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文学评论(第2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纪念曾敏之先生】

痛悼曾公敏之先生——在曾敏之先生告别仪式上的致辞

王列耀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曾公敏之先生。

曾敏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3日凌晨在广州逝世,享年98岁。

曾敏之 1917年10月生于广西罗城,祖籍广东梅州,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报人、文学家,同时也是成绩卓越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他不仅见证了20世纪中国的百年沧桑,而且积极投身于火热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展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清风朗润、正直无私的人文精神和崇高品格。

曾先生于20世纪 30年代后期开始涉足新闻工作领域,1942年进入《大公报》任记者,对大批颠沛流离于大后方的文学名家和文化名人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后来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深入前线,报道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伟大事迹和精神风采。1946年4月,曾敏之在重庆两次专访中共领导人周恩来,撰写出报告文学《十年谈判老了周恩来》,这是周恩来第一次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这篇极具文学感染力的人物通讯全面展示了周恩来从留学法国开始就献身于革命的前半生历程,并向外界清晰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平建国的愿望。而曾敏之先生也因为报道周恩来十年谈判、闻一多遇刺事件和支持重庆学生反抗国民党统治,于1947年5月遭国民党当局拘捕,后经多方全力营救才得以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曾敏之继续在新闻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1950年,曾敏之先生奉调广州任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中国新闻社驻广州联合办事处主任。

1978年冬,曾敏之先生被委派赴香港任《文汇报》副总编辑、代总编辑,《文艺》周刊主编及文汇出版社主编,花甲之年接棒驻港工作新使命。在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期间,他撰写了大量杂文和社论,对于香港与内地的社会建设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意见。他富于远见地看到文学在文化交流和情感认同中所起的深刻作用,遂广泛联系香港各界作家。在他的努力下,香港作家联会于1988年成立,他前后担任了四届会长。后又创建了世界华文文学联会,致力于香港和世界华文文学事业的发展,推动香港文坛与内地文学界的互动,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从文化层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曾敏之先生后期的大部分时间虽只在粤港两地,但是他在文化领域发出的光和热无远弗届。50年代生活于广州期间,他出版了有关《红楼梦》和鲁迅研究两种学术专著。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白云山农场劳动,直到 1959年,“右派”处分才被撤销,调到广东作家协会《作品》编辑部工作。1961年到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担任现代文学教研室、写作教研室主任,讲授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大学写作和鲁迅研究专题等课程,与高校结下了生命中的机缘。改革开放初期,他利用在香港工作的便利条件,撰写海外文情报告,率先向内地介绍港澳台和海外华文文学,如发表于《花城》杂志创刊号的《港澳及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此时,先生担任暨大中文系客座教授,组建港台文学研究室,协助搜集研究资料,成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他数十年如一日,积极推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工作,正是通过他和同道们的不懈努力和多方奔走,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于2002年获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就在 2014年11月病情恶化住院期间,他还一直关心着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的筹备情况。对此,我们心怀感恩。

曾敏之先生实践了“书生报国,秃笔一枝”的价值理念,也秉承了知识分子的高尚美德。在曾老70 多年的笔耕生涯中,除新闻政论之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已结集出版的著作有《海上文谭》等 30 多种,最近一本是 2014年春出版的《寒晖集》,主要收入近年其关于文化思考的文章。他既欢呼时代的进步,又警惕资本之于公民道德伦理的冲击,所有这些,都一一化为他笔底的波澜。曾老一生重情重义,广结文缘,珍藏了大批名家往来书信。近两三年来,他分批向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故居、巴金研究会无偿捐赠了大批极具文史价值的书信资料,并把自己数十年收集的藏书悉数捐赠给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这些善举,是曾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印证。

今天,虽然我们因为曾敏之先生的溘然辞世而不胜悲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曾经拥有曾敏之,我们将沿着曾敏之先生开辟的道路朝前走。他的一生是圆满的。曾敏之先生在 1946年那篇著名的《闻一多画像》中说:“前驱者走了,他的走是向着伟大的休息。”如今,曾公这位前驱者,也走向了“伟大的休息”。

敬爱的敏之先生,安息吧。

2015年1月9日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