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哲学是什么
34.哲学是什么?
“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英语中的 Philosophy 是从古希腊文的 Philein 与Sophia 演化而来的。Philein 是 “爱、追求” 的意思,Sophia 是 “智慧” 的意思。合起来,哲学就是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Philosohia 一词在明代末年被传教士利玛窦带入中国,被译为 “爱智之学”。19世纪日本的西周 ( 西方哲学传播者) 用中国的 “哲学”二字表述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1896年,中国近代思想家黄遵宪将其引入中国,逐步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哲”恰好也是 “智慧”的意思,例如 《尔雅》 《说文解字》和 《孔氏传》都说: “哲,智也。”
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对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苏格拉底提出 “认识你自己”,哲学就是人通过求知而认识自我、培育自我的过程。柏拉图把辩证法视为探寻事物普遍必然性原理的学问,这一解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哲学。亚里士多德则把哲学等义于形而上学,是探求事物第一原理或最高的学问。黑格尔认为哲学是 “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恩格斯认为,哲学 “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我国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使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当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是区别于神话、常识、宗教、艺术、科学等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35.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恩格斯1886年在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第一次明确提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换言之,就是意识和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可分解为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 “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谁为 “本原”、谁为 “派生”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 “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意识能否认识物质的问题。通常把前者称作 “本体论”问题,后者称作 “认识论”问题。
根据对前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对立派别。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 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根据对后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中的 “可知论”与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 “同一性”,意识能够认识物质的哲学学说均属于 “可知论”,反之则属于 “不可知论”。
36.哲学的起源是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 “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惊奇。”他的弟子,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由于惊异,人们才开始哲学思考。” “惊异”又译作 “好奇心”,是从无知到有知的中间状态。
哲学源于对世界整体性把握这样一种最大的普遍性问题的惊异,这种惊异有两个条件: 一是这种惊异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对真理的自由探索; 二是必须是对普遍性问题的惊异。什么是普遍性问题呢? 像 “我是谁?” “世界是什么?”“我从哪来? 我到哪去?”“世界从哪来?”这些 “大问题”就是普遍性问题。哲学家康德把哲学大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 “我可以认识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够希望什么?”“人是什么?”就其本质来说,哲学的普遍性惊异是对存在的惊讶。
当然我们不能把 “哲学源于惊异”与 “哲学源于实践”相对立起来。人们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在实践中,才有可能产生惊讶,但是这跟人的好奇心强弱也有关系,只有在实践中对事物易起好奇心的人,才可能成为有哲学头脑的人。
37.关于哲学起源的轴心期理论 ( 雅斯贝尔斯) 是什么?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 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他在1949年出版的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把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称作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这一时期的世界范围内,希腊、印度和中国同时产生了哲学,全世界只有这三个地方有哲学,并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精神导师,例如: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他们都出现在这个时期,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他认为,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 “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这种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国家不同的文化形态。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轴心时代所产生的这些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轴心期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把哲学放在世界历史大环境和大框架中做出定位。哲学起源的三元论观点深刻地驳斥了西方中心论,世界文化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哲学也不是西方才有的,这是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的贡献。在起源上,哲学一开始就是多元的。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人物黑格尔,写了 《历史哲学》,说东方固然也有自己一段很长的历史,但是,那不是真正的历史。他把东方,包括中国、印度、埃及统统撇开,他认为真正的历史开始于希腊,希腊人是西方精神的家园,因为西方以希腊文化作为自己的哲学家园,一直到后来发展到日耳曼,德国就成了 “西方的西方,西方中心的中心”。
38.黑格尔关于哲学的七个比喻是什么?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哲学做过许多形象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比喻,仔细地品味这些生动比喻,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哲学的深刻意蕴,而且会使我们在欣赏、品味中体悟到什么是哲学思考,获得哲学的辩证智慧。
( 1) 庙里的神。黑格尔说: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黑格尔借用 “庙”与 “神”的关系来生动比喻人类生活与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哲学,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暗淡无光。
( 2) 厮杀的战场。整部人类哲学史充满着哲学家们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斗争,基于这种客观事实,黑格尔把哲学史形象地比喻为一个 “厮杀的战场”。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总是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发展的,因为哲学是 “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表达新时代哲学必然要通过对表达旧时代的哲学的批判而获得哲学的统治地位,由此便构成了哲学史的 “厮杀的战场”。
( 3) 花蕾、花朵、果实。黑格尔说: “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 同时,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提醒我们: 哲学思想之间的互相批判,并不是一无所获的徒然否定,而是如花蕾、花朵和果实的自我否定一样,在否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 4) 密涅瓦的猫头鹰。“密涅瓦”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尔说,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在这里,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来比喻哲学,旨在说明哲学是一种 “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
( 5) 消化与生理学。黑格尔认为,哲学反思并非有些人认为的 “是我们达到永恒或真理的主要条件,甚至是唯一条件”。他说: “这种说法,无异于认为在没有知道食物的化学的、植物学的或动物学的性质以前,我们就不能饮食; 而且要等到我们完成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之后,才能进行消化。”这种说法显然有悖于情理。所以对于哲学反思的作用不宜无限夸大,以为人类的存在都系于哲学。一种较为客观的说法是,不学哲学照样可以思维,不过学哲学可以更好地思维。生理学不是教人消化的,哲学也不是教人思维的。研究哲学的功用是训练思维以达到其他的目的。
( 6) 同一句格言。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根本不同的。“老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些小孩也懂得这些宗教真理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哲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概念的运动和发展,而且是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生活体验。
( 7) 动物听音乐。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如果把哲学当成现成的知识去接受,虽然可以使人获得某些哲学概念,但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就 “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通过它们的头脑” ( 黑格尔语) 。黑格尔通过这个比喻,尖锐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形成哲学智慧的智慧。哲学不是现成知识的结论,如果只是记住了某些哲学知识或使用某些哲学概念,那就会像 “动物听音乐一样”,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 “音调”,却听不到真正的 “音乐”。
39.西方哲学的主要分类是什么?
