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用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尊贤识人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楚元王世家》引古语。出令,指所制定的法令。所任,指所任用的官员。

【译文/点评】国家安危在于所制定的法令是否得当,国家的存亡在于所任用的人才是否称职。这是强调法令与人才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治国安邦,无非是制定法令、任用人才二端。抓住了此二端,也就纲举目张,一切皆顺了。

璧由识者显,龙因庆云翔。

【注释】出自晋·卢谌《重赠刘琨诗》。因,依靠、凭借。庆云,祥云。

【译文/点评】玉璧因为鉴赏者的慧眼而显其价值,龙靠祥云而飞腾。此以璧、龙发挥作用都要有所凭借为喻,说明杰出人才也需要有人赏识、有机会、有条件才能发挥作用的道理。

伯乐一顾,价增三倍。

【注释】出自唐·韩愈《为人求荐书》。伯乐,春秋时代秦国人,善相马。顾,回头看。

【译文/点评】此以伯乐看马而马涨价之事(据说有人卖马卖不掉,于是出高价请求伯乐到市场上看他的马一眼。伯乐应约而去,围着马转了一圈,临走又回头看了那马一眼,结果那马就以原来三倍的价钱被人买走了)为喻,说明权威者荐人的分量。

博求人才,广育士类。

【注释】出自宋·苏轼《荐朱长文札子》。

【译文/点评】广泛地访求各类人才,不遗余力地培育读书人。此乃苏轼对于如何访求与培养人才的见解。

不是虚心岂得贤?

【注释】出自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译文/点评】此言刘备若不是虚心真诚对待诸葛亮,岂能得他这样杰出的人物相助而成大业?意谓要想求大贤、成大业,就要有虚心的态度对待贤能的人才。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求备,要求完美。格,纠正、要求。

【译文/点评】此言选拔任用人才要从大处看人,不可求全责备,以完人要求选拔人才,便选拔不出人才;选拔任用人才的当权者自己才高过人固然可贵,但切不可以自己的长处要求所有被选拔者,否则也是选拔不出人才的。如此,只能成为孤家寡人,没有别的人才为己所用、为己之佐。

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

【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以,因。短,指缺点或短处。长,指优点、长处。

【译文/点评】此言选拔或任用人才要着眼于大的方面,不能只看到被选拔对象小的缺点而忘了大的优点。如果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那么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予以录用,切不可因噎废食,因小弃大,放弃一个优秀可用的人才。

不以一眚掩大德。

【注释】 出自先秦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因为。眚 (shěng),过失。掩,抹杀。大德,大的功劳。

【译文/点评】不能因为一个人一时的过失而抹杀他以前所有的大功劳。此言用人要看大节,要从大处着眼,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俗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才能之人去亡,则宜有外难;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

【注释】出自先秦《管子·参患》。去亡,离开、逃亡。则,就。宜,应当。外难,即外患。朋党,结党、勾结。

【译文/点评】有才能的人被迫离开或逃亡,国家的外患就应当不远了;群臣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则国家的内乱就不期而至了。这是管子的治乱观。揆之历史,凡是君子贤臣被逐,小人当道,内忧外患必然免不了,国家危在旦夕,自不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才有大小,故养有厚薄。

【注释】出自宋·苏轼《滕县公堂记》。故,所以。养,奉养、待遇。

【译文/点评】此言人的才能有大小之别,所以任用人才时就要根据其才能大小给他们不同的待遇,杰出人才要从优奉养,一般人才则一般对待。这个道理从理论上说无疑是正确的,不过有些理想化。事实上,在任何时代都有才能与待遇倒挂的现象,“英俊沉下僚”的情况司空见惯,“庸人居高位”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正因为有此现实,所以苏轼才这样强调,意在呼吁国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人才任用与激励机制,从而实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的目标。

材难矣,有蕴而不得其时;时逢矣,有用而不尽其施。

【注释】出自宋·欧阳修《尚书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许公墓志铭》。材,通“才”,人才。矣,此为句中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蕴,蕴藏。时,时机、机遇。施,施展。

【译文/点评】作为一个人才真是难啊,有的虽有大才却生不逢时,没有机遇被任用;有的生逢其时,也被任用了,但用的地方不合适,才能没有尽情施展出来。此言机遇对于一个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性,以及人才任用能够人尽其才的难度。

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

【注释】出自汉·王充《论衡·累害》。

【译文/点评】选拔人才就是淘汰德才不好的,挑选德才兼备的,就好像是剖开石头凿出玉来一样。此言选拔人才要有取舍、打磨的功夫。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

