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李氏先祖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言

“万物之生,本乎天地。子孙之生,本乎祖宗。”我的祖宗是谁?你的祖宗是谁?

笔者对李氏族谱,过去就心中迷惘。近年来,又对家谱、族谱做了深入探索。在探寻广东李氏先祖、李氏源流时,疑云重重。发觉坊间、网上许多传谱记载屡有差错、矛盾,错认祖宗,子孙不清,地域曲解,兄弟顺序各有说法,生卒年份五花八门,宗祠、志书所记未必可靠,古墓碑刻未必正确,正史所载未必一致,典籍与典籍所记相悖,古文解读仅凭臆想。

主要疑点可归结为四:

第一,中华李姓之源到底怎样?

第二,陇西堂李氏始祖到底是谁?

第三,广东李氏入粤始祖到底是谁?

第四,五邑系李氏入粤始祖、始迁祖到底是何时、循何路径进入与繁衍?

诚然,朝代兴亡,战乱频仍,史料散佚,典籍不继,不同典籍所记各异,执笔者各有其观点,自古如此。与李氏入粤相关的历史,自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至今已979年,历经六朝。金元南侵,国破家亡,社会动荡,籍谱何时修?何能存?一般来说,各房各支族谱多是记载本房本支,强房强势,弱房弱势,后人相互传抄,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引述不同,谬误难免。现今又已年代久远,记载不详,考证更难。这是可以理解的。

古语云,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歆,意为祭祀而神享其气。非本族类,民不祭祀,神也不享用。祭祀错了,并不能得到神灵庇荫。

“祖有功而宗有德”,即便繁难,为人子孙,祖宗还是要知道的。

在求知、求实的驱动下,就为了知道,进入过先秦古籍,进入过二十四史,进入过县志世界,进入过广州家谱查询中心,进入过世界上最大的家谱收藏机构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徘徊在《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门口,做过亲身实地考察。

考证需要有钻研的耐心,不厌其烦,切莫不求甚解。为了申明出处,追寻出典,追寻原著,本书的考证引用了大量古籍,给出原文,并给出了现代文的解释,再做出评述,以便阅读;为了辨析李联出生时间、入粤时间,做了四种推演;为了辨析李联入粤过程,论证了六条入粤路径;为了辨析胡妃事件,列出了七种说法版本。

本书的考证目的是解答上述疑点,给广东李氏特别是五邑李氏一个经得起推敲、较符合史实的先祖史略,涵盖中华李姓之源、陇西堂李氏始祖和李氏入粤始祖。核心是确认五邑系李氏入粤始祖及其播迁,确认入粤先祖的世系和经历。为此,笔者耗两年多日夜,进行了九个方面的努力:

(1)查阅了大量古籍、正史、杂史、传奇等原著和有关史料。如《尚书》《左传》《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辑稿》《山海经》《列女传》《史记索隐》《帝王世纪》《路史》《姓纂》《广州人物传》《宋代广南东路的军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等以及远古、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等简史常识。

(2)查阅了大量地方志书。如《广州府志》《南海志》《新会县志》《番禺县志》《恩平县志》《阳江县志》《阳东县志》《新宁县志》《南雄县志》《香山县志》《天台县志》等。

(3)查阅对照了大量谱牒。如《道全李公祠族谱》《云步李氏宗谱》《西平堂李氏族谱》和新丰《陇西李氏族谱》,以及台山、开平、江门、新会、鹤山、阳春、阳江、中山、东莞、清远、福建等地李氏族谱家谱。

(4)阅读参考了大量有关论文资料和网上文章。如《李氏源流》《略述我国姓氏起源及演化》《皋陶族属姓氏世系考》《陇西李氏根在狄道而非陇西县》《安政公世系》《考辩銮公和安政公世系》《读羊城道全祠谱的感慨》《广东(江门)五邑李氏直系先祖从属之我见》《有关广东鹤山陈山描述联翁和家族的一些问题》《我族木德与福建木德的主要区别》等。

(5)考证了各地重要的宗祠和墓碑记载。如甘肃陇西李氏祖籍地临洮遗址碑、甘肃陇西县李家龙宫、广东南雄珠玑巷李氏大宗祠、广东台山广海李联墓、李联祖妣朱陈氏夫人墓、李栋墓、栋翁祖妣禤氏夫人墓、李佁(道全)墓、李佁(道全)夫人禤氏墓、李雁云墓、广东阳江市宋上柱国伍公陵墓等。

(6)查阅了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遗址等有关考古学资料。如黄河上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

