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翻译的过程与步骤
2.1 翻译的过程
有人曾用著名学者王国维对人生三境界的描写来比喻翻译过程中的甘苦得失与酸甜苦辣: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可见,翻译并非一件易事。
关于翻译过程,学界有各种不同的论述,如英国翻译理论家巴希·海提姆(1991)曾把译者在翻译中所遇到的各种基本问题按翻译过程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对源语语篇的理解,包括:
(a)从语法上分析语篇(语法和词汇);
(b)能理解专业知识;
(c)能理解联想意义。
第二层面是对意义的迁移理解,包括:
(a)传递词汇意义;
(b)传递语法意义;
(c)传递修辞意义。
第三层面是对目的语语篇的评价,要求达到:
(a)译文有可读性;
(b)遵循目的语通用的话语规范;
(c)判断为达到具体目的的翻译的充分性。
在翻译中,译者的作用是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构筑理解的桥梁。就书面文本的翻译而言,翻译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表达与核校三个阶段。
2.1.1 理解阶段
原文理解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步。在任何两种语言的互译活动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都是关键。如果没有译者对原文的真正理解,翻译这个构筑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很可能就会成为陷阱。只有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原作的精神和作者的意图,才能畅达地译出其意、其神、其情、其声。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说:“要使翻译充分发挥效能,有一个必要条件,便是必须翻译得又正确,又流畅,使读者读了全然理解,又全不费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有一种办法:翻译者必须深深地理解原作,把原作吸收到肚里,然后用本国的语言来传达给本国人。用一个譬喻来说,好比把原文嚼碎了,吞下去了、消化了,然后再吐出来。”有的译文质量不高,甚至错误百出,主要是因为对原文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就英译汉而言,造成理解英语原文障碍的原因很多,有学者如宋天锡等对此作了七个方面的归纳和总结:
第一,对英语常用词、常用短语和惯用语的不求甚解。恩格斯在1885年11月谈到了德国《科伦日报》的一位在伦敦住过多年的记者,他在报道几位牛津大学毕业生划着一只四桨小船横渡多维尔海峡一事时,由于没有理解英语短语“catch a crab”的正确意思(“划桨时用力不当”),竟把它错译为“螃蟹夹住了一个划船人的桨”。恩格斯斥之为“荒唐的粗暴的错误”。英语中类似的“眼熟”但稍不留心则容易产生理解错误的语言表达俯拾皆是。例如:
第二,对英语句子的结构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
【例1】 The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by central bankers varies across the globe,ranging from a policy of benign neglect to detailed and highly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s of alternative moves to reduce risk and increase profitability.
【译文】世界各国主要银行家们对外汇交换储备的管理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国家对外汇管理采取某些宽松政策,有的国家则采取详细计算各种外汇储备的方式,以便减少风险和提高收益。
【点评】原文只是一个简单句,译者如果被其长度所吓倒,如果对“varies”、“ranging from…to…”以及“to reduce…and increase…”这几组词分析不透,可能会在翻译中出错。但如能对其进行透彻分析与理解并分辨出句子的整体结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不会根据上下文去推断多义词的含义。
英语中有句名言:“No context,no text”(脱离上下文,就不能获得对文本的正确理解)。这里“context”既指“上下文”,又包含“具体情境”或“语境”。理解原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根据上下文关系进行推理演绎的过程。原文的词与词之间、词组与词组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换而言之,各个语言单位、各个段落的句子、说明每个中心议题的各个段落都不是互相孤立的,它们彼此之间的组合都受到逻辑思维的支配。上下文的逻辑联系往往是推断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的关键。例如:
delicate skin(娇嫩的皮肤)
delicate porcelain(精致的瓷器)
delicate upbringing(娇生惯养)
delicate living(奢侈的生活)
delicate health(虚弱的身体)
delicate stomach(容易吃坏的胃)
delicate vase(容易被碰碎的花瓶)
delicate diplomatic question(微妙的外交问题)
delicate difference(讲不大清楚的差别)
delicate surgical operation(难做的外科手术)
delicate ear for music(对音乐有鉴赏力)
delicate sense of smell(灵敏的嗅觉)
delicate touch(生花妙笔)
delicate food(美味的食物)
【例2】…yet 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his life,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the praises the stone cutter curves over his bones;who 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child,wife or husband;who actually does h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for his loss…(Thackeray,Vanity Fair)
【译文】不过偶然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也的确哀思绵绵地追悼他们……(萨克雷《名利场》,杨必译)
【点评】英语原文中的一个形容词good修饰了后面五个名词,因为搭配的对象不同,在汉译时要有相应的变化和引申。
【例3】A scientist constantly tried to defeat his hypotheses,his theories and his conclusion.
