应用要素则是动态的、多样性的。基本要素是指固定的学校代表文化符号,如学校的名称与校名字体、校旗、校徽、主要的学校自控媒体的版式等,这些要素是固定的,不能轻易变更,使用时间越长,个性越鲜明,给人的印象就越深。如果老是变化不定,就像一个人总是化装或更换面具,就无法让人了解你、认识你;而品类最多的应用要素,却时刻要以旧换新,如校服、印刷用品、张贴宣传品、办公用品等,在更换这些用品的时候,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无论如何更换,无论用什么材料,都必须保证使基本要素得到准确的体现,而且这种体现必须是固定的,如样式、色彩、位置、比例、尺寸等。

哪个学校没有自己的理念、制度和物质?如此说来,岂不是“学校文化”无所不包,所有学校都一样?其实不然,一所学校虽然有自己的许多理念,但是如果没有强烈的“学校文化”自我意识和自觉意识,没有鲜明、统一、贯穿始终的理念,没有文化整合,没有完善、科学的学校文化体系,就不能称其为“学校文化”。正如任何一个组织都有管理,但是不一定都懂管理,自觉地研究管理学理论,并按照管理学原理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一样,只能说它有管理,但是没有科学的管理,更没有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学校文化”是在办学主体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意识下,积极主动地建构起来的文化,是具备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的文化,是整合力很强的文化,是富含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的文化,是能够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地加厚文化积淀的文化,是个性鲜明的文化,而不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散乱的、缺乏底蕴的自生自灭的文化;是组织文化,而不是现象文化。肯定地讲,学校都有“文化”,甚至可以说都有“校园文化”,但是未必都形成了“学校文化”,甚至许多百年老校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采用三层次原则,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校训校风和学风及其相关要素;行为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模式及管理体制、制度体系、行为规范、师生的校内外活动等;物质文化指显性的文化,如环境绿化美化、校徽、校旗等代表学校形象的基本要素,印刷品及一切可以展示学校形象的应用物品,即应用要素。

在学校文化的设计、整合、推广、传播与实施操作方法上,借鉴国际上比较流行的“CIS”形象战略,这样既有利于凸显个性、规范性、系统性,也便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