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重新认识中国形象的多义性与复合性
支庭荣(Zhi Tinɡronɡ)
中国、中华、华夏,在地理意义上,是指自夏商周以来,在东亚大陆和沿海,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所囊括的广袤地区。以昆仑山、秦岭、长江、黄河、东海、南海为主要地标,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在世界几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是为数不多的、虽受外力的蛮横冲击却始终绵延不断的古老而优秀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第一在于其独特的地理方位,在于青藏高原对欧亚大陆的隔断。这一天然的屏障,包括香格里拉,甚至是西方一些种族传说中的寻根觅圣之地都无法匹及。这一神圣的保护属于中国,就像人工的长城之于北部的平原。春水东流,季风北引,莽苍塞外,杏花江南,这是怎样的一幅醉人仙境啊!
历史上,中国的地理疆域有两次大变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绝世的武功西征南狩,第一次大规模地拓宽了中国的边界。第二次则是葡萄牙人携坚船利炮袭击台湾。接下来,英法俄日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地企图瓜分中国,从香港到尼布楚,从拉萨到满洲里,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中国,秀美山川遭到割裂和涂炭。但是,中国人民挺直了脊梁,共赴国难,终使外敌遁走,国家复兴。
中国之所以不坠,第二在于各民族长期的文化共融,浑然一体,化成天下。今天的中华民族,指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各民族的总称。各民族或是同气连枝或是远亲近邻,早已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因子。
因此,中国形象,在政治上,是指社会主义中国,是指改革开放的中国,是指和平发展的中国;在文化上,是指多民族的中国,是指古老文明历久弥新的中国,是指注重礼仪的中国,是指宗教信仰自由的中国;在地理上,是指养育了文成公主的中国,是指玄奘西游下火海、越流沙的中国,是指南暨曾母暗沙的中国,是指征服了珠穆朗玛峰、南极和月球的中国。形象化的中国,还指龙战于野,凤舞南方的中国;是金刚宝杵,小米步枪的中国;是人不留天留,山不转水转的中国……天佑中国!
有位学者讲过,中国是无神论或泛神论的样本。这是就一部分民族而言的。总体上看,中国是多样性的样本,汉满蒙回藏,儒释道基伊,并行不悖,和谐共存。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差异性不能掩盖同质和同源,正如从山脚到山峰,从阔叶林到针叶林的变化。从赤道到极地,气温的高低也有明显的落差。内部的巨大差异性,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竭的动力之源。中华文明,是五十六个子文明的复合体。
今天的华人,足迹遍全球;今天的中国,雄壮不可侮。翻开世界地图,以战略家的眼光看,中国正从酣睡中醒来。无怪乎部分西方人惯用“中国威胁论”来毁谤中国,来阻遏中国的崛起。而中国只不过是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行而已。岛链锁不住澎湃的西太平洋,分裂势力瓦解不了巍峨的青藏高原。中国的模样,自汉唐以降,已岿然自立,光彩照人。
从拉萨看西藏,正如从西藏看中国。西藏形象,是中国形象的一部分。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舆情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