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华人子女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老华侨华人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状况分析

近代以来,众多中国人移居日本并落地生根,成为远离祖 (籍) 国的华侨华人。他们在努力适应日本社会文化、习俗的同时,始终怀有浓厚的中华情结,并试图保持、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加入日本国籍的华侨逐年增多,但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并不会骤然改变。实际上,他们的文化趋向存在着两种趋势,即华侨华人传统文化认同变化的趋势和华侨华人继承传统中华文化的趋势。他们的一些 “文化认同的变化”是适应当地生活的需要,“继承中华文化”则是为了体现特色,是为了更大地发展和更好地生存。

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都经历了从出国到侨居,从适应到发展,从选择入籍到更大发展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都必然会遇到文化的冲击—调适、矛盾—适应的共同问题。华侨华人有共同的文化和种族之根,尽管他们的文化变化的趋势是多向性的,但其基本的中华文化的内核并未改变24

本节根据对老华侨华人25及其子孙进行的社会调查及问卷,比较分析其几代人保留中华文化及认同日本社会的状况26,论述中华街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继承和发扬。

一、“扎根”与“认同”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定居日本的第一代华侨华人的民族意识、乡土观念很强。他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依存于华侨社会,具有很强的集团意识和团结互助精神。第二代华侨华人受其父辈影响,具有一定的民族认同性,在华侨学校及家庭又学习了中国语言和文化,又因在日本出生长大,所以介于父辈文化和日本社会文化两者之间。在归化入籍的问题上,如果他们在人生的重要关头因国籍而需要作出选择时,并不太在意一定要保留中国国籍,加入日本国籍的人也很多。第三、四代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更是多样化。他们的日常生活已基本日本化,由于许多人与日本人结婚,同化的进程更是加快了。

问卷调查的结果归纳如下:

表1-3 早期移民的华侨华人及其子孙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同化情况

此表为笔者根据在日本期间的调查整理制作。

从表 1-3 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华侨华人及其子孙在被同化的进程中存在着差异,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主要是在中国出生长大,受中华文化熏陶,多少接受过华文教育者,他们力图保持华人文化及 “纯”华人个性; 第二类主要是受华文教育或华文、日文双语教育的华校生,较倾向于第一类; 第三类是土生华人,在日本学校学习,也有些是接受华文、日文双语教育的华校生,他们主张统合,把社会政治、经济的公正和平等摆在华人文化与华人特性之上,其中华文化观念在日本文化主导的冲击下逐渐衰微。

(一) 第一代华侨华人

(1) 民族意识强。第一代华侨华人对家乡本籍的意识非常强烈,尽管在日本生活了几十年,环境、语言、风俗习惯等已非常适应,但他们普遍认为日本只是生活的故乡,中国才是他们 “心中的故乡”。在采访中,一位老华侨深情地说:“我在日本生活了 70 多年,还是没能成为 100% 的日本人,日本人也不把我看成日本人。每当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听到 ‘咚咚’的大鼓和鞭炮声,看到舞龙舞狮等各种庆祝活动的热烈场面,我都会热血沸腾,兴奋、激动不已。”

(2) 职业特点。近代以后,日本政府针对中国侨民颁布了一连串的限制规例。轻工业和重工业,或较重要的经济部门,华侨根本无法插足,被排斥在主流社会经济结构之外,只能从事洗衣业、饮食业、杂货业等极其有限的服务性行业。但大多数华侨由于技术超群,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其经营的中华料理店、西服裁缝店、理发店等不断增多,“三把刀”发展越来越壮大,成为早期日本华侨赖以生存的三大支柱行业。

(3) 建立华侨社团组织。中国人素有爱国爱乡、顾亲重友的传统,尤其是在他们远离故国、移居异邦之后,这种传统体现得更加浓烈,其重要标志便是在异国他乡沿用中国民间的传统结社形式建立同乡会。这些社团组织在凝聚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传统、团结互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团结互助。老一代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创业,备历艰辛,而且他们经历过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时期,体验过在日本经常会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待遇的痛苦生活,因此华侨华人社会中能够相互团结,互相帮助,联系紧密,民族意识和乡土观念非常强烈。特别是感受离乡背井的孤独与势单力薄的无助时,这种团结互助的传统体现得更加浓烈。

