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观的革命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被运用于人类历史的研究,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也是历史观从非科学变为科学的前提条件。而历史观的革命不但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阶段发展到了科学阶段,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平等观的理论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因此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可以说,唯物史观的发现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永垂人类思想史册。恩格斯指出,以前所有的历史观都遵循着这样的观点,也就是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该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找,而且,在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变动。但是,这样的历史观并没有回答思想来源和政治变动的原因,所以,它们还不能够准确地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而马克思恩格斯则发现,至今的全部历史(原始社会除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而这些阶级的产生必须依赖于基本的物质条件,也就是各个时代社会借以生产和交换必要生活资料的那些条件;或者说,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所以,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们在充分认识了某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的条件下,就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历史阶段的一切历史现象,而且,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可以由这个时期的经济生活条件和由这些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实践证明,由于历史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新的历史观对于社会主义的平等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完善唯物史观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或者说,他们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1)唯物史观的萌芽阶段。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的思想起点。在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中,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尽管颠倒了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但在一定时期对马克思恩格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青年黑格尔派对整个德国哲学的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实的世界,而这种统治是非法的。但是,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既然观念、思想、概念是人们的真正枷锁,那么,人们只要同这些意识的幻想进行斗争就可以了。也就是说,青年黑格尔派事实上只是用词句反对关于这个世界的词句,而不是反对现实存在着的世界。受此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时期还是唯心主义者。但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已经表达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而且说:“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19]大体上说,从1841年到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所以,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以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开端,陆续写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的文章。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认为市民社会决定了国家,因此,他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20]那么,经济决定政治的观点表明马克思已经转向了唯物史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论述了宗教的本质和根源,并且提出了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具有统一性的观点。他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21]他还第一次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推翻反动的社会制度,也才能使宗教彻底消亡。1844年,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市民社会、国家和宗教三者的关系,并且论述了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的局限性,认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表现,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并且提出了通过消灭私有制、彻底改变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的观点。在这个阶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正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也还没有完全消除,但是,他们从这时起就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论研究中开始为无产阶级提供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因此,他们在这些文章中已经贯穿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劳动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了人,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劳动的异化,而且,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四种异化的表现形式,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人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他还认为劳动的异化给无产者造成了苦难和不幸,因此,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使得整个社会获得解放,才能彻底消除异化。显然,这部手稿已经包含着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正是在这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开始了理论研究的初次合作,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合写的《神圣家族》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存在决定思维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社会的物质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一定会被消灭,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完全能够自己解放自己。他们还认为,国家形式取决于经济制度,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等等。这些观点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初步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重要思想,着重阐述了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上的初次合作为从总体上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
(2)唯物史观的形成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过程中,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批判了旧唯物主义。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认为他们没有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的意义,并着重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强调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这个《提纲》,恩格斯说:“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22]因此,恩格斯指出,1845年春天当他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马克思已经大致完成了阐发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于是他们就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种新形成的世界观了。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11月至1846年5月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并且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系统的论述。他们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认为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因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3]。他们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第一次论述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的关系:“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24]“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25]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论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了新的社会形态或者说共产主义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或者说资本主义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他们还论述了无产阶级通过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而建设理想社会的道路,并且认为理想社会必须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价值在于已经相当完整地表达了新的历史观,并且清晰地指出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夯实了理论基础。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史观,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他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着重论述了生产力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6]他还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必将导致阶级斗争的激烈发生,最终导致在工人阶级的推动下理想的社会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哲学的贫困》首次使用了生产关系这个概念,列宁认为,它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的文献。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这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成熟的唯物史观已经形成,当然,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列宁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27]关于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着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28]历史实践证明,《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尽管社会主义者在实践中对这些原理的运用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但是《共产党宣言》基本完整地说明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从此,社会主义,或者说现代整个工人运动具有了科学基础。
(3)唯物史观的发展阶段。《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继续发展了唯物史观。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论断:“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29]也就是说,马克思充分论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理想社会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必然性。恩格斯在1884年所撰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运用唯物史观论述了人类原始社会阶段的历史,着重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趋势,并且论述了国家产生的过程及其本质,认为国家将随着消灭了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消亡。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全面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他说:“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30]从1890年至1894年,恩格斯结合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和时代的新特征,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了政治、经济、历史等重大问题,并且进一步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他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阐述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的积极作用,并且论证了上层建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基础的变迁所具有的重要的反作用。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3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并且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深刻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也就是说,揭示了资本家也像奴隶主或剥削徭役劳动的封建主一样,是靠占有他人无酬劳动发财致富的,而所有这些剥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这种无酬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那么,资产阶级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盛行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和谐这一类虚伪的空话就失去了最后的立足之地,而资产阶级社会就像以前的各种社会一样也是人数不多并且仍在不断减缩的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的庞大机构。而《资本论》对于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它把唯物史观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从而检验了唯物史观,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所以,《资本论》否定了思想关系决定社会关系的唯心史观的观点,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关系,而生产力又决定生产关系,从而证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或者说,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恩格斯指出,《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那么,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而且,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列宁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32]因此,唯物史观的创立不仅仅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且对于所有的历史科学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