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无论是社会主义理论,还是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准确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平等,所以,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实践的目标是实现人类平等,进而完成解放世界的事业。这是本书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判断,也是本书作者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主要视角。因为“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组基本观念之上的思想体系”[1],所以,平等既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观念,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人类历史上,平等主义不但提升了人类的道德水平,明确了人类应该遵循的人本主义的基本价值,而且,也在社会实践中推动了人类社会从野蛮阶段发展到文明阶段。回顾人类思想史,人们不难发现,人类关于平等的思想传统源远流长。尽管人类所树立的平等理想长期建立在关于平等的思想概念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力之上,但是人类的平等思想在实践中也始终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近代以来,伴随着大工业的产生及其后果,社会主义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平等观念,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发展了以往的平等观念。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的基础上,正式创立了社会主义平等思想,而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将人类的平等思想从整体上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因为它第一次使得人类的平等思想具有了现实性,也就是说,平等不再仅仅是一种观念,或者说仅仅是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因此,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各国所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根据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定律,人类社会实现平等必须经历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只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灭了阶级的平等的社会关系才能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建立起来。具体地说,未来的理想社会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需要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理想社会通过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以实现人们社会地位的平等;而客观条件是理想社会通过建立公有制以实现人们经济地位的平等。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理想社会的公有制将使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高度一致,并因此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充分涌流的物质财富又为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获得了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才能够做到各尽所能,并因此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对于人类实现平等理想的决定性作用,所以,他们设想的理想社会就不再是所谓的理性或者绝对真理的表现,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或者说是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并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本身的结果。可以说,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判断,也是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主要线索。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或者说,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而且,人类社会必将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而共产主义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正是因为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的发展,所以人类社会起始于原始社会,而将终结于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总结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总结,一方面确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招致了某些人对生产力决定论的质疑。但是,实践已经证明,这种质疑表明质疑者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没有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争论就没有中断过。时至今日,尽管社会主义者要根据时代的新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新实践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是,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永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实践也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任何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社会主义实践都将走向社会主义平等目标的反方向。事实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已经充分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所作出的人类社会建立平等关系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基础这个论断的科学性,也就是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历史的结论:人们的生产关系必定同他们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也就是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因为人们对意识本身的解释也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定律是人们展望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最基本的思想工具,也是人们判断人类社会平等实现程度的主要依据。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主义从理论阶段发展到了实践阶段,而这两个阶段的关系是:一方面通过实践检验了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也发展了理论。但是,不管社会主义是理论形态还是制度形态,也不管社会主义是原生形态还是发展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始终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因此,从20世纪初叶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实践,其本质就是人类的平等实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建设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平等实践。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先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诸多欠发达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追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因此,平等目标成为社会主义实践者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动力。但是,20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平等实践最主要的教训是,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关系,但本质上是人们的普遍贫穷,以至于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纵览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式平等与普遍贫穷的矛盾曾经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真正解决的矛盾,而且,可以说这个矛盾也是20世纪末叶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倾倒的重要原因。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尽管可以归纳出诸多方面,但是,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平等实践中出现的形式平等掩盖普遍贫穷的现象,应当是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者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努力避免的现象,而这个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回顾社会主义的平等实践,人们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平等而使所建立的生产关系远远超越了现实的生产力状况,也就是说,为什么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如此之深的鸿沟。人们不禁要追问,既然是马克思主义者,就应该恪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定律,不能违背唯物史观,但是,在理想目标与现实状况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社会主义实践者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那么,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书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挫折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的失败,而是社会主义实践者急于求成的心态,或者说是教条主义的僵化的“左”的思想造成的。也就是说,极左思想使得社会主义平等实践偏离了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所指出的航道,纯粹的平等理想而不是落后的经济文化的现实成为社会主义实践者行动的主要依据。或者说,社会主义实践者为了早日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忽视了国情。显然,当历史条件不允许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而社会主义实践者又不甘心长期坚持按劳分配政策的时候,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配制度就只能是平均主义了。不言而喻,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导致的结果当然不会是共产主义的共同富裕,而是人们的共同贫穷。抱着共同富裕的初衷,收获的却是共同贫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这种历史现象多么值得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者深思!所以,以公平牺牲效率,曾经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或许不自觉但是共同的选择,也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历史教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一种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该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因此,理论需要不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或者说,只有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远远不够的,现实本身也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依旧是通过共同富裕以实现平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依旧是以建立平等社会关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制度,那么,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政策的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或者说实现平等理想是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动力。当然,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平等实践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平等实践,其平等目标没有改变,但是,实现平等目标的手段和路径却需要发生变化。本书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新的平等实践的关键环节是普遍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而所谓普遍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实质上就是人们劳动能力的同等化,或者说,同等的劳动能力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实现平等的必要条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本书认为建成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其中的主体条件是人们的劳动能力的同等化。依据唯物史观,劳动力决定劳动关系,如果人们的劳动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类所期待的平等理想就必然是一种空想。或者说,人们之间平等的劳动能力的交换才能形成平等的社会关系,因为,以平等交换为本质的社会关系遵循的原则是等价交换。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人们的劳动能力同等化就成为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重要课题。本书的重要观点是,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为人类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创造着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其中,建立平等的教育制度是人类社会整体提升人们劳动力水平最重要的途径。本书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够建立平等的教育制度,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优越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地方,而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平等教育将促使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的劳动能力趋于等同。到那时,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当然,这也是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
以上所述内容基本上概括了本书的主要观点。至于以这些基本观点为主线而形成的本书之所以能够出版,主要是因为本书作者主持了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研究”(编号:2012WYXM-0066)。在广东省教育厅的资助下,本书作者及课题组成员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本项目的研究任务,而且能够把研究成果以正式出版专著的形式结项。
这里需要向各位读者声明的是,尽管本书作者研究社会主义平等问题已有若干年了,但是,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作者本人研究水平的限制,本书的某些观点必定存在着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某些表述也未必准确,论证过程也必有瑕疵,恳请各位读者指正。
李冬俐
2014年5月25日于广州天成大厦
[1]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