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2 认识国际分工
【引导案例】
国际分工与合作
40年前,为了打破美国垄断世界航空制造业的市场格局,欧洲四国联合创建了空中客车公司(Airbus)。2003年空中客车在全球的交付量首次超过其竞争对手,跃居成为世界头号民机制造商。空中客车的飞机有很多不同的工序,在多个国家生产。法国航宇公司生产含驾驶舱的机头段,中机身下半部分和发动机挂架,并负责最后总装;英国航宇公司生产机翼主体;德国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生产机身其余部分和垂尾;荷兰福克—联合航空技术公司(现福克公司)生产机翼前后缘和各活动翼面;西班牙航空公司生产客舱门、起落架舱门和平尾。在这个欧洲最大的工地上,至少有1万人在为空中客车公司工作。
目前,世界上很多跨国公司都在使用空中客车公司的这种生产和经营模式,很多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于在某一个国家内完成,而是由许多国家的企业共同完成,每个国家的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技术、人力等条件的不同,负责生产产品的某些零部件或完成某些工序,国与国之间产生了分工与合作。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范围越来越广泛,深度不断增强。同时,世界各国在各种生产要素方面的禀赋都不相同,各国都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和生产要素的具体情况,选取自身最有优势的行业、产业重点发展,或者选取产品的某些零部件、某道工序进行生产,这样在国与国之间就会产生分工与合作。
一、社会分工的概念
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简单来讲,就是让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劳动者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产品,然后用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其他劳动者进行交换,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正是因为有社会分工,才产生了商品交换,才有了市场经济。
二、国际分工的概念
社会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分工才发展起来。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与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国际分工从16世纪初开始,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四个阶段,带动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
【知识链接】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者,其代表作是《国富论》。他认为,分工可以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国民财富,因此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人进行交换,结果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从国家的角度上讲,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的国家都是有利的。
他以英国、葡萄牙两国为例。假定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毛呢两种产品,两国生产这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不同,研究中只以劳动投入为生产投入。
分工前,两个国家都生产葡萄酒、毛呢,如下所示:
英国投入相同的劳动力,毛呢的产量更高。葡萄牙投入相同的劳动力,葡萄酒的产量更高。分工后,两个国家只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
两个国家再按1∶1的比例进行交换。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分工后,葡萄酒、毛呢这两种产品的总产量增加了;经过交换,两个国家获得的葡萄酒、毛呢的数量也增加了。
三、国际分工的分类
(一)按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分类
1.垂直型分工
垂直型分工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经济体之间的分工。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密集程度比较低的产品,发达国家生产技术密集程度比较高的产品,这体现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或同一产品生产中的垂直分工。
2.水平型分工
水平型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经济体之间的分工。在这种国际分工中,参加分工的各个国家都有类似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这类分工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比如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飞机,虽然品牌是美国的,但其零部件可能是由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生产出来的。
3.混合型国际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和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既参与“垂直型”的分工,也参与“水平型”的分工。例如,德国是混合型国际分工的代表,它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垂直型的,而对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是水平型的。
(二)按分工是在产业间还是产业内部分类
1.产业间经济分工
产业间经济分工是指世界各国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进行生产的分工专业化。某些国家专门生产某类产业的产品,另一些国家专门生产其他类产业的产品。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产业间国际分工为主,表现在亚、非、拉国家专门生产矿物原料、农业原料及某些食品,欧美国家专门生产工业制成品。
2.产业内经济分工
产业内经济分工是指世界各国在相同产业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的生产专业化。产业内经济分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产业不同技术含量的产品部件由不同的国家生产,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另一种情况是,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从而产生的分工和相互交换。
四、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它的不断发展,就谈不上国际分工,生产力水平又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家大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能力较落后,原先只能生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分工中明显处于从属地位。反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占据着国际分工体系的支配地位。
(二)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动植物资源、矿物资源、水利资源、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较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条件的作用相对下降。一个国家具备某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只是为这个国家从事这方面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性,要使可能性变为现实,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生产力条件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条件。比如说,海底油田的开发使英国和挪威成为石油出口国,但在拥有勘探和开采海底油田技术之前,这两个国家却是石油的进口国。
(三)国家政策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国家政策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可以推动国际分工的发展,也可以起到阻碍其发展的作用。18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等欧洲殖民帝国为了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分工,运用国家的力量,强迫其殖民地按照宗主国的需要去种植单一农作物,还用武力打开别国大门,强迫受侵略国家接受殖民主义者的贸易条件,把别国纳入有利于其剥削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各国进行竞争性货币贬值,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结果极大地阻碍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战后各国达成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些超国家的国际经济组织协调了各国的贸易政策,通过多次关税和非关税减让谈判,大幅度降低了各国的关税水平,减少了非关税壁垒,保持了汇率的稳定,推进了贸易自由化。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四)人口数量和质量
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优势,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则可能在生产其他生产要素密集的产品方面具有优势,这样就会在两类不同的国家中产生分工。人口的教育水平也会影响国际分工,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适合生产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品。于是,劳动力素质高的国家可以发展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而劳动力素质低的国家只能生产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五)生产规模的经济性
生产规模的经济性也会影响国际分工。现代工业要求大规模生产以便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在世界市场的调节下,各国会根据规模经济的要求去发展一个或几个产业部门的生产,通过市场满足所有国家对这些产品的需求。规模经济还反映在各国合作生产某一产品,使其产量达到经济批量,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六)跨国公司的发展
“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是推动当代国际分工的重要力量。“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规模逐步扩大,逐渐形成了一些垄断企业。这些垄断企业把它们的生产、销售活动扩展到国外,形成了跨国公司,从而把企业内部有组织、有计划的分工扩展到世界范围。跨国公司通常是伴随着它们的资本输出而进行这种扩展的。跨国公司在战后的极大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国际分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上述因素决定或影响着现行的国际分工体系。发展中国家只有充分发挥优势,改善不利条件,才可能扭转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