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人工智能的三种观点和三个学派

1.三种主要观点

1971年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建立了一个工作组,关于“人工智能”现象,这个小组概括了三种主要观点。

(1)乐观的观点。以纽厄尔和西蒙为代表的专家认为:机器模拟人类思维的前提是假设思维的基础是一套加工信息的基本规则,因此可以脱离大脑的有机基体的特性去认识思维,并能用现代电子计算机复现思维,计算机原则上最终能在智能活动的一切领域超过人。这两位启发式程序设计的创始人提出了令人倍受鼓舞的预测:不用十年,电子计算机便可成为世界象棋冠军了。但是十年过去了,他们的预言并没有成真。直到1997年5月,IBM的“深蓝”才战胜世界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而“深蓝”的设计师还是认为,“深蓝”仅仅是处理并记牢了人所撰写的程序,它甚至连最笨的人也比不上。

(2)悲观的观点。否定人的思维跟“人工智能”在实质上有任何相同之处。认为“机器的思维跟人的思维是根本不同的”。指出了人的思维不完全等于现代计算机所复现的信息过程,但是他们不能完全否定人跟电子计算机的活动之间有相似之处。

(3)犹豫和怀疑态度。美国哲学家普特南提出,人的思维跟“人工智能”的差别是一个虚假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或者取决于社会是否承认机器人是人(如果人能做的事机器人都能做的话),或者取决于机器人本身(如果向它们提出这个问题的话)。他认为将图灵的计算机的逻辑状态等同于人的“思维状态”是臆想出来的。

2.三个主要学派

(1)符号主义学派,亦称功能模拟学派。这个学派的符号主义方法以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性原理为基础,主要观点是智能活动的基础是物理符号系统,思维过程是符号模式的处理过程。这个学派可谓实力雄厚,约维尔、西蒙两位ACM图灵奖得主的支持足以说明其底蕴之厚。

(2)连接主义学派,亦称结构模拟学派。这个学派则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核心,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基于神经网络及网络间的连接机制和学习算法,希望通过研究搞清楚大脑的结构以及它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机理,可望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从而真正实现人类智能在机器上的模拟。这个学派的代表成果是M-P模型和PDP理论。这个学派的始祖则是心理学家克洛奇和数理逻辑学家皮兹。他们向地球上已知难度系数最大的人类大脑研究进军。

(3)行为主义学派,亦称行为模拟学派。这个学派侧重于研究感知—行动的反应机制,认为智能行为的基础是“感知—行动”的反应机制。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认为智能是无须知识表示和推理的。

这三个学派虽有其片面性,但不可否认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工智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人工、机器、软件的手段,来模拟智体的思考行为,而其主要目的则是服务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