(5) 沿袭传统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最能体现民族的特征。他们的饮食习惯仍是以 “中华料理”为主,偶尔才去日本餐馆换换口味。这种习惯一生都很难改变。在社交、婚姻方面,也体现出对民族传统的固守。他们基本选择聚族而居,同乡之间通婚,生活的区域基本上是在同乡、亲友、家族等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等和日本人不同,自己本身认为也没有完全融入日本社会的必要,觉得只会说一点日常生活用语,能够生存就可以,没有积极融入日本社会的愿望。所以他们加入日本国籍的很少。

(二) 第二代华侨华人

(1) 多数第二代华侨华人是从父母亲那里听着中国被日本侵略的痛苦历史、看着父辈们艰苦创业的身影长大,并经历了在学校、社会生活中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这些都促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民族意识。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代华侨华人所接受的教育是华侨学校和日本的学校教育,因此他们和第一代还是有所不同,尽管具有民族意识,但对 “民族”一词的反应不那么强烈。

(2) 第二代华侨华人直接受上一代的影响及言传身教,亲身经历了与父辈们在日本艰苦创业、努力奋斗的过程,感受到同乡们相互协助、共渡难关的重要性,这使得他们的同乡意识强烈,热心于侨团的工作和活动,也能够与华人同胞为图生存,和衷共济、共求发展、守望互助。

(3) 第二代华侨华人从小就跟随父母参加华侨社会活动,和华人接触较多,所以他们还部分地保留着华人的风俗,习惯食用中华料理。但他们毕竟是在日本学校接受的教育,对日本的礼仪、文化非常了解,包括饮食也很喜欢日餐和中餐混合享用。

(4) 他们生长在日本社会之中,与日本人交流增多,有积极融入日本社会的强烈愿望,所以为了生活上的方便而加入日本国籍的人渐渐增多。

(5) 第二代华侨华人的婚姻状况较为复杂,有的和同族人成婚,有的和日本人结婚。由于他们既通晓日语,又在中华学校学习了中国语,所以他们在珍惜父辈们所创造的华侨社会的同时,也完全地适应了日本的社会。他们的文化意识方面也介于中国和日本之间。

(6) 第二代华侨华人大多数进入日本的经济领域,然而,在社会生活、经济地位方面,遇到的困难仍然与他们的父辈所经历的相似。尽管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华人子女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较高,但在就职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得到的待遇也有差异。因此,有些人只好子承父业,继续在华人的传统行业中生存。

(三) 第三、四代华侨华人

(1) 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致使第三、四代华侨华人对华侨社会、父辈、家庭等在物质及生活方面上关照的需求逐渐淡薄,同乡意识逐渐薄弱,他们身上体现出浓厚的国际化色彩。尽管老一代华侨华人做了不懈的努力,希望新的一代加入华人社团组织,可是收效不大。尤其是近 20 年来,华侨渐渐地华人化,生活、思维方式也日趋日本化,他们渐渐地远离华侨社会。一位华侨领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把我们的子孙接收进华侨组织,今后他们和华侨界的交流就会切断,这种状况,会使华侨界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27

(2) 第三、四代及其以后的华侨华人在国际化时代中长大,他们上当地学校,学习当地的语言与文化,接受的是当地的价值观念,母语是日语。和第一代、第二代不同,他们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与日本同伴一样,完全融入了日本社会,华人文化特色逐渐削弱,结婚对象也基本上是日本人。

(3) 第三、四代华侨华人的饮食习惯也是东方、西方料理混合食用,他们更喜欢 “洋食品”。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留学或移居其他国家的人也为数不少。