【注释】出自汉·王充《论衡·逢遇》。操行,节操品行。仕宦,做官。

【译文/点评】节操道德方面有一以贯之的贤者,但仕途之上则不会有经常被人赏识重任的事。此言德才兼备的贤者并不少见,但贤者被赏识重任并不容易。

常人皆能办大事,天亦不必产英雄。

【注释】出自宋·谢枋得《与李养吾书》。

【译文/点评】此言大事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干得成的。意在强调英雄的作用。

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

【注释】出自先秦《春秋左传·襄公三年》。称,推举、举用。其,他的。仇,指仇人。谄(chǎn),巴结、奉承。立,此指举荐。比,结党、勾结。

【译文/点评】举用自己的仇人,不是献媚讨好;荐举自己的儿子,不是结党营私。这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祁奚在举荐人才时对晋君说的一番话,其意是强调举贤用人的原则是只问才能、道德,而不问与举荐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这历来被认为是公正荐举人才与公正用人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注释】出自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

【译文/点评】此言韩信能够被汉高祖刘邦筑坛拜为大将军,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应归功于萧何慧眼识人的力荐之功;韩信最后被杀而屈死,则是缘于萧何为吕后密室设计的结果。其意是说,荐韩信与毁韩信都是萧何一人。后世引此句,乃是说成事、败事都系于一人。

雏凤清于老凤声。

【注释】出自唐·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畏之员外》。雏(chú),幼小的鸟。雏凤,此喻指韩偓(小名冬郎)。老凤,此喻指韩偓之父韩瞻(字畏之)。

【译文/点评】此乃诗人以雏凤、老凤为喻赞扬早慧的韩偓将来定会胜过其父。后代引申泛化,常用以指称后生的才能胜过前辈。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注释】出自汉·王充《论衡·逢遇》。……也,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相当于“……是……”。

【译文/点评】处于尊贵显要地位的,不一定就是贤能之人,而是他遇到好机会罢了;地位低下的,不一定就是愚蠢无能之辈,而是他没有遇到好机会罢了。此言一个人地位的高低并不一定与他的才能有关,而与他所遇到的机会好不好有很大关系。

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注释】出自唐·韩愈《送张道士》。大匠,指高明的木匠。寻,八尺,指代大材。尺,指代小材。

【译文/点评】高明的木匠手里是没有什么废弃不能用的材料的,大材小材都各有其独到的作用。此乃比喻修辞法,以材料比人才,形象生动地阐明了这样一个用人的道理:人才有各种各样,虽然有高下之分,但却没有有用与无用之说。只要用人者善用其长,即使是鸡鸣狗盗之徒也能发挥出其他人才所不可比拟的最大作用。

大器不可小用,小士不可大任。

【注释】出自南朝梁·萧绎《金楼子·杂记下》。小士,才能不大的人。

【译文/点评】大的器物不可盛放小物,才能低下的人不堪担负大任。此以器物大小为喻,形象地说明了用人要量才授职的道理。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注释】出自唐·李白《梁父吟》。虎变,用《周易·革》中“大人虎变”语,意谓大的变化(老虎秋后换毛后毛色焕然一新)。愚,指普通人。

【译文/点评】此言真正杰出的贤才最初不是普通人能够看得出来的,只有到了他发生很大变化时,才能为人所了解。意谓只有独具慧眼才能识得英才。

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

【注释】出自先秦《尸子》卷上。士,此指人才。则,那么、就。焉,之,指示代词。

【译文/点评】对待人才态度不敬,举荐的人才而不加以信任,那么好的人才就不会投奔他了。此言对待人才一要有敬重的态度,二要有放手任用的雅量,这样人才才能为其所用,并发挥作用。

待士之意周,取人之道广。

【注释】出自宋·欧阳修《颁贡举条制敕》。

【译文/点评】此言对待贤士人才要有恭敬周到之心,选用人才应该广开门路。

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

【注释】出自宋·王安石《上五事书》。得其人,指得到合适的人才。行,执行。之,指国家政策措施。则,那么、就。非其人,指任用的人才不恰当。

【译文/点评】国家的政策措施,找到恰当有力的人才予以推行,那么对国家就有大利;任用的人才不恰当,政策执行不力或执行走样,那么对国家就有大害。此言执行国家政策措施要有恰当人才的重要性。

