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吴亚欣教授主持的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结项了,成果是一本专著——《误解与心理偏差》。作者从认知心理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误解与心理偏差的关系。在言语交际中误解是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语用学者们研究误解,往往从误解的定义、范围,误解的类别和误解的形成机制等着手。他们对言语交际中误解的认识多半停留在误解是因听话人未能准确和全面理解说话人表达的意义而导致的;或者因摸不清话语中的命题意义和指称意义,因领会不到话语中的隐含意义(言下之意)所造成的。他们对误解的分类又往往从语言的要素着眼,提出音的误解、词和词组的误解、短语的误解、分句的误解、句子的误解。至于误解形成的机制则语焉不详,只认定话语中出现误解的可能性,却无法讲清楚引致误解的缘由。吴亚欣教授在本书中谈论误解,则从认知心理和语用推理的角度揭示说话人的话语导致听话人误解的原因,有别于传统对误解的种种解读,独辟蹊径,其论点让人感到明白清晰,可引起人们对心理认知的重视。
《误解与心理偏差》一书首先区分了误解与不解、误解与曲解的差异,阐述了误解与歧解、误解与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误等概念各自涵盖的不同范畴,并在此基础上认为误解是听话人没有准确理解说话人话语的命题意义或(和)语用意义的一种言语理解现象,且这一结果并非由说话人故意误导、听话人故意曲解造成的。于是作者为本书讨论的误解现象推出如下工作定义:误解指听话人对说话人意义的错误理解,且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特征:①错误理解不是因为环境噪音或说话人从语音上没有表达清楚所致;②听话人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理解与说话人意图传达的信息不符(区别于曲解);③被错误理解的可能是说话人话语的命题内容,也可能是该话语表达的语用意义。
《误解与心理偏差》一书的最大亮点是在讨论有关误解这个语言现象的学者中,作者率先提出听话人心理偏差(bias)是导致误解的主因。作者在书中写道:心理偏差是认知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现象,人们倾向于进行和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相一致的推理,避免作和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相悖的推理。这样一来,就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此外,人们也会因自身认知能力所限,无法顾及和加工所有可供使用的信息,从而导致偏离常规的推理错误。作者引用学界观点,指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受到意识形态偏差、文化中心偏差以及自我中心偏差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语用推理过程形成干扰,导致误解。
《误解与心理偏差》一书通过实验,论证了言语误解和心理偏差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解释了误解的缘由。正如本书审读专家所言,吴亚欣教授的这本专著有以下优点:①研究视角新:从语用推理和心理偏差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误解。②研究方法新: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三种经验推理如何介入语用推理。就方法论而言具有创新性。③观点比较新:认为易得性、代表性和锚定与调整会被交际一方用于语用推理,形成心理偏差,结果导致误解的发生。
其实,语用推理过程导致言语误解乃非心理学界所关注的课题,但本书作者从认知心理语用学的角度将语用推理过程的心理偏差作为言语误解的关键来讨论,这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到底两者的关系如何密切,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实验与论证,但本书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起了带头作用,值得赞许。
吴亚欣教授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培养的优秀博士之一,毕业后到山西大学任教,现任该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她曾先后赴美、英知名学府访学进修,广泛、深入地接触当代语用学与认知心理语用学方面的前沿领域,回国后申报教育部项目并获准立项,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这个项目的成果,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语用学领域研究又取得一项新的进展。现在吴亚欣教授正与于国栋教授合作,邀请国际著名会话分析学者John Heritage教授、Paul Drew教授等,已在国内举办两届全国会话分析讲习班,努力推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为我国社会及公共话语研究注入新的动力。我预祝他们成功。
2015年8月于广州荷塘月色清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