(4) 第三、四代华侨华人并不看重国籍问题,他们从切身利益考虑,认为在华侨社会发展的空间不大,所以一心想尽快融入日本社会,加入日本国籍。例如神户著名侨领林同春的 5 个孩子中已有 2 个加入日本国籍,前中华总商会会长黄耀庭的儿子也加入了日本国籍。

老华侨华人面对子孙纷纷加入了日本国籍的局面深感担忧,如神户福建同乡会的理事长林圣福就说:“女儿已和日本人结婚,被同化的现实很严峻,但我对她们的教育并没有死心。儿子还没有结婚,我经常和他说:你必须找一个中国人的媳妇,他怎么找我就不知道了。”28

林圣福的话说出了老一代华侨华人的心声。在老华侨华人的观念中,他们认为作为中国人是十分重要的事。他们在父辈的教诲下长大,看重自己的出身,珍惜自己的国籍,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也不愿意加入日本国籍,并希望自己的子孙尽可能地以中国人的身份生活。如果是出于生活的无奈,即使子孙加入了日本国籍,变成了华人,成为日本社会的一员,也只不过是一种生存方式的改变,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丢掉中华民族的本色。

(四) 语言传承

一种文化的全部内涵,都由该语言来承载和传承,要想在海外保持中华文化,首先要保持一个人的汉语听说能力。因为:

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不论我们从哪个方面入手,都可以从中推导出另一个方面……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任何想象。29

在海外几千万的华侨华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失去了他们的汉语听说能力,中华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被削弱了。也就是说,这些华侨华人被他们居住国的主体文化不同程度地同化了。同样,日本的华侨华人也呈现出语言逐步同化的趋势。

表1-4 早期移民的华侨华人及其子孙在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方面认同情况

此表为笔者根据在日本期间的调查整理制作。

从表 1-4 中可以看出,第一代华侨华人从他们迈出国门的第一步起即带去了种族与文化的中华之根。正是中华之根,构成了华侨华人社会最坚强的韧带,使他们趋于聚集,形成社区。所以,第一代华侨华人的本籍意识强烈,文化意识主要是故乡文化,在社区所使用的语言也是故乡的方言。华侨华人在语言上被同化是从第二代开始的,他们渐渐地丧失了汉语听说能力。对于他们来说,汉语已经成了外语,没有进入中华学校学习的人,日语几乎和日本人一样流利。在中华学校学习过的学生一旦毕业离开母校,其思维方法和活动举止也渐渐地接近日本人,毕业后进入日本社会工作,在中华学校学习到的一些中华观念也逐渐被日本社会同化,渐渐地由华侨变成了华人,由华人变成了日本人。他们在日本华侨华人社会中的通用语是日本语,在家里使用普通话,中间夹杂着故乡方言。

日本华人研究学者过放教授对日本华侨华人在不同阶段的认同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比较分析。

表1-5 旅日华侨认同的变化模式

资料来源:[日] 過放、刘晓民:《日本华侨的认同变化》,《南洋资料译丛》2005 年第 3 期。

从表 1-5 中可以看出,在融入日本社会的问题上,第一代华侨华人有不同程度的语言文化上的困难,他们的下一代却能比较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在心态上也已基本上完成了从 “落叶归根”到 “落地生根”的转变。

二、文化认同状况分析

(一) 归化国籍的变化

随着世代交替,华侨华人对于祖 (籍) 国的认知不断弱化。第一代华侨华人具有强烈的以中国为本位的特点,他们对于归化当地十分抵触,与中国和中国亲属联系十分密切。第二代为 “过渡代”,他们兼具中日两国文化的特点,是中日两国文化的混合体,与中国和中国亲属的联系逐渐减少。第三、四代以后的华侨华人,无论是内在,还是外表,均远离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意识普遍淡薄,几乎与中国及中国亲属没有什么联系。一位嫁给华侨的日本女性讲道:“我的丈夫是第一代华侨,其中国人意识十分强烈; 第二代尚存有一定的中国人意识; 第三代则完全没有中国人意识。”另一位 20 多岁的日籍华人、某华侨青年会副会长说:“我从小学开始,所接受的就是日本学校的教育,中国语完全不懂。有时候自己会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或日本人的问题。但还是自认为是日本人的时候多,应该说自己是日本人。”30