@@

(7)查阅考证了古今有关州县山河的地理资料。如陇西、陇西郡、狄道(临洮)、襄武县(陇西县)、定西、赣州、南雄、梅关、广州、南恩州、恩平、阳江(鼍阳)、冈州(新会)、新宁(台山)、溽洲(褥洲)、溽阳(广海)、海南、海陵山、崖州、崖山、崖门、赣江、章水、浈水、北江、珠江、西江、潭江、鼍江(漠阳江)、榕江(江)、韩江等。

(8)为了掌握原著,笔者特别嘱托小女儿李天青,不辞劳苦周折,通过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获得完整的影印版《道全李公祠族谱》,并详细阅读。

(9)亲身实地考察了广州市有关古地物、古墓。如广州古地标“清海军楼—拱北楼”、广州宋城遗址、栋祖南迁时的住地广州市高第街素波巷、广州北京路李白巷、清乾隆年间建的广州道全李公祠(原地)、原广东台山迳头乡(今属开平迳头乡)牛山咀或称牛仔山基述祖墓、广州市从化吕田镇李安政墓、广州白云山御书阁温太夫人墓等。还拜访了海内外众多知情老前辈。

掌握众多资料后,首要的是尊重历史,按秦时秦地、宋时宋地、今时今地对史书、典籍、县志、宗祠、墓碑、族谱的记载详加校勘,做出判断。

例如,南宋时,陪都应天府南京是指今河南商丘,是相对于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而言,今南京市叫建康(建康府,作为行都,称“东都”)。又如,今时有名的南岳衡山指位于湖南省的今地衡山县衡山,而《山海经》所称的衡山却肯定位于长江之北,有人说衡山即今安徽霍山,也有人说衡山在湖北。

假若用后人之见按字面想当然地解读古人文史,将贻笑大方。其实,按字面想当然,古人也一样犯过!东汉女辞赋家班昭考证时的“名错”:“陶子者,皋陶之子也。”就是一例。

要考证,还需:引经据典,要溯源;要读原著、原著;还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我国最古老的重要历史文献是《尚书》。“尚书”即上古的文献档案。相传为孔子(前551—前479年)编定。其中《大禹谟》《皋陶谟》《益稷》记载了大禹陈述功业、皋陶陈述谋略以及他们与帝舜的对话。谟,就是谋。

《史记》《新唐书》《宋史》都属于二十四史,这三部正史在西汉、北宋、元朝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所做的历史综合,留下了李姓溯源最重要的文字依据。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新唐书》是北宋欧阳修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唐朝是李姓天下,对李姓的考证,《新唐书》是十分重要的史料。特别是《宋史》以及宋代有关史料,详细而丰富,又恰逢李姓南迁入粤时期,很可以为据。

中国最古的文字是商殷时代的甲骨文、金文,但是,据说现在才发现大约有 4 500个单字,可识者仅约 1/3。甲骨文又是占卜时刻写的大量卜辞,记事文字仅少量。至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随后才又演变为隶书。毛笔,据说发明于秦始皇时的蒙恬。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8年),虽然已有了麻质纤维纸,但这是很宝贵的。直到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才得以普遍用于记载。而在此之前,文字的载体主要还是竹简与木牍。换言之,历经周秦上千年,至西汉时,司马迁看的大量素材如《尚书》《左传》还都是竹简木札,自己书写的《史记》也不是纸质文献。后人转刻,直至抄录于纸本又流传至今,历经两千多年,其间多少辗转沉浮,自不待言,更何况关于五千年前的传说,怎么能准确无误?

况且,在夏朝,虽然有历法;到殷代,开始有干支纪日法;但直至公元前841年西周时,我国历史才开始有明确纪年。黄帝、颛顼、尧、舜、禹这段远古史,怎么能说清楚确切年数呢?

文字、纸、笔、历法的出现年代既是如此,本书考证追溯到的古籍年代最古远者是《管子》《尚书》《左传》,也就仅此而已,这都是考证时需要尊重的客观历史。

传说是文字之母。文字记下了传说和史实,有正史,有杂史。正史不全对,杂史不全错。考证要依据文字,又不能全依据文字。文字之外,就是考古和传说。

地方志书、遗址碑刻需要参照,但更需要考证比对。考证要以史料为根据,而不能以族谱为根据。谱牒,不是结论依据,反是考证的目标。而网上专门论述的“大文章”,甚至相互矛盾,即使说是引自某典某书,也并不一定可靠,千万别全数照搬,还要查看原著,查看不同典籍,比对分析。须知引用文典不同,答案会不同。随便抄来,恐误人误己。

要想“从中华李姓之源到今时的我”连接成连续的世系,恐怕劳而无功。连接出来的连续世系,本身也还是考证的目标。是故,除绪言、结论外,本书考证共分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仅考证三个历史节点的先祖:中华李姓始祖、陇西堂李氏始祖、李氏入粤始祖和广东五邑系李氏始迁祖。鉴于《道全李公祠族谱》的特殊性,第四部分专门做了深入辨析。第五部分考证我族近代先祖。

