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的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千秋功过 后人评说

——初访台湾之二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到台湾,耳闻目睹了很多事情,有所感悟,通过思考与分析,从而对某些历史问题产生了新的见解,评价比过去或许更客观、全面一些。因此可以说,这次台湾之行,既是一次“圆梦之旅”、“发现之旅”,又是一次“解惑之旅”。

过去常听人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如今拿来形容此次台湾之行,我看也挺贴切。虽然,我们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不至于真的被“吓一跳”,但台湾的现状与我们过去的想象确实有较大差别,不禁令我们惊叹,并引起反思。于是,我不妨把这句话改为“不看不知道,一看开了窍”,似乎更恰当。

那么,台湾的什么地方让我们“开了窍”呢?简单地概括一下,不外乎经济、交通、文化、社情等几方面。

首先是经济。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年来,台湾的经济的确发展很快,建设成就令人瞩目,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作为一名大陆同胞,看到这些事实,无不感到欣慰,但同时又为“认识太迟”而颇感遗憾。真的,我觉得台湾有很多经验值得大陆学习和借鉴。

我对台湾的第一印象是社会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无论城市或乡村,都呈现出一派日新月异的景象。我们看到,不但台北、高雄、台中、花莲等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气氛非常浓郁,而且其他县、市、镇,甚至乡村也建设得十分漂亮,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城乡差别。当然,很有气派的高楼大厦还是城市居多,其中又以508米高、犹如鹤立鸡群的台北101大厦最令人瞩目。它在阿联酋迪拜塔落成之前曾是世界最高的建筑物,为台湾乃至亚洲赢得了一项桂冠。101大厦除了超高之外,其非常特别的“节节高”的塔身造型也令人赞叹不已。看上去它就像一支雨后春笋,一节一节地拔高,象征着台湾的发展前景美好,“步步登高”。可惜由于我们没有安排登上这座摩天大楼的计划,所以只能在广场周围“眺望”,那冲天而起的雄姿也令我们激奋不已。后来,我们到高雄终于“补上一课”,登上了“85大楼”(又称东帝士85国际广场)。据说这座85层高的大楼,在台北101大厦落成之前,也是全台湾最高的建筑物,因此理所当然也是当地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值得高雄人民骄傲。那天中午,我们登上该楼的80层观光,极目远望,整座滨海城市尽收眼底。最令人震撼和羡慕的是,高雄有一个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天然国际大港——高雄港。从高处望下去,但见这个超级大港气势磅礴,气象万千。一个个港湾码头均连通着大海,港湾外停泊着数不清的巨轮,有些正在鱼贯进出港口。连绵十里的码头吊车林立,装卸作业一派繁忙……无疑,高雄港的繁忙景象,正是台湾经济腾飞的写照。

台湾社会的生机活力,还表现在交通方面。我们此次环岛行,正好体验了台湾交通发达之状况。的确,这些年来,台湾交通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老百姓最称道的成就之一。尤以现代化公路网的建设最令人瞩目。据导游介绍,台湾公路网共分5级: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总长逾4万公里,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其中,上文提及的东部沿海公路和东西横贯公路,是全岛的“大动脉”,被誉为“两项伟大工程”。鉴于其伟大意义,还被列为特殊的旅游景区,旅游者可在此领略崇山峻岭、峡谷天堑的风光,又可弘扬开天辟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当我们置身于太鲁阁那险要的峡谷、隧道和栈桥时,心灵无不感到震撼,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原来,这项“伟大工程”是由众多国民党老兵流血流汗,甚至付出了很多生命而换来的!在为纪念这些亡灵而建的长春亭边,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为他们默哀!真的想不到,在台湾旅游也能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台湾不但公路网很完善,铁路、海运和空运事业也相当发达。特别是轨道交通,近年来建设不断提速,台铁(传统铁路)、轻铁(轻轨、缆车等)、高铁(高速铁路)全面开花,沟通了全岛,从而大大地促进了物流和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别,仿佛处处都是城市。对比大陆的很多市镇和农村,有不小的差别。众所周知,现时大陆虽然有些地方富裕起来了,但有不少地方仍然很穷。即使是有些“先富起来”的地方,环境卫生也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农村或一些城乡结合部,仍有很多破旧房子,市民的生活环境很差。但我看台湾就没有如此赤贫的现象。即使是较偏远的农村,房子、场地都很整洁漂亮,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导游开玩笑地说:“这绝非我‘政治觉悟’高,刻意安排大家去看台湾的‘先进典型’!”