表1-6 在日华侨华人不同年龄的自我认知:“你自我感觉是哪国人”(%)

资料来源: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134 页。

朱慧玲女士的问卷调查 (表 1-6) 结果显示,在 “你自我感觉是哪国人”的问题上,回答是 “中国人”的,55 岁以上约有 80%,30 ~54 岁约有 75%,30岁以下则只有 40%左右; 而回答是 “日本人”者,则随着年龄的降低而增高。

随着时代和世代的交替,日本华侨对加入日本国籍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表 1-7) 。

表1-7 在日华侨华人不同年龄的归化态度 (%)

资料来源: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134 页。

如表 1-7 所示,在 “有归化倾向者”中,55 岁以上者约占 34%,30~54岁者约占 43%,30 岁以下者约占 48%; 而在 “绝不丧失中国国籍者”中,55 岁以上者约占 14%,30~54 岁者约占 10%,30 岁以下者约占 53%。这些数字表明,日本华侨对居住国的抵触已经开始弱化,他们正自然而然地融入当地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使日本华侨华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居住国。

新一代华侨华人在日本出生、在日本成长,同日本人一样感受着日本社会文化的魅力。很多出生在日本的华侨华人子女,习惯了日本的生活,回到中国时多会因为对中国的卫生、饮食、生活等环境不适应而不喜欢中国,甚至不想再回国。融入日本社会,加入日本国籍归化当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 婚姻观念的变化

在华人子女婚姻问题上,日本华侨社会的婚姻观念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过程。第一代老华侨华人比较传统保守,持重视同乡人血缘、地缘、宗族的婚姻观念,坚持与同族、同乡人结婚,并坚决反对子女与日本人通婚;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旧婚姻观相互碰撞,第二代认为,中国人之间的婚姻原则上也认同,但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爱情之上的婚姻更为理想,婚姻配偶已不再局限于中国人; 至第三、四代,婚姻观念已转变为完全重视感情和性格。

但是,在婚姻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几代华侨华人经历了彼此文化、生活习俗的碰撞,“年轻人常说,‘父母很封建’,而父母也叹息道,‘今天的年轻人的想法不行,做事不可靠,无法忍受’”。具体来说,华侨青年 “要求父母打破老华侨的封建观念和积极理解子女。例如,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性,理解和支持华侨青年参加聚会”,尤其关于对青年男女交往的要求、选择结婚对象时的 “非同省人不可”、“婚礼往往讲排场、浪费”等现状,年轻华侨华人要求父辈进行观念的变革。31总之,重视传统婚姻观念的父辈与受到新时代新思想影响、欲打破传统落后的婚姻观念的华人子孙不断地进行着博弈。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特别是 80 年代,日本社会国际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中日关系恢复正常化,生长在中日友好的和平年代的华人子女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日益接近。在新旧婚姻观的较量中,年青一辈的思想逐渐取代父辈的旧观念,成为大的潮流。

表1-8 关于日本华侨华人婚姻观的意识调查 (1988 年)

资料来源:[日] 過放:《旅日华侨婚姻观的变化》,《南洋资料译丛》2006 年第 3 期。

调查显示:在选择配偶时最重视爱情、性格和容貌的人为 35 人,约占全体的 58.3%; 不拘国籍,以爱情为重的人为 30 人,占全体的半数; 而回答还是想与中国人结婚的人为 20 人,占三分之一。此外,32 名已婚者与配偶认识途径的回答中,通过恋爱结婚的人为 15 人,朋友介绍的为 3 人,共 18 人,超过了父母与亲戚介绍的 14 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选择婚姻配偶时,大部分人认为是不是中国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情和性格。在此时期,华侨华人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态度已转变为:“华侨华人之间的婚姻最为理想,但婚姻大事子女有权自主决定,父母不应干涉。”321965 年日本华侨华人与日本人跨国婚姻的结婚率为66% ,随着观念的转变,在 1980 年上升到 90% 。33