第一部分是追根溯源,考证中华李姓始祖。

李姓溯源,古今文章都说到皋陶。而皋陶的先祖,有的说是轩辕黄帝;有的说是伏羲;有的说皋陶是帝颛顼的第六子;有的说皋陶既是颛顼的外孙,又是黄帝族女婿;有的说皋陶有人母无人父,是其母吞吃玄鸟卵所化,天生的。

在本部分,对皋陶及其世系做了一番深入考证,摘录了古籍、正史、杂史、传奇、谱牒的各种记载。既然远古时代还没有文字,只有传说,那就再结合考古学依据,进行对照分析,务求客观合理。考证追寻到中华李氏之源,清楚了中华李姓血缘始祖、得姓始祖,清楚了他们的生活时代、身世,明确了谁是正史李姓第一人。

第二部分是追寻陇西堂的根,考证陇西堂李氏始祖。

在本部分,通过对秦汉史、唐史、地理学等典籍文献的查证,区分古陇西、陇西郡、陇西县,认识狄道县、临洮县、襄武县,明确陇西堂李氏的发祥地、祖居地,明确“陇西堂”的来由,确认陇西堂李氏始祖。

通过考证,得知天下李氏,除了陇西房,还有赵郡房。当然,后世历史上,肯定会有既不属陇西房,又不属赵郡房的李姓,还有众多唐朝赐姓李的李氏,这都是题外话了。

第三部分是考证广东李氏入粤始祖,考证的核心是五邑系李氏入粤始祖、始迁祖。

世间流传众多广东李氏家谱、族谱、宗谱、家乘,对李氏入粤始祖记述不一,坊间文章也争执不下。有的说李氏入粤始祖是李联,有的说是李安政;有的说李联是李安政的后代,有的说那是错接世系。对五邑系李氏入粤始迁祖的记述,差别甚至更大。

@@

其中,涉及“崖黎内扰”“元崖黎内扰”“元崖内扰”“金元炽乱”“金元作乱”等词语表达的事件;涉及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南恩州、冈州、鼍阳、海陵山、溽洲、江等陌生地域名称;涉及“岭南监军御史”“柱国伍公”“岭南第十三将”“平崖先锋”“广州路刺史”“知广州”等衔头;涉及联、梧、凌、垣、栋、侃、侚、佁、安政、明、良、登、丰等李氏以及伍珉、胡妃、贾似道等人物;涉及大量宋明史。

在本部分,详细列出了各家观点,从中可看到:事件扑朔迷离,不求甚解,地域张冠李戴,人物交叉繁杂,乱接先祖世系,时间千差万别,朝代错乱,事因、过程各执一词,两兄弟的族谱竟也如同陌路。

例如,有家谱记,李联生于1036年;但有的家谱记李联生于1147年。两谱所记,相差111年。

又例如,有家谱记,李联自闽率舟师走海路入粤;但有的家谱记,李联经江西过南雄率师走陆路入粤。有的说李联入粤是去雷州半岛或海南;但有的说是去南恩州。

再例如,对于五邑系李氏始迁祖李栋离南雄珠玑巷的南迁,老大家谱记,南迁时间是宋高宗建炎时;但老三家谱记,是度宗朝。老大家谱记,父命家人先南迁到新会,父年老才后迁到新会,父卒葬于新会;但老三家谱记,是父领家人一齐南迁到广州,父卒,父没有到过新会。

有解吗?家族史也是一种历史,历史不是小说,更不似泥巴,可以随意捏。

在本部分,将根据宋明史料、地方志、族谱、墓考、地理学文献和对子孙年龄关系的逻辑推演,多角度地查证对比,抽丝剥茧,充分论证,对李联、李栋、李安政、李文庄、伍珉都做出重要考证,从而解答了有关广东李氏入粤始祖的众多疑惑,获得了较为一致性的、有史为据的结论,纠正了许多错误。还从历史上、形势上、地理上指出,李栋后裔侚、佁为什么会向台山、开平西迁繁衍。

实际上,陇西堂广东李氏并非来自同一位入粤始祖,李氏入粤始祖有多支,五邑系李氏始祖是李联—李栋;从化系李氏始祖是李安政;梅州、潮州等粤东地域李氏始祖应来自福建,本书对此不做详考。我族入粤先祖就是李联—李栋—李佁(道全),属于五邑系李氏。

