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一次,我到一所中学听课,一位不认识的老师私下对我说他是我的学生,我感到很是诧异。后来他才告诉我,十年前我给他上过心理学公共课,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他不但记得我,而且还对心理学有印象。但是,随后的交谈却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他不记得在心理学公共课上到底学了些什么。直到今天,我对那次谈话仍有感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心理学很有用,就像那位中学老师一样,但心理学究竟有哪些用处,很少有人说得清楚;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心理学的期望很高,但当他们真正接触到心理学之后,又觉得很失落,因为他们接触到的心理学与心目中的心理学很不一样。究其原因,个人以为还是书的问题,是心理学教材的问题。
我本人在高校既从事心理学专业课教学,也参与心理学公共课的教学工作,而每次在上心理学公共课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两难选择。比如说,国内的一些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注重概念和原理的解释,而学生似乎对这些不太感兴趣,那么作为老师,我上课的时候应该怎么教?如果采用国外的心理学公共课教材,学生考试的时候应该怎么考?再比如说,大部分学生希望心理学能教给他们一些实用的知识,甚至希望学了之后很快就能去实践,类似于如何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个人,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等,但是,国内很多心理学公共课教材都不怎么关注这些问题,即便关注,其解释也是学术性的,现实中很难操作。反观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公共课教材,它们非常注重心理学的生活化和实用性,没有那么多过于理论和抽象的东西,这对国内心理学公共课教材的改革很有启发。
在参照国内外心理学公共课和心理学入门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这本《心理学基础》的内容体系和编写思路:其一,内容不图全,只图精。作为心理学的入门课程,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根据公共课心理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十个章节做重点介绍,这些章节内容涵盖心理学概论、心理过程、发展心理、学习心理、差异心理以及情绪心理等领域,尽量呈现心理学公共课的精华。其二,避免理论化,突出实用性。心理学公共课的课程目的不仅要求掌握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原理,更要求将掌握的知识原理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记住几个概念、了解几个理论,并不等于学到了心理学。本书的编者都是长期从事心理学公共课教学的老师,他们在实践中也和我一样,有很多困惑,我们也达成了共识,即认为教材的编写要突出实用性。其三,既注重科学性,又注重趣味性,在编写风格上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反映心理学的课听上去有趣,学起来没劲,看心理学书的时候容易打瞌睡。主要原因还是专业性太强,趣味性不够。为此,本书借鉴国外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学教材编写风格,努力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尽管本书的定提纲、定体例、统稿、定稿等具体工作由我负责,但它是集体努力的结果,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陈少华负责撰写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和第十章,刘海涛负责撰写第二章和第三章,邢强、王家慰负责撰写第四章,刘百里负责撰写第五章和第六章,邢强、夏静静负责撰写第九章。
付梓在即,我首先要感谢编写团队的每位老师,感谢他们这一年多来的辛勤付出,在繁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还要花精力来编写这样一本书,甚至可能是吃力不讨好。其次要感谢“广州大学教材出版基金”的大力支持,正是因为有它的立项资助,本书才能够顺利出版。再次要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徐义雄社长、黄圣英副社长和编校人员,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要特别感谢国内外的心理学专家和同行,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都是他们多年精心研究的成果,没有这些成果也就不会有这本《心理学基础》。由于篇幅有限,有些文献或成果未能尽数列出或注明,恳请谅解。
尽管我们对心理学公共课教材的编写有很多想法,并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能力有限或考虑不周,加上时间仓促,呈现给大家的这本《心理学基础》难免会有不足。其在编排体例、编写风格、内容选择以及材料组织等方面可能会与我们的初衷有差距,但是只要努力了,我们就问心无愧。套用美国心理学家David Funder说的一句话,无论是一个理论还是一种方法,它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缺点。Funder称之为第一定律,我认为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评价一本书。尽管本书谈不上有多少优点,但它一定有自己的特点。我一直以为,要写好一本书,必须精雕细琢,如同对待一件艺术品那样,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国外一些心理学著作的作者学习。
最后,对于书中存在的疏漏和不足,我们衷心希望专家同行和读者朋友多提批评和建议,以便我们在今后的修订工作中努力改进。
编 者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