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情达意:修辞的策略(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欲却还迎: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

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

这段话是外交史上众所周知的绝妙好辞,也是外交人士常常套用的外交语言,它就是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上的祝酒词。

众所周知,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朝鲜战争的缘故,中美两国断交二十多年。为了打开中美两国外交新局面,双方领导人都作出了巨大努力。1972年,尼克松冲破重重阻力来到北京,为中美邦交正常化打开了新局面。这是一件令两国人民都深受鼓舞的事,也是令全世界为之注目的大事。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和建立之后,美国都进行过百般阻挠和打压,这是周恩来和尼克松都心中有数的。这些事谈判时当然不可能不提,但宴会上为了友好气氛的营造是不便说得太明的。这可真是个难题!然而,这个难题却没有难住智慧超群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周恩来,他以绝妙的说辞,以寥寥数语的祝酒词便化解了宾主间的尴尬,终使尼克松得以在轻松的气氛中畅饮尽欢,中美外交的大门才得以重新开启,世界政治格局的重组才得以实现。

那么,周恩来的这几句话何以能取得如此高妙的效果呢?这主要缘于周恩来运用了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辞策略——推避。

所谓“推避”,是一种说写中表意相当明白而又在辞面上故作掩饰的修辞策略。这种修辞策略,一般是在文本的前一部分将意思表述得相当明白,文本的后一部分却说“不知道”之类的话,或是以大家都了解的背景或常识为依托,用“众所周知”、“不言自明”之类的辞令来回避。这种修辞策略的运用,最突出的效果是使文本辞面上的故意回避与文本实际所要传达的语意形成一种“皮里阳秋”的关系,也就是在表达与接受之间制造一定的“距离”,从而使文本在表达上显得婉约含蓄,在接受上有耐人寻味的效果。表达者辞面上的闪烁其词和实际所欲传达的真实语意,接受者必须经由对文本的仔细寻绎才可真正了知。而经过了这番语意追寻的努力,当接受者最终破译了表达者所欲传达的真实语意指向后,便会情不自禁地生发出一种文本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从而在文本接受中获取一种审美享受。

上引周恩来的一段祝酒词之所以高妙,在于他运用推避修辞策略说出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这句话,在表达上意到而辞婉,臻至了外交上的彬彬有礼而又不卑不亢的最高境界;在接受上,让接受者尼克松透过辞面思而得之,既避免了接受时的情感尴尬,又会在接受的同时生发出一种感佩表达者语言表达智慧的喜悦之情。因此,我们说周恩来的这一推避修辞策略的运用是特别高明的,其所建构的上述文本早已成为中国外交语言史上的智慧模板。今天,我们常常听到外交官或新闻发言人在外交场合或新闻吹风会上使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峡两岸的联系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国政府的立场,不言自明”等,都是直接源于周恩来运用推避修辞策略所创造的上述外交文本的。

周恩来擅长辞令,举世闻名。而他的本家周树人(即鲁迅)、周作人兄弟善于文辞、妙笔生花的成就也是人所称道的。三周都是祖籍浙江绍兴,且是本家,因此他们擅长辞令、妙语生花、妙笔生花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浙江绍兴是以出师爷而闻名的。撇开师爷的所作所为,而单就师爷的刀笔之功,那恐怕可算得是举世无双的。因此,大凡绍兴人,天生多少是有些擅长辞令和刀笔功夫的细胞。下面不妨看看鲁迅的刀笔功夫:

博识家的话多浅,意义自明,惟专门家的话多悖的事,还得加一点申说。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太炎先生是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倘谈文献,讲《说文》,当然娓娓可听,但一到攻击现在的白话,便牛头不对马嘴,即其一例。还有江亢虎博士,是先前以讲社会主义出名的名人,他的社会主义到底怎么样呢,我不知道。(鲁迅《名人与名言》)

上面这段文字,是鲁迅批评当时的一些名人不知珍惜自己的声名而自以为是,结果闹得笑话百出的时风。表达者鲁迅先明确宣示自己的观点,说名人并不是什么话都对,都是名言。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自以为是,信口开河,结果弄得笑话百出、谬种流传。为此,还举了自己的老师章太炎先生为例。文末说到江亢虎的“社会主义”,并说江是讲“社会主义”出了名的名人。因为有前文作铺垫,其嘲弄江亢虎的“社会主义”学说不是真传,而是水货的意思已十分清楚了,但表达者虚晃一枪,说“我不知道”,显然是“一半儿推来一半儿肯”的假意回避,是鲁迅在运用推避修辞策略。这种推避的说法,在表达上显得婉约含蓄,嘲弄之意尽在其中却又深藏不露,深具柔中带刚、绵里藏针之妙;在接受上,尽管表达者的表意有些虚虚实实,使接受者的文本解读有些阻障,但通过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接受者还是不难破译文本真意所在的。这样,接受者可从中获得文本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同时修辞文本语意的半吐半咽亦使修辞文本成为可玩味的对象,从而在客观上提升了修辞文本的审美价值。

和鲁迅一样,梁实秋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推避修辞策略的高手。下面我们看看他的笔法如何:

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齐松懈下来往下堆摊,成堆的肉挂在脸上,挂在腰边,挂在踝际。听说有许多西洋女子用擀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浑身乱搓,希望把浮肿的肉压得结实一点,又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紧腰带,活生生的把自己“饿”回青春去。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梁实秋《中年》)

这段文字的末一句“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即是推避的说法。其意实际上说得很清楚:人到中年,特别是女人到了中年,发胖是自然规律,压肉、饿饭等人为的努力是无济于事的。但是,表达者通过“女人的肉……活生生的把自己‘饿’回青春去”一段文字,在事实上已将此意说得很清楚之后,却说“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尽管这是类似于“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招数,但是这种推避修辞策略的运用,却使文本在表达上具有一种婉约蕴藉之韵致,不至于拂逆了千千万万中年女读者的心意;在接受上,接受者通过对表达者“一半儿推来一半儿肯”式的假意回避的分析,很容易破译出其表意的真谛,从而获取到一种文本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同时,也使修辞文本在客观上别添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解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