根据西方哲学上普遍流行的分类法,可将哲学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 “本体论”( Ontology) ,即关于存在本身 ( Being as such) 的理论或研究。关于存在之本性问题,从本体的性质上分,有唯物论、唯心论、中心论、合一论等; 从本体的数量上分,有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
二是 “知识论”或 “认识论” ( Epistemology) ,即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能力、范围、限度和真伪标准的研究。从认识能力来分,有独断论、怀疑论、实证论,或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从知识之来源来分,有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 从认识之真伪标准来分,有反映论、融贯说、实用说等。
三是 “价值论”( Axiology) ,即关于事物对满足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原指商品交换价值,19—20世纪,在一些思想家的影响下,延伸到伦理道德、美学等领域,形成一种综合的学问,称价值论。
40.哲学的二级学科有哪些?
哲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和管理哲学9个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截至五四运动可分为三个时期: 先秦哲学; 秦汉至明清之际的哲学; 明清之际至五四运动时期的哲学,可称为近代哲学。现代哲学主要指 “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 “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古代中国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教禅宗等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释、道三家影响深远。
外国哲学即西方哲学,是研究西方从古代至当代哲学思想发展变化及其社会影响的专门学科。西方哲学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当代哲学四个时期。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逻辑学是指研究推理的科学,即只研究如何从前提必然推出结论的科学。广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宗教学是以宗教和宗教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现代社会科学,它是宗教哲学化后以一切宗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宗教现象,宗教起源、演化、性质、规律、作用的客观研究,揭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哲学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作为管理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管理哲学兼具二者的特性,包括科学管理中的普遍原理、原则和哲学观。美国哈佛管理丛书 《企业管理百科全书》认为,所谓管理哲学是指最高管理者为人处世的信仰和价值观等。
4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级形态。它由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既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又同一切旧唯物主义有原则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之中,事物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形式和运动发展的最深刻的原因是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的统一。因此,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是错误的,而矛盾分析法是最重要的认识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 “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的实践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42.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中国哲学即中华民族的哲学。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并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哲学约3 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重道德性,其特点在于关注 “生命”与 “德性”。它的基本问题有三:
一是天人关系。与西方形而上学以本体界为对象不同,中国哲学认为形而上学就是 “天人之学”,即像司马迁说的那样 “究天人之际”。就是说,形而上学既不仅仅以天道为对象,也不仅仅着眼于人道,而要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人我关系。这一研究一般属伦理学的范围,而中国哲学之所以将人我关系列为重要的考察对象,是因为对天道的研究不能脱离人道。所谓人道,指调节人我关系的道德原则。只有通过对人我关系的研究,才能具体了解天道是如何展现为人道,以及人道如何体现天道。
三是身心关系。无论是对天道的追求还是对社会道德义务的承担,都出自具有主体人格的人的内在要求。因此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强调对于道德行为主体的人的自由意志的研究。从此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哲学可称为 “心灵哲学”,或 “为己之学”。
43.先秦哲学的地位怎样?
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心物、名实等重要哲学范畴,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先秦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源头。
44.外国哲学是什么?
