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怀古:史海帆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几多迎送与离情的迎恩亭

迎恩巷,原名迎恩路,始起江滨东路,止于江滨二马路。路面为混凝土结构,长80米,宽8米。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为红卫路二巷、江滨二马路二巷。1981年,肇庆市人民政府颁布标准地名,改称为迎恩巷。

迎恩巷的命名,与当时附近建有一座迎恩亭有关。

迎恩亭,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迎恩巷南端的渡口码头旁侧,即原肇庆市江滨招待所东侧。

清道光六年(1826)高要县知县韩际飞修,邑人何元、彭泰来纂《高要县志》云:“迎恩亭在城东门外临江。道光五年,署县叶承基捐俸甃亭前石路。”

迎恩亭,民间称为“接官亭”。何故也?

自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肇庆就是两广提督(总督)部院署、肇庆府府署、高要县县署所在地。

迎恩亭是本地官员恭接圣旨、御赐、赏封等的地方,也是钦差大臣到肇庆府巡视或途经肇庆府,为其接风洗尘或登岸歇足的地方。它亦是迎接新任官员来肇庆府履职,或是送别离任官员之处,还是接待在京城、省城做官的本土人士衣锦还乡之处。因此,该亭又称为“接官亭”。

据传,钦差大臣或新任履职官员乘船到达肇庆府,上岸以后会先在迎恩亭稍作休息。随后,他们乘坐大轿,浩浩荡荡,前呼后拥,抵达部院署、府署或县署。接着,僚属们排班列队向他们跪屈半膝请安,叫作“恭请圣安”。“恭请圣安”的意思,就是向皇帝请安问好。否则,就被视为“不忠”。

迎恩亭,意为“迎接皇恩浩荡”之亭。若是迎来清官,则是当地百姓的幸运。当官员离任时,百姓到此亭欢送官员。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赢得百姓的爱戴与敬仰,也算是没有虚度光阴。若是迎来贪官,则是当地百姓的不幸,肥了贪官,苦了百姓。

当年,迎恩亭旁侧建有一口水井,专供往来的人员饮马之用。

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西江乃珠江水系的主干流,长2074.8公里,仅次于长江、黄河;流域面积为35.5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约75%;航运量居于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流经广西,在广东三水县(今佛山市三水区)与东江、北江交汇,在江门市、中山市注入南海。

西江是一条黄金水道,惠泽着两岸的百姓。

肇庆府正位于西江的中下游,是两广地区水运交通的必经之地。

迎恩亭东侧为大简墟,乃物资的集散地。它是“商贾辐辏无虚日”的逐日市,也是西江流域,乃至广州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等地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吸引了大批的商户齐聚于此处。这里商业发达,每天都是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的景象,热闹极了!

当时,西江码头停泊着众多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家为了自己的生计与利益,忙忙碌碌,跑上跑下。河埠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临街的家家户户均开设店铺,大到卖金银首饰,小到卖针线笸箩,什么生意都有。

一天到晚,大简墟绝对是“人气中心”,喧哗嘈杂,热闹无比。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吆喝声,以及有节奏的捣药声、“咚咚锵锵”的打铁声等,频频传来,不绝于耳。这里,日复一日地上演着货如轮转、生意兴隆的故事。

因迎恩亭是临西江而建的,故又成为人们歇息和欣赏风景的好去处。

方浚师(1830—1889),字子严,号梦簪,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定远县)人。清咸丰五年(1855),考中举人。历任内阁中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侍学讲士、记名御史、两广盐运使、直隶永定河道按察使等职。在官三十年,公余之暇无书不读,藏书达六十万卷。著有《蕉轩随录》、《蕉轩续录》、《退一步斋诗集》、《鹾政备览》、《岭西公犊棠存》、《袁枚年谱》、《粤闱唱和集》等。

同治年间,分巡肇罗道方浚师为迎恩亭撰写一副楹联。联曰:

驿路界东西,直远通万里牂江,千盘庾岭;

鸿泥谁主客,且坐看春帆细雨,秋水文波。

民国三年(1914)6月,西江暴发特大洪水。

邑人林世恩于民国十三年(1924)编《高要县景福围志》载:“水通东门街深约六七尺不等,以天宁寺门口为最深,约八尺。各段围基倾陷渗溢,纷纷报警。各街水闸崩决尤多,经日夜抢救,幸庆无恙。县围各围崩决殆尽,唯景福围独存。”

西江洪水退后,迎恩巷成为一块沼泽地。

民国中期,一些疍民和码头搬运工搭棚居住在迎恩亭前的巷道两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迎恩巷邻近肇庆客运站码头,市政府在迎恩巷南端的临江之处建造肇庆市江滨招待所,还在大门两旁种植红棉树。

星移物换,世事变迁。今天,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迎恩巷,依然繁华热闹。但是,迎恩亭已不可复睹,很多重要的建筑也离我们远去,让我们空留遗憾与惋惜,不得不感叹世事的沧桑与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