此次“环岛游”让我们大饱眼福,除了看实景之外,还在旅途的大巴上看了很多精彩的录影。可以说,我这辈子从没有在如此集中的时间段里,专心致志地看这么多的录像片,真可说是破天荒!看(听)得最多的当然是邓丽君。几天来,几乎把她的所有歌曲都重温了一遍。我向来是邓丽君的粉丝,平日最爱听她那天籁之音,此刻正中我的下怀。很奇怪,在她的故乡听她的歌,我感到特别亲切,别有一番情愫在心头,使旅途增添了很多快乐。

令我感慨良多的是观看了一些过去在大陆看不到的影片,题材包括对蒋介石、蒋经国、宋美龄、张学良、李登辉等历史人物的介绍及评价,还有抗日战争、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台海战局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秘闻”。所披露的内容让我们觉得很新鲜,同时受到不少启发。例如,说到国民党、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过去我们都说国民党不抵抗,蒋介石是卖国贼,等到抗日战争胜利了,他才从峨眉山上跑下来“摘桃子”。然而,我们从那些影碟所记录的实况来看,并非完全如此。其实国民党、蒋介石对抗日还是有一定功劳的。想想也是,当时国民党是执政党,蒋介石是国家元首,抗日的大旗理应由他们扛,因此,在很多主战场上,还是非“国军”莫属。说到张学良与蒋介石的恩怨,过去我们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张学良是非常敬重恩师蒋介石的。他一直对发动西安事变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恩师,所以后来心甘情愿接受蒋介石的严惩,至死孝心不变……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些宣传资料(或称纪录片、文艺作品),都是台湾一方炮制的,难免带有政治倾向或主观潜意识,未必完全客观、公正。因此,我们在欣赏时,都保持着一定的警觉,不致被其“洗脑”。但平心而论,这些“宣传资料”中的很多内容,我觉得还是有不少可信之处的,不管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都会产生共识,足以纠正过去的某些偏见。有道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此次“兼听”了这些“一面之词”的东西,我想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多“明”了一些东西。

众所周知,在台湾的现代史中,蒋介石的地位举足轻重,台湾人对他最熟悉不过了。那么,台湾人对他的评价到底如何呢?这一点与我们原先的想象也有不少差别。原先我们总以为,蒋介石是只丧家之犬,被赶到一个孤岛上,处于四面楚歌的绝境。他之所以能统治台湾几十年,全凭独裁和高压政策,“制服”了民众。按理说,物极必反,他必然会引起全岛民众的不满和憎恨,希望彻底推翻这个“蒋家皇朝”。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发现,不少台湾民众还是“容得下”蒋介石和国民党的。特别是“蒋二代”——蒋经国执政期间,他在台湾人民的心目中拥有很高的威望。我们从很多史料和民众的口碑中得知,蒋经国的确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导人。台湾之所以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现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均有赖于蒋经国的英明领导。但以前我们对此知之甚少,这次算是补上了一课。由此可以说明,现代很多国民党精英分子,已不仅仅是政客,而是集经济、技术、金融等多个领域专才于一身的“能人”。我们听到对蒋经国评价最多的两点是“实干家”和“父母官”。很多重大建设项目和最艰巨的工程,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甚至血汗。可以说,那些伟大工程都是蒋经国殚精竭虑、亲力亲为的结晶。在他执掌政权的十多年间,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功不可没。蒋经国的亲民形象更是有口皆碑。这一点与蒋介石相比可谓天渊之别。他的亲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勤俭朴素,二是体恤民情。而老百姓最赞赏的是他大力改善民生……总之,蒋经国对台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自己也成为台湾人的楷模,深受民众的推崇与爱戴。

可惜,李登辉执政之后“离经叛道”,败坏了国民党的威信,渐渐失去了民心,以致后来丢掉了政权,被民进党所取代。谁料民进党也不是好东西,甚至“一个更比一个坏”。其“坏头头”陈水扁一当上“总统”,就大耍阴谋诡计,疯狂地掀起派系斗争,把整个台湾搞成“一锅粥”。“子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陈水扁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祭出了一个狠毒的“杀手锏”——“铲草(蒋)除根”。为了消除国民党和“蒋家皇朝”的影响,他丧心病狂地搞“拨乱反正”,把过去国民党制定的一些政策、法规、制度统统废除。特别是对那些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一律清扫,包括几十年来在台湾各地、各单位安放的蒋介石塑像,统统撤掉,如同一堆堆建筑垃圾被集中堆放起来。我们在台北郊外好几个地方就看到不少被撤掉的“蒋公”被乱七八糟地丢弃在旷野,犹如“乱葬岗”。这不禁让台湾人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涩味道。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台湾民众对陈水扁这一“倒蒋”狠招是很反感的,只不过有口难言罢了。

其实,对于台湾这种情势我本人心里也很忐忑。虽然我一向对蒋介石不“感冒”,毕竟敌对了几十年,打从44年前当兵那时起,我们就高喊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句口号,对蒋介石的“阶级感情”是不容易改变的。然而,历史已翻过了很多页,回头看看过去“已成定论”的一些事情,往往发现“并非如此”。于是想起了“千秋功罪,任后人评说”的古训。想来也是,直到现在,我们国家仍有很多历史问题未能彻底弄清,很多恩怨不明不白,也许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的答案。在此情况下,我们作为一介草民,对过去的是非何必那么执著呢?正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无须怀恨老蒋一辈子。于是,当导游问我们要不要去参观蒋介石的“仕林官邸”以及他的陵墓慈湖园时,我们都表示不妨一看。据说,以往对从大陆来的游客,旅行社一般是不安排到这些“敏感”地方来的。其实我认为一点也不“敏感”。不就是一件普通文物吗?参观一下,纯粹是为了见证一段历史,增加一点知识,何乐而不为呢?这是与政治立场完全无关的事情。实际上我们也是带着一种平常心去参观的,只希望能从多角度观察、审视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尽可能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以求解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我认为,这也是此行的一个重要收获。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