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探索公民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1995—2010年)
1995年6月,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1年,学校实行五项改革。2005年,学校实行新五项改革。2008年,学校提出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1.历史沿革
表1-4 广外年表(1995—2010年)
(续上表)
(续上表)
2.1995—2010年历任校领导
韩金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1995年5月—1998年9月)
黄建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1995年6月—2000年6月)
莫火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1998年9月—2002年3月)
徐真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2000年6月—2008年7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2003年1月—2010年4月)
隋广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2008年7月—2010年4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2010年4月—)
仲伟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2010年4月—)
3.如日之恒,如月之升——办学规模
2010年校园总面积达到2 292亩,是1995年的4倍。
南校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区位于大学城的东北部,目前已建成占地总面积1 095 亩(其中教学区790亩,生活区305亩)、建筑面积达43余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校区,9个学院成建制设置在南校区,学生规模逾万人,与北校区形成“一体(一个大学)、两翼(北、南校区)”的发展格局。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划转我校管理
2008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原隶属于广东省财政厅管理的广东财经职业学院正式划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
4.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教学情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布局,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外语与专业的融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
表1-5 部分教学成果表
(续上表)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总把新桃换旧符——发展策略。
2000年,学校提出“内抓管理,外谋发展”、“改革难,不改革更难”的工作思路。
2001年,学校推行五项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2003年,及时总结、归纳、提炼出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确定了校训、校歌等,使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有了统一且明确的认识。
2005年,实施新五项改革,推行学院目标管理,增加学院自主权,促进了各学院治事与用人的有机结合。
2006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三个五年,分三步走,把广外建设成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2008年,提出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2)泽如凯风,惠如时雨——人才培养。
教育使命: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
教育指导思想: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而且要重视学生怎么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考什么,而且要重视学生怎么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做什么人,而且要重视学生怎么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全球化高素质公民。
教学特色: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相融合。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
人才成长理念:立足平凡,追求卓越。
6.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名师列传
(1)王初明(1954—),广西桂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方向:二语习得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2)王桂珍(1954—),女,河北大名县人,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英语语音学与英语教学。
(3)冉永平(1965—),重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研究方向:语用学、语篇分析。
(4)左连村(1950—),河南郾城县人,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国际贸易与金融、区域经济合作。
(5)石佑启(1969—),湖北大悟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6)仲伟合(1966—),江苏连云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口译教学研究、翻译学研究。
(7)刘岩(1965—),女,黑龙江阿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研究方向:美国文学、西方现代戏剧、中美文学文化关系、精神分析与性别研究理论。
(8)刘建达(1967—),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测试与语用习得。
(9)刘巍(1959—),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史。
(10)许国彬(1954—),广东揭阳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教育与咨询。
(11)张琳(1958—),女,福建福州人,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12)李铁立(1968—),辽宁省丹东人,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13)杜金榜(1953—),河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法律语言学。
(14)杨韶刚(1955—),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西方心理学史、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15)沈伯明(1946—),上海人,教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
(16)肖惠云(1940—2012),女,广东梅县人,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
(17)邵学言(1950—),广东四会人,教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公司金融和世界经济等领域。
(18)陈万灵(1964—),四川武胜人,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研究方向:经济学、社区理论与区域发展、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19)陈飞(1957—),江苏睢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文化。
(20)陈伟光(1963—),湖北武汉人,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与金融机构管理。
(21)陈建平(1955—),广东潮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22)陈桐生(1955—),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23)林明华(1954—),海南文昌人,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兼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越南语语言研究。
(24)郑立华(1958—),广东揭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法国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研究方向:文化交际学和社会语言学。
(25)姜灵敏(1956—),湖南邵东人,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管理信息系统领域。
(26)钟育赣(1957—),江西安远人,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27)唐小松(1966—),湖南安仁人,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中美关系、美国对外政策与战略、亚太安全与大国关系。
(28)徐真华(1950—),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非法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法国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研究方向:法国现当代文学、城市语言学。
(29)栾栋(1953—),陕西子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法国文学。