得人则安,失人则危。

【注释】出自三国魏·曹丕《秋胡行二首》其一。人,此指人才。

【译文/点评】得到贤才,天下就会安定;失去贤人,国家就有危机。此言人才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引古逸诗。人,此指人心。……者,(的)人。兴,兴旺。崩,崩溃。

【译文/点评】得人心的,国家就会兴旺;失去人心的,国家就会崩溃。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古语,与后代所说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其意一矣,皆是强调民心向背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注释】出自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道,方法、途径。责,要求。责实,依据事实。

【译文/点评】求得人才的途径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根据事实与表现。此言得人与知人的方法。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注释】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不苟论·赞能》。不若,不如。伯乐,春秋时代秦国人,善于相马。欧冶,即欧冶子,春秋时代越国人,善铸剑。圣人,指杰出的人才。

【译文/点评】得到十匹骏马,还不如得到一个善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宝剑,还不如得到一个善铸剑的欧冶;得到千里土地,还不如得到一个能治国安邦的英才。此以引喻修辞法,通过得骏马不如得伯乐、得宝剑不如得欧冶作类比,形象有力地说明了求取英才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得呙氏之璧,不若得事之所适。

【注释】出自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一言之当,一句恰当有益的话。隋侯之珠,古代的宝珠。不若,不如。事之所由,做事情的途径。呙(hé)氏之璧,即“和氏之璧”,古代的宝玉。事之所适,如何做事情的方法。

【译文/点评】得到万人军队的援助,不如听到一句如何治军的良言;得到隋侯之珠,不如了解到如何做事的途径;得到和氏之璧,不如了解到做好事情的方法。此言良言良策的实际价值远比其他别的什么重要得多。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注释】出自汉·王符《潜夫论·忠贵》。称,相称。其,指示代词。酷,厉害、严重。

【译文/点评】道德威望与他所担任的官职不相称,那他将造成的祸患一定非常严重;能力与他所担任的职事不相称,那他将造成的祸殃一定很大。此言任用官员务须要才能、德望与其所担负的职位相称,否则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危害。

钓名之人,无贤士焉。

【注释】出自先秦《管子·法法》。焉,句末语气词。

【译文/点评】玩弄手段而获取名誉的人,不是贤士。此言沽名钓誉之人道德有问题,自然不是可以重用的贤才。

鼎也不可以柱车,马也不可使守闾。

【注释】出自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鼎,古代用作传国的宝器。柱车,作车的柱子、支撑车子。闾(lǘ),里巷、里巷的大门。

【译文/点评】鼎虽然是宝物,但不能用之作车柱;马虽跑得快,但也不能用之守巷门。此以鼎、马的用途为喻,说明人才的运用应该恰当的道理。

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

【注释】 出自汉·刘安 《淮南子·说林训》。绠 (gěng),井绳。汲,打水。

【译文/点评】井绳短,则汲不到深井之水;器物小,则盛放不了大的物件。此以汲水与盛物为喻,说明小才难担大任的道理。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注释】出自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芳,花草。

【译文/点评】此以花草树木之叶的新陈代谢、流水后浪推前浪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人才也有新旧交替的道理。意在劝人要有扶植年轻人、培养后进的雅量。

非才而据,咎悔必至。

【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严峻传》。据,占据职位。咎,过错。悔,悔恨。

【译文/点评】没有那份才能而占据职位,一定会因犯错而后悔的。意谓一个人没有胜任某一职位的能力,就千万别贪占某一职位,以免误国误身而后悔不迭。

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

【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非,不是。任,信任。

【译文/点评】不是成就大业难,而是求得贤才难;不是求得贤才难,而是任用贤才难;不是任用贤才难,而是信任贤才难。此以“层递”修辞法,层层递进,有力地说明了对待人才问题,最难的不是求才、用才,而是充分地相信所用的人才,让他们放手施展才干。中国历代统治者之所以都反复强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原因就是因为“任人”实在不易。

腓大于股,难于趣走。

【注释】出自先秦《韩非子·扬权》。腓(féi),胫后肌肉,俗称腿肚子,此代指小腿。趣,通“趋”,快走。走,跑。

【译文/点评】小腿比大腿粗,很难跑得快。此以小腿粗于大腿的负面结果为喻,说明下属权势过重对上级管理调度将产生不利的道理。

覆巢竭渊,龙凤逝而不至。

【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逝,走、逃。

【译文/点评】倾覆的巢穴、干涸的渊泽,龙凤会逃而不来的。此言如果没有好的用人环境与明智之主,杰出的人才是不会投奔其门下而为之效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