通过本部分考证,可以看出:族谱常似“村言”;地方志有时不足为凭;墓葬有虚的。

第四部分是《道全李公祠族谱》辨析,是本书考证最直接、最要紧的内容,也是第三部分的延续和深入。

本书考证用相当大篇幅论述了存世的两本广东李氏基础族谱,这就是五邑李氏始迁祖李栋两个儿子的后裔分别修的族谱:老三李佁后裔修的《道全李公祠族谱》,后文简称《道全祠谱》;老大李侃后裔修的《云步李氏宗谱》,后文简称《云步谱》。《道全祠谱》依据的古谱始修于明景泰八年(1457年),比《云步谱》的始修早93年。两谱对后世都有重大贡献,都曾是众多李氏修家谱、族谱的依据,但也都有错误。有关李氏宋代先祖的南迁,佁、侃后裔各抄各谱,而两谱记载又各不相同。

本部分对于两谱所记李氏始迁祖生卒年、入粤时间、入粤原因、播迁过程做了详细比对分析,对当世存在的许多疑点进行了求证、寻源。

如果没有《道全祠谱》原著,李氏入粤与南迁的考证将无法进行下去,广东李氏族谱的记述依据也难以确认。当时,考证工作曾经一度停滞,笔者转而千方百计去寻觅《道全祠谱》。直至最后,从世界上最大的家谱收藏机构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获得完整的影印版《道全李公祠族谱》,考证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因此,在第四部分,需要全面介绍《道全祠谱》,介绍《道全祠谱》的出版背景,论证俗传的此谱出版时间并不恰当,介绍族谱的内容,摘录出关键段落原文加以详细评述,进一步论证五邑系李氏入粤始祖;另外,对所获的《道全祠谱》后附剪贴文章,也做了详细介绍和评述。经过反复推敲,验证了李氏始迁祖的入粤与播迁,终于查证出众多家谱错接先祖的错误源头,查证出道全李公祠的准确位置。

在第三、四部分,对《云步谱》记述的相关人、事曾做出较深入的考证,对《云步谱》《道全祠谱》的正误都有评述,而通过第四部分专论,则让人们对《道全祠谱》有了一个较全面的、具体的、客观的认识。

通过本部分考证,还可以看出:族谱所记和祠堂中供的神主牌所记有时也不可靠。

第五部分记录了始迁祖李栋以后二十世我族基述祖(道全后裔)世系,这是查证过程拜访众知情老前辈所得的一些抢救性资料,不可再得,他们有的在国外,有的在乡下,有的在广州,散居各地,个别提供资料者书未成而人已作古。本部分记录了我族近代先人的简略史。此外,根据所记录资料做的考证还澄清了个别支派后人的血统问题。

在结论部分,将本书考证所得结果进行了详细归纳,以便让人们对中华李姓、陇西堂李姓、广东李姓历史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在“附录”部分,收入了有关图片36幅,这有助于后人的追寻再考,有助于对广东李氏风土习俗的了解。

阅读本书稿,也得要钻研,有耐心,不厌其烦,不妨也做些推演,以加深理解,以指点正误。鉴于结构,有的内容难免重复。也好,逐渐深入,增强记忆。

庆幸的是,辛劳有了回报,疑点获得圆满解答。由此知道了:中华李姓之源,李氏始祖是谁;“陇西堂”的由来,陇西堂李氏始祖是谁;广东李氏入粤始祖有谁;我族李氏入粤始祖、始迁祖是谁,是何时、因何故、循何路径进入与繁衍;《道全祠谱》的全貌;有的族谱、宗谱、文章是如何误导世人的,错误的源头原来如此;厘正了先祖的世系。

本书是考证的总结。虽说是总结,其实,愈考证,欲解之谜愈多。中华民族考证了五千年,记载浩如烟海,谜也如天上繁星。冀望来者从更广泛的资料中更深入地考证,也敬请对本书错漏不足之处进行指正增补。

须知,个人史构成了家史,家史构成了家族史,家族史构成了姓氏史,姓氏史就构成了波澜壮阔、浩瀚多彩的民族史。

每一个人,都会缅怀先人,启迪后代,使民族得以传承。当你吸吮着中国历史的乳汁,当你投入到祖宗的时代,清楚了李姓历史,清楚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自己真正的根,不也其乐融融!

国内外芸芸李氏,以及宋代离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的其他姓氏,或许也可以从本书考证中受益。

有关广东李氏先祖的考证,前人做过许许多多工作,写下数不尽的文章,他们在蒙眬中探索,尽管受制于条件,仍然取得很多很多成绩;虽有欠缺,也为后人留下了指引,无论如何都是应当肯定、值得尊重的。只是,在本书中,考证要辨析,据实讲话,行文措辞不免有“不敬先人”之嫌,实非愚意。先为顿首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