过放教授 1993 年对日本华侨华人婚姻观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结婚对象看重的条件,主要集中于爱情的人数占 67.2%,看重性格的占 66.8%,重视价值观的占 42.8%,重视爱情、性格、价值观的人数明显高于 1988 年的调查数据。而回答看重中国人的仅占 19.2%,注重同乡的占 10%,回答接受父母要求的占10.8% 。主要年龄段是 45 岁以上的华侨,回答看重中国人、注重同乡所占的比率越来越低。34

2011 年 7 月,日本华人论坛曾针对中日跨国婚姻意向做网络调查,调查结果见表 1-9。

表1-9 你想要跨国婚姻吗?

资料来源:日本华人网论坛,http:/ /bbs.injp.com/viewthread.php? tid =2765&extra = page%3D1。

表 1-9 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尝试跨国婚姻的人达到近 80%,这表明,随着世代的交替,日本华侨华人的婚姻观已经从重视国籍转变为重视个人的意志。现在,日本华侨华人社会婚姻观念已经十分开放,其子女与日本人结婚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这一现象有利于华侨华人子女更好地融入日本当地社会。

(三) 加入华侨社团的变化

华侨社团是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日本老华侨来说,加入华侨社团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华侨社团是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是 “根”的依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世代的交替,现今以第三、四代为主体的日本华侨社会对华侨社团的归属意识发生了变化。第三、四代日本华侨华人对原有老华社的归属意识不断淡化,他们正急速地疏远华侨社团,却积极地融入日本社会。

日本华侨华人第一代对华侨社团的归属意识十分强烈,几乎均认为 “华侨社团的存在对自己十分重要”,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为华侨社团奉献一生。第二代与第一代不同,他们比父辈更容易接受当地社会,在第二代心中,华侨社会与日本社会共存。第三、四代华侨华人与华侨社团的关系更加疏远了。华侨总会、同乡会为华人子孙创造各种机会,但年轻人几乎很少露面。

一位 50 来岁的大阪华侨总会副会长说:“我从 18 岁开始在华侨总会工作,全家均是华侨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但是自己的孩子却远离华侨社团。”

一位 40 多岁的第二代华侨 (东京华侨总会常务理事) 说:“华侨总会的子女均不参加华侨社会的活动,其他人的子女就更难了。看来,最后维系华侨总会的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了。”

横滨中华学校理事长、社团法人,广东同乡会名誉会长吴桂显也曾谈道:“现在各同乡会均希望年轻人参加,但他们不来,同乡会的会员几乎均是 60 岁以上的人。”35

朱慧玲女士曾针对日本华侨社团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对不同年龄层的日本华侨华人对华侨社团的归属感做了采访调查。在参与调查的 221 人中,对于 “你所属于哪个社团”的问题,回答 “无所属”或 “有名无实地属于某社团”的比例,55 岁以上者为 16%,30 ~54 岁者为 39%,30 岁以下者为 68%。

表1-10日本华侨华人参加华侨社团的目的“你为何参加华侨社团的活动”(%)

资料来源: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另外,参与华侨社团的动机也随世代更替而发生了改变。如表1-10所示,对于“你为何参加华侨社团的活动”的提问,回答“为了华侨华人社会的未来”的:55岁以上者最多,30岁以下者最少;而回答“无目的,受人劝说”和“只是为了娱乐”者则恰恰相反:55岁以上者最少,30岁以下者最多。

表1-11日本华侨社团对在日华侨华人的重要性“对你来说华侨华人社团的存在是否重要”(%)

资料来源: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表1-11显示,认为“重要”的,55岁以上者约占75%,30~54岁者约占53%,30岁以下者约占48%;回答“不重要”的,55岁以上者约为1%,30~54岁者约为7%,30岁以下者约为13%。通过表1-11可以看出,随着世代的交替,年青一代对华侨社团的归属意识正急速地弱化,对日本当地社会的归属意识则正在不断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