【译文】科学家经常要否定自己的假设,推翻自己的理论,放弃自己的结论。
【点评】 defeat后接三个宾语,如果没有很好地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汉语译文就会显得啰嗦重复。译文采用一词多译的方式,用三个不同的动词与各自的宾语搭配,措词得体,语句铿锵有声。
【例4】 Some fishing boats were becalmed just in front of us.Their shadows slept,or almost slept,upon the water,a gentle quivering alone showing that it was not complete sleep,or if sleep,that it was sleep with dreams.
【译文】 眼前不远,渔舟三五,凝滞不前,樯影斜映水上,仿佛睡去,偶尔微见颤动,似又未曾熟睡,恍若惊梦。
【点评】 英文中出现了五次“sleep(slept)”,如果将它们逐个译成汉语的“睡”字,就会破坏原文的意境之美。译文只译出其中三个,分别为“斜映”、“睡去”、“熟睡”,不至于简单重复,另外两个“sleep”则省去不译。译文之所以如此简洁明快,在于译者对原文意蕴的发掘和理解。
第四,不了解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方法。
和汉语一样,英语中有大量习语(包括俗话、谚语、俚语等)。习语在语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有的见词明义,有的比较含蓄,有的出自典故,有的不止一个意思,有的和它的各个成分的表面意义有很大差别,甚至毫不相干,必须根据语境来确定其意义。在翻译实践中,对习语的理解也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如:
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点)
Pandora’s box(罪恶与灾难的渊薮)
Sword of Damocles(大难临头)
英汉两种语言里特有的习语或典故,以及能够产生丰富联想内涵的一些词汇(颜色、动物等),更加容易造成理解和翻译上的障碍。例如:
【例5】 Not without reason Mr.Dulles is called a bull in the Indo-China shop.
【译文】难怪人们说杜勒斯先生在印度支那问题上是“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公牛”,蛮不讲理。
【点评】 这句话借用“a bull in a china shop”这一成语(意即“公牛闯进瓷器店”或“肆意捣乱”),把成语中的“china”一词换成“Indo-China”。但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就很难吃透原文的意思。
【例6】更有趣的是,当我们在槐树中间穿过时,好像走进了另一个草木青青的仙境,真正的世外桃源。(谢冰莹,《黄昏》)
【译文】What’s more,in passing through the locust trees,we often felt as if we had entered a fairyland with lush greenery——a real Shangri-la.
【点评】 译文并没有直接音译“桃花源”,以免英美读者不知所云。中文“桃花源”指的是“与世隔绝的美好地方”。英美读者肯定对此非常陌生。译者借用了英美人熟悉的表达法“Shangri-la”,该词源于英国作家James Hilton在1933年写的小说Lost Horizon中假想的喜马拉雅山名,常用来表示“hidden paradise”的意思。由于该词符合英美读者的文化背景,他们自然容易理解原作蕴涵的深层含义。
第五,不能很好地掌握英文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所表达的潜在意义。
英语常常采用比喻、委婉、借代、双关、移就、省略等手段以达到语言的修辞效果,这往往成为理解中非常棘手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根据上下文进行语境推敲,把潜在于其中的实际内容挖掘出来。否则,难免不会出现理解错误。
【例7】 She opened the door and her heart to the homeless boy.
【译文1】她为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打开了门和心。
【译文2】她为这个无家可归的男孩打开了自家的房门,同时也向这可怜的孩子敞开了爱心。
【点评】“门”与“心”各不相干,但英语句子却把它们连在一起,统辖于一个动词“打开”。译文1令人费解。译文2用一个形容词或动词来修饰或支配两个名词,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搭配在一起,从而表达出更深的含义,使语言产生更强的感染力。
【例8】It was another one of those Catch 22 situations,you’re damned if you do and you’re damned if you don’t.