外国哲学即西方哲学,是研究西方从古代至当代哲学思想发展变化及其社会影响的专门学科。西方哲学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当代哲学四个时期。
古希腊罗马哲学分为三个阶段: 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著名代表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5—10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段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主要代表人物是波爱修和爱留根纳。11—14世纪初,是中世纪哲学的中期,即经院哲学的全盛期。在此期间,基督教的势力强大,经院哲学以基督教的思想为主导。14—15世纪中,是中世纪哲学的末期。由于罗马教会的衰微、自然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重经验事实的本来面目逐步被认识,人们厌弃教会曲解亚里士多德,于是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日益脱离神学。
西方近代哲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15—17世纪初的研究重点是人和自然。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是近代哲学的中期,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哲学史上出现了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
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哲学史进入了现代哲学的发展时期。19世纪40年代和后半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以及它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时期。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迅速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逐渐产生了其他的哲学派别,如实证主义、唯意志论、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这些哲学流派总称为 “现代西方哲学”。
45.“希腊三贤” 是什么?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 “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苏格拉底 ( Socrates,约前469—前399) ,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有两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认识你自己”和 “德性即知识”。他是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人类的伟大哲学家。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要由他的学生整理在《回忆录》中。
柏拉图 ( Plato,前427—前347)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 “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一,万物是对理念的分有,并指出灵魂是不死的,一切学习都是在回忆。代表作有 《巴门尼德篇》《国家篇》《斐多篇》等。
亚里士多德 ( Aristotle,前384—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他否定柏拉图的 “理念论”,认为具体的单个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第一实体; 提出著名的“四根说”; 肯定认识来源于感觉,把人的心灵比作 “蜡块”,感觉是外物印在蜡块上的印记。代表作有 《工具篇》《物理学》《形而上学》等。
46.古希腊的芝诺悖论是什么?
芝诺悖论 ( Zeno's paradoxes) 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 ( Zeno of Elea)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 《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的老师巴门尼德关于 “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这些悖论中最著名的两个是: “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和 “飞矢不动”。
如 “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他的速度为乌龟的十倍,乌龟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因为在竞赛中,追赶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追到100米时,乌龟已经又向前爬了10米,于是,一个新的起点产生了;阿基里斯必须继续追,而当他追到乌龟爬的这10米时,乌龟又已经向前爬了1米,阿基里斯只能再追向那个1米。就这样,乌龟会制造出无穷个起点,它总能在起点与自己之间制造出一个距离,不管这个距离有多小,但只要乌龟不停地奋力向前爬,阿基里斯就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乌龟”———跑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跑得最快的物体追上。由于追赶者首先应该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
这些方法现在可以用微积分 ( 无限) 的概念解释,但还是无法用微积分解决,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尝试去研究芝诺的这种悖论究竟有何问题。
47.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谁?
伊曼努尔·康德 ( Immanuel Kant,1724—1804) ,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学说深深影响西方近代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其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 ( 即 “范畴”) 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其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 “三大批判”,即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和 《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有系统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纯粹理性批判》谈的是知识的来源以及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他认为知识是先天形式与感性材料的结合,这构成其先验唯心主义,这就是他的哲学部分或形而上学部分。《实践理性批判》是用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去研究人的道德行为的原则,它要说明道德原则为什么是先天的、先验的,这就是所谓的伦理学。《判断力批判》是用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去研究美的问题,说明美为什么是先天的、先验的,并认为美的艺术必然是由具有天赋异禀的人创造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美学。
48.历史思维是什么?
关于历史思维的概念,说法很多。我国学者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全方位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思维,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整体思维。
历史思维是指通过感性的认识历史,找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活动之间的本质属性和联系,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正确观察历史、研究现实的过程。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始终贯穿在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历史思维能力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如历史事实的理解阐释能力,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历史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历史现象的再现再认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等。
历史思维首先是在理解世界宏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世界观”。其次是工具性的方法,就是我们在分析研究历史事物时,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辩证思维与唯物思想。再次,历史思维的培养要特别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作为最基本的历史思维即是一种贯穿时空的对事物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时间和空间的强调是这一思维的重要特色。
49.辩证思维是什么?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 “非此即彼” “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 “亦此亦彼” “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辩证思维指的是一种世界观。它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辩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
辩证思维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在更高层次上对其他思维方式有指导和统帅作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辩证思维帮我们全面总结思维成果,提升成果的认识价值。
50.创新思维是什么?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与常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创新思维必须突破两大思维障碍。一是思维定式,要具备创新思维,首先要把思维定式打破。二是思维惯性,即习惯性思维、传统性思维。除了打破思维惯性,还要冲破思维封闭。只有冲破思维封闭,才能打开思维空间。
要具备创新思维,还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会去观察生活、反复思考生活中不容易引人注意的问题,并设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要创造、要发明的愿望。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
培养创新思维有许多方法,如习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再如培养发散思维,就是从某一研究和思考对象出发,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一点联想到多点,再对比联想。此外还有否定思维模式等。否定是创新之母,否定自己的过去,意味着创造更好的未来。
51.底线思维是什么?
底线思维是一种符合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它要求做最坏的打算,追求最好的结果,强调从最坏处着眼谋划工作,着力避免被动局面,着重掌握工作主动权,是一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注重危机、风险、底线的界定与防范。
底线思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克服恐惧心理,摆脱内心的焦虑,明白什么对于我们才是真正重要的; 对各种替换方案和解决办法保持更加开放的思维。底线思维的使用时机主要是做出决策时,对做出的决策感到担心时,想对现状做出改变时,当你感到不满足或不安定时,面临威胁和挑战时,当你想说 “不”时。
基于底线思维所进行的底线管理是公共管理行为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底线思维注重对危机、风险、底线的重视和防范,管理目标侧重于防范负面因素、堵塞管理漏洞、防止社会动荡。底线管理是公共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