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维50讲:做一个理性的行动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02讲 交易 从来就没有等价交换

对于一瓶矿泉水来说,沃尔玛卖1元,楼下小超市卖2元,山顶上卖10元。如果在沙漠里,当极度缺水的时候,即使一瓶矿泉水卖1万元,我们都愿意买。

交换从来不是因为等价,而是因为互利。

假设我用苹果换你的橘子。为什么交换会发生?因为我对橘子的估值高于苹果。如果我认为苹果的价值等于橘子,我们就没有交换的必要了。

等价之下,没有交易。

假设我用3元买你的一瓶可乐。我之所以会买,是因为可乐对我的价值(或者说我预估它带给我的效用)高于3元。你之所以愿意卖出这瓶可乐,是因为它对于你的价值低于3元。在这场交易中,我们对可乐和3元的价值评估相反。

唯有交易双方对交易商品的估值相反(通俗地讲,就是我觉得你的更好,你觉得我的更好),即不等价,交易才会发生。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这一概念其实是客观价值论的延续。这种价值理论认为商品具有一个内在的客观价值,这个客观价值是由成本(比如劳动时间等)决定的。

有一种流行的解释是:以前的世界,情况比较简单,商品的价值接近于劳动成本。比如,打兔子花费劳动少,打老虎花费劳动多,人们不可能拿一只兔子交换一只老虎。更多的时候,人们是用劳动成本接近的物品互相交换,比如用一只老虎换一头狮子。

但是,这种解释在逻辑上并不成立。 人们在交换时重点考虑的并不是对方的成本,而是自己的获利。

如果打某只兔子特别困难,忙活了一整天,付出的劳动比打老虎还多,难道人们就会用兔子交换老虎吗?

成本不决定价格,商品也不存在任何“客观价值”或“实际价值”。

垃圾可以成为财富,金钱可以沦为废纸,繁华闹市可以变成荒无人烟的“鬼城”,小渔村可以变成国际大都市。多少所谓的劳动成果,一夕之间,一文不值。凡·高的画以前卖不出去,如今却有无数人梦寐以求。“大哥大”以前1万元一个,且供不应求,如今100元一个还包邮。

交换永远不是等价的,交换带给双方的利益在多数时候也是不相等的。

假设你有一个苹果,你估值为2元;小明有一个梨子,你估值为3元;小明对你的苹果估值为4元,对自己梨子估值为1元。交易创造财富,交易必然互利。如果你用苹果交换小明的梨子,那么你的获利为1元,而小明的获利为2元。请问,这个交换公平吗?小明比你赚得多哦!你还交换吗?

正确答案是:不管等不等价,不管公不公平,不管别人赚了多少,只管自己是否获利,利益是否足够,有没有更好的替代选项。

我们永远不要抱怨别人在交易中赚了更多,永远不要掉进公平陷阱,要看清切身利益。

人若执迷于错误的观念,就只会在黑暗中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