【译文】 这真是又一个如同军规第二十二条的尴尬局面:做也倒霉,不做也倒霉,令人左右为难。
【点评】“Catch 22”源自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于1961年出版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该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觉得自己神经不正常,可以获准不执行飞行任务,但必须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但同时该条军规又规定:如果飞行员因此提出申请,则充分证明该飞行员能意识到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所以他头脑清醒,神经正常,因此不得豁免其飞行任务。其实,这是一条自相矛盾、无法执行的规定。如果译者对该词不理解,就会造成翻译上的困难,译文在句尾加了一个注释,方便中文读者理解。
【例9】 我毕竟比你多吃了几年咸盐,什么样的男人,打眼一看,就能看出人品好坏来。(梁晓声,《黑纽扣》)
【译文】I was breathing air in the world thirteen years before your lungs were even formed.I will be able to tell at a glance whether he is a man of character.
【点评】“比你多吃了几年咸盐”是英美人所不曾熟悉的比喻用法,如果直译为“I’ve eaten more salt than you over the years”,英语读者就无法理解。套用美国小说家Toni Morrison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里的这句英语来翻译,转换表达方式,就能达到翻译目的。
第六,找不出英语被分隔的和相互关联的词语之间的联系。
根据英语行文习惯,把两个有关成分分开,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词语的分隔;而有些词语在句中紧挨在一起,其中一个词语从语法或语义上看,有时和它前面的词语相关,有时则和它后面的词语相关,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词语的关联。这两种语言现象都是翻译理解的难点。
【例10】Many sketches are in existence of peasants seated by the roadside and men and women at work in the fields.
【译文】至今保存着许多速写,画的是坐在路旁的农民和在田里劳动的男男女女。
【点评】 定语“of peasants…in the fields”很长,但谓语部分“are in existence”较短,因此,从修辞效果出发,把定语放在“in existence”之后。不了解这种结构的特点,就容易将of引起的短语误解为“existence”的修饰语。
【例11】News came through on the wireless of a rich oil field near the sea.
【译文1】无线电传来了近海发现丰富油田的消息。
【译文2】从近海某丰富油田的无线电中传来了消息。
【点评】 译文2由于找不出英语被分隔的和相互关联的词语之间的联系,从而造成理解和翻译错误。有经验的译者一眼即可看出,“of a rich oil field near the sea”不是修饰它前面的“the wireless”,而是修饰句首的主语“news”。
第七,有些长句潜伏着理解难点(详见本书第9章的相关讨论)。
在翻译实践中,人们会遇到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理解要点和难点。例如,在英语新闻报刊文体中,由于题材范围广,涉及的学科多,译者必然会遇到词语不熟的问题,翻译前应力求准确地理解各行业使用的语言。论述文体喜用抽象或者具有概括性的词,而且逻辑推理又比较严密,如果抓不住它们的思想脉络和实质内涵,也是无法透彻理解的。叙述文体及描述文体的突出特点是语言丰富活泼,作者的意图和语言含义具有隐蔽性,遣词造句讲求色调、修饰以及语气的轻重、分寸、褒贬等等。只有把这些都吃透吃准了,才有可能有好的译文。公文文体倾向于使用生涩词、罕用词、长词、大词和抽象的词,句子长且结构复杂,经常出现句子与句子环扣、包孕、插入等影响读者连贯思考的句子组合形式,因此译者必须悉心领会原文的总体精神和句段的脉络与层次。科技文体广泛使用表明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和动词非限定式等。理解科技文章,要善于透彻分析它们的深层结构,找出词项与词项之间的语法关系,力避词汇意义的串联、拼凑和译者的主观臆断。错误的翻译往往是词汇表面意义的拼缀。要理解句子的意义,就必须深入到词项的语法关系和句子的主题关系层之中(详见本书第11章对广告文体、新闻文体、科技文体的翻译评析,此处不再赘述)。
2.1.2 表达阶段
如果说理解需要的是认知语言的水平,那么表达则是运用语言的艺术。由于译文表达需要的不是原文的机械复制,它往往需要译者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语言表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运用翻译技能对原文用词、句法结构、叙述顺序等问题进行恰到好处的处理上。
第一,再现原文的“形”与“神”。
