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理建设
被“骂”大的我如何找到自我和培养自信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和很多人一样,从小到大,我是在跟“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中长大的。他们的常规套路就是,我妈妈先说“你看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随后我爸爸就会因为对我不满而发火,这时候我妈妈不仅不会去灭火,还会在旁边“煽风点火”。我爸气急了没准揍我一顿,我妈就是旁边的啦啦队。
小时候的我即使很生气,也没办法。但是这种模式给我带来了一个好处:我的抗挫折、抗压能力非常强。以至于现在的我可以面对批评面不改色,很多人“夸”我心理素质好,殊不知相比于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恶评真的不算什么。
面对骂声,我从小就是一个“你越骂,我越强”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别人的骂声而陷入自我否定,这可能就是一种天生的倔强吧。
外婆对我的教育方式就和父母相反,虽然她经常“骂”我是“三等人”(一等人不教就会,二等人教了才会,三等人打死骂死都不会),但是也经常鼓励我,当着比我大10岁的表哥表姐的面,夸我一定是家里最有出息的那个。对于我确实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会尽量改正,但是如果是受委屈了,我会用努力颠覆大家对我错误的看法。
长大后,为了躲避父母“强压式”的教育,我决定去北京。当时我觉得我一定要离开上海和这个家,去独闯我自己的世界。
后来,我跟父母聊过这件事,我对他们并无怨言,但假若我有了后代,我不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他们。一味地给“甜枣”或者一直鞭策都不是好办法。
现在我的父母也认识到了自己方法的不恰当,还跟我开玩笑说,如果早知道你以后走文艺这条路,就不天天逼你学数学了。
用行动和习惯来帮助自己建立自信
在我的成长故事里,自信和自我认知是贯穿始终的。长大后,我跟心理学家聊过相关的故事,他说因为我的心理太强大了,才把这种负面的压力变成自我成长的动力。
但是通常我们对自我认识的过程并不是这样的。漫长的自我认知之路的第一步,是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优点并发扬它,知道自己的缺点并改正它,这是接受自我的一个重大前提。第二步要结合自己的特性,分析哪些缺点可以改,哪些又无法更改,可以改变的就努力改变,无法更改的缺点也许有一天会变成你与众不同的亮点。第三步要学会悦纳自我,自己的天赋和特长能够有机会去展现,同时也乐于接受别人的欣赏,要开心地接受自己。
培养自信的第一步是告诉自己:你可以,你很棒。某种程度上,自信或者不自信通过行动就能反映出来,通过自己做的事情,你就会发现内心潜藏的自信心。比如我没有跑过100米,今天我去跑下来了,内心就会觉得原来我还能跑100米呢,对自己的认可就这样建立了。行动是自信的源泉,就像心理学家所说,只要给自己一种行为倾向性,自信是可以获得的。
自信也是被鼓励出来的,生活在一个特别有爱心、被支持的环境里,自信会很容易被培养出来。与我越挫越勇的成长环境不同,如果能够在成长过程中,找到一些对自己充满爱意、欣赏和支持的人,自信心的建立会更顺利迅速。
自信也是一种习惯,面对打击,也要相信自己,这种习惯性动作可以维持自信。幸福从来不是免费的,它需要在经历中获得。所以我们也要用行动、习惯来激励自己,最终让自己变成一个内心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