(30)袁泉(1966—),女,云南昆明人,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私法。
(31)郭光华(1955—),湖南双峰人,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实务、舆论学。
(32)顾也力(1955—),辽宁沈阳人,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33)章宜华(1956—),湖北襄樊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义学、词典学、翻译学、计算词典学。
(34)隋广军(1961—),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创新与危机管理、战略管理。
(35)曾用强(1963—),福建古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语言测试和计算语言学。
(36)董小麟(1951—),浙江嘉兴人,教授。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管理。
(37)詹文都(1966—),广东饶平人,教授。研究方向:公共关系与公关危机、党建理论和道德教育。
(38)詹德华(1956—),广东乐昌人,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39)蔡镇顺(1956—),广东人,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40)穆雷(1957—),吉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翻译教学、比较文学。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科建设及科研
(1)邃密群科。
表1-6 1995—2010年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情况表
(续上表)
(续上表)
表1-7 1995—2010年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表1-8 1995—2010年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表(不完全统计)
(续上表)
(2)研究机构。
①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高等学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现有越南语、泰语、印尼—马来语、意大利语和朝鲜/韩国语等5个本科专业,1个亚非语言文学硕士点。
②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外国文学研究所”。2003年9月,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同年12月,获评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创新研究、中外文化发展趋向研究、跨文化语言学研究和人文学会通研究5个研究方向。
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由原国际贸易研究所(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WTO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发展而来。2006年4月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有WTO与中国外经贸发展理论与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粤港澳合作研究及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3个研究方向。
④翻译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设翻译学理论研究室、口译理论研究室、应用翻译研究室和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室。2008年获评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⑤词典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的驻地,下设词典学研究室、词典编纂室、词典现代化技术开发室、词典学教研室和图书资料室等。
⑥欧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7年,设有欧盟经济与贸易研究室、欧盟法律与外交研究室、欧洲文化研究室、欧盟企业管理研究室、欧洲高等教育研究室。2008年,中心设立国内首个以“欧洲学”命名的硕士点,2009年招收首届欧洲学硕士研究生。
⑦粤商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获得香港瑞亚基金等关注粤商发展的社会团体的经费支持,是一个集聚各种资源、专门研究粤商的专业性研究机构。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6年,学校将教育国际化工程作为学校的五大工程之一。2009年,学校提出实施教育国际化“三个10%”的目标(简称“310”工程),努力推进“四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研究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
(1)国际合作与交流。
1995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国(境)外230多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办3所海外孔子学院。2009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
(2)国际合作办学。
学校培训部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11个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之一,也是广东省委(1999年始)及广州市委(1998年始)指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出国前英语培训单位,设有英语、法语和德语3个培训语种。2004年,学校成立国际学院,现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的20多所知名大学开展多种链接式的本科教育。
(3)留学生教育。
学校1987年正式招收首批留学生。2007年,成立留学生教育学院,目前有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此外,学校还与泰国、越南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开展了“2+2”(经贸汉语方向)等方面的学位项目的合作。
(4)社会服务。
1995年以来,学校承担接待国际友人来访的任务,先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政府首脑、政府或政党代表团以及各种团体1 100多批次,来访者11 300 多人次。
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提供高水平多语种翻译服务,开展外经贸、国际战略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5)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2009年10月,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目前已形成外经贸研究,广东企业国际化研究,东盟、东北亚研究,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法律环境研究,欧盟研究及国际文化环境研究6大研究板块。(6)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于2009年10月成立,是广东省高校第一个国际服务外包专门研究机构。
2009年9月,学校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南沙开发区管委会签署《关于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广州)的合作备忘录》。
2009年10月,学校与印度国家信息学院(NIIT)签署合约,成为NIIT广州加盟中心;2010年4月,首批NIIT学员入学。
2010年3月,学校受广东省外经贸厅委托,承担“广东省服务外包十二五规划”的编撰工作。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学子风采
(1)开展思政教育。
校党委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通过党团课和主题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建立广东省第一支大学生心理危机援助队。
2005年4月,广东省首支大学生心理危机援助队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目前,学校通过建立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援助网络来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2010年,大学生心理危机授助队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3)开展志愿者活动。
200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志愿者工作内容涵盖学校公益、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支教扫盲、青少年援助、科技推广、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
(4)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2003年9月以来,学校依照“专业化、市场化、实体化”的企业创业模式创建了云山咖啡屋、创业园等30个“云山”品牌系列勤工助学实体,搭建大学生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平台。2005年9月,华南地区第一个新长城自强社——新长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自强社成立。
(5)见证广交会。
自1974年开始,学校选派学生参加广交会实习。1990年,确定广交会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后,每年组织学生参与广交会的翻译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