就基本要求而言,翻译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应该尽量贴近原作,反映出原作的面貌与神韵。当原文形式与译文形式无法一一对应,在表达上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也就是说,当形式和内容的转换难以两全时,就应该舍其形式而保其内容。如英译汉时,译者应先从英语原文外形中分离出其内容——亦即要传达的信息,然后把它与汉语的语言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以汉语形式作为载体或媒介的语言实体,再传达给汉语读者。原作的语言个性特征越强、语言价值越高,翻译的难度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的形变或形失是不可避免的。
【例12】 Etiquette to society is what apparel to the individual.Without apparel men would go in shameful nudity which would surely lead to the corruption of morals and without etiquette society would be in a pitiable state and the necessary intercourse between its members would be interfered with by needless offences and troubles...(William Hazlitt)
【译文】礼仪之于社会犹如衣着之于个人。人若不穿衣服,一丝不挂,就会遭人耻笑,必然导致道德败坏;社会若是没有礼仪,就会陷入可悲的境地,而社会成员之间所必需的交往就会被无谓的冲突和纠纷所干扰。
【点评】这段译文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英语原文基本对等。第一句是英语的一个固定句型。如译为“礼仪对于社会的作用就像衣服对于个人的作用一样”也是可以接受的,但由于原文是论说文体,因此,为了保持与原文风格一致,译得“雅”一点,就用正式的学术文体来翻译。
第二,表达要有“可读性”,避免“翻译腔”。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首先要吃透原文,不能停留在表层意思或字面意义上,而是要深入下去,挖掘文中的深层意义,从原文(原句)的表层结构进入其深层结构,在透彻理解之后再用译语进行表达。不少译文之所以让读者读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是因为译者浅尝辄止,只满足于从表层到表层的转换工作,停留在逐字对译上,以致难以真正传达原文的意思。
【例13】 Perhaps the time for stage magic is coming to an end.But if that’s true,how can anyone explain why people have lined up night after night for years to see“The Magic Show”in New York City?
【译文1】或许时代对舞台魔术来说已走向结束,但事实上,人们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人们为了观看纽约的“魔术表演”夜复一夜地排队。
【译文2】或许舞台魔术的时代就要结束了。但是假如真是那样的话,那么如何解释这么多年来人们为了观看纽约的“魔术表演”而夜复一夜地排队。
【点评】 译文1明显缺乏可读性,因为译者没能正确理解“the time for stage magic”的意思;把“if that’s true”译为“事实上”也是错误的理解。译文2的可读性就很好,通顺达意且符合汉语习惯。
【例14】The true civilization is where every man gives to every other every right that he claims for himself.
【译文1】真正的文明表现在每人都给予别人为自己要求的每一项权利的地方。
【译文2】真正的文明表现在这样的地方,即每人都把他自己所诉求的每一项权利给予其他每一个人。
【点评】 译文1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逐词翻译带来的是叠加的“翻译腔”,逻辑关系混淆,令人费解。一般情况下,汉语不习惯用很长的定语,遇到这种情况时,译者应设法把句子拆开来译。
【例15】Disney gave audience a clean mouse,just as he gave them a cleaned up world in all his later creations.
【译文1】迪斯尼给观众一只十分干净的老鼠,同样他给观众一个净化的世界,在他后来的创作中。
【译文2】迪斯尼奉献给观众的是一只十分干净的老鼠,正像在他后来的创作中把一个净化的世界奉献给了观众一样。
【点评】 译文1后半部分的表达与汉语表达习惯相去甚远,译文变得支离破碎,可读性很差。相对而言,译文2就顺畅易解很多。
【例16】各级政府胜任工作,讲求经济,重视效率,大家无不交口称赞。
【译文】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re so competent,economical and efficient that nobody fails to speak well of them.
【点评】 译文用英语中的“so…that…”结构,准确通顺,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例17】深圳警方昨日在火车站抓住了一伙贩卖火车票的黄牛党。
【译文】Yesterday,the police caught a bang of scalpers at Shenzhen Railway Station.
【点评】 汉语的“黄牛党”指的是投机分子,外国人对此没有什么概念,如果译成“yellow bull”之类的表达,会令人不知所云。此处将其译为“scalper”,内含“buy and sell at very high prices”的意思,使译文有了很好的可读性。
总之,为了提高译文的可读性,翻译时要尽量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要想一想这种意思在译语中一般是如何表达的,务必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在抓住原文精髓之后,不妨大胆抛开原文的表达形式,模仿、借用、套用译语的习惯表达,尽最大可能去提高译文的可读性,避免出现令人费解的“翻译腔”。
第三,表达要有审美性,再现原文风格美。
译文在保证忠实、通顺的基础上,还应给读者以美感享受。大量的翻译实践表明,同一段英文,译成汉语时有无文采是大不一样的,读者的阅读感受也相去甚远。高水平的译文和低水平的译文(假设两者都忠实于原文)通常有规范与不规范之分,精当与不精当之分,简洁与繁冗之分,流畅与拗口之分,高雅与粗俗之分,书面语与大白话之分。好的译文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基础上,能做到文字通晓易懂,表达简洁优美,使读者像阅读原著那样带着轻松的心情领会其思想,感受其笔锋,欣赏其韵味,得到其形象;低劣的译文仅从文采修饰这一点来说,至少不会吸引读者,更不用说给读者以美感享受了。
值得一提的是,表达的审美性在文学翻译中尤其重要。当然,译文的文采必须与原文的文采相匹配。如果原文是很粗劣的文字,译文就不能讲究什么文采。译文的文采必须与作家的个人风格相对应、相吻合。原作粗犷、豪放,译文就不必奢求文雅;原作朴素、明快,译文就应力避华艳;原作刻画群丑,则免不了有许多不雅用语,译文也要体现出其粗俗与平庸。不仅如此,文采修饰必须与原文的语言风格一致。译成汉语时,应该是文随其体,语随其人。叙述像叙述,会话像会话。
【例18】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P.B.Shelley,Ode to the West Wind)
【译文1】吹响一个预言!呵,西风,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王佐良译)
【译文2】 把昏睡的大地吹醒吧!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查良铮译)
【译文3】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呵,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江枫译)
【点评】三个译文的表达各有千秋,都把握住了原诗的风格,可读性和审美性都很好。其中以译文3江枫的译文为最佳,所以得以广泛流传。译文1的语言简洁无华,明快有力,与原诗逼近。倘若去掉“如果”二字,则能显得更加干脆有力。译文2有断句求韵之弊,美感稍差。译文3和原文在节奏、韵律上都很接近,表现了英国诗人雪莱原诗的激情和气势。
【例19】杭州的春天,淡妆浓抹,无不相宜;夏日荷香阵阵,沁人心脾;秋天桂枝飘香,菊花斗艳;冬日琼妆玉琢,俏丽媚人。西湖以变幻多姿的风韵令人心旷神怡。境内的西湖如明镜,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湖上有彩带似的苏堤、白堤飘落其上。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湖中。
【译文】Hangzhou’s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embellished all a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The Su Causeway,which runs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 Bai Causeway,which runs from east to west look like two colored ribbons floating on the water.The three islets named“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the Mid-lake Pavilion”and the“Ruangong Mound” stand in the lake,adding much charm to the scene.Sunny or rainy,Hangzhou looks its best in spring.In summer,lotus flowers bloom.Their fragrance brings joy to one’s soul and refreshes the mind.Autumn brings with it the sweet scent of osmanthus flowers along with chrysanthemums in full bloom.In winter,the wintry snow scenes can be linked to an exquisite jade carving.The beauty of West Lake is ever changing but never fails to be still.
【点评】 汉语旅游文体辞藻华丽,喜欢用四字成语或典故,使之结构匀称,工整对仗,读起来连贯而有韵律。相对而言,英语简洁明快,一语中的,不使用过多的修饰语。为此,译成英语时要遵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要求,要对文体风格和用词进行适当的转换。“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三个词组,与“境内西湖如明镜”合译成一句就可表达原文之意了。翻译“苏堤”和“白堤”时,分别加上了两个定语从句把两堤在西湖上的位置交代清楚。翻译“三个小岛鼎立湖中”时,加了分词短语“adding much cham to the scene”,补充传达了原文隐含的信息。“淡妆浓抹”出自苏轼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译文用开放式的短语“Sunny or rainy”来表达,并与下面的夏、秋、冬三个季节相对应,使得原文与译文有了“互文性”。
2.1.3 核校阶段
核校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通过核校,译者对原文内容进一步核实,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使自己的理解与表达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般说来,翻译初稿完成后,至少应当核校两遍。第一遍重点核校内容,第二遍主要润饰文字。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请一位有经验的翻译行家帮助再校一遍,从而使译文质量日趋完美。具体而言,校核中尤其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内容理解上是否有偏差,是否与原文有出入;
第二,检查重要词语、主题句与核心段落是否有漏译、错译;
第三,核查某些词语或句子是否有措词不当、表达晦涩的情况;
第四,检查全文有无出现冷僻词汇或错别字;
第五,检查人名、地名、日期、方位、数字、专有名词等有无错漏之处;
第六,注意译文的格式、译文的标点符号和其他专用符号是否合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