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的历史与发展
刮痧疗法,起于民间,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较早地记载了这一疗法。他在撰写的《世医得效方》卷二“沙证”(当时用“沙”字而未用“痧”字)一节中说,沙证“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未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杀人”,又说:“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致。”“沙”从这段来看是指一种病症。具体地说,“搅肠沙”就是指心腹绞痛、高热头痛、吐泻不得、烦闷难耐、冷汗自出、手足发凉,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致人死命的干霍乱证。很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属感染,乃至烈性传染病霍乱、副霍乱等病症。到了明代,“沙”字在医书里就都作“痧”字了。
刮痧疗法最早记载于公元1337年由元代医家危亦林撰写的《世医得效方》中。
对于“痧证”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在《世医得效方》里提到了3种外治法。
以后明清的医学著作,不仅继承了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痧证及刮痧疗法方面的知识,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清代康熙十四年(公元1676年)郭右陶所撰的《痧胀玉衡》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痧证辨治专著。该书对刮痧疗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包括痧证的病因、病机分类、症状表现及治法用方,还包括刮痧、放痧、淬痧等的具体方法和适应证。从痧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来看,《痧胀玉衡》认为“痧”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疫气、秽浊之气后,毒邪内郁外发所造成的多种证候,主要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病毒或细菌所引起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何为“痧”
中医认为
清代郭右陶所撰的《痧胀玉衡》认为“痧胀(因痧证有遍身肿胀、疼痛难忍的症状,故郭氏也称其为痧胀)或因秽气所触,或因暑气所感,或动时行不正之气,或乘伏寒伏热过时而来,总不外于外伤风热,故肌表必实,实则热毒之气既胀于胸腹肠胃之中,若更用热饮用热气,适助其肿胀,无从而泄。故犯此者,有立时胀死之害”,“痧证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在这些疾病中,痧证是很重的病症,并不是单靠上述外治法就都可以治愈的,对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外治法,《痧胀玉衡》说:“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凡气分有痧,宜用刮;血分有痧,宜用放,此不易之法,至脏腑经络有痧,若昏迷不醒等症,非放刮所得治,兼用药疗之,无足怪也”。也就是说,刮痧疗法适用于痧证初起,痧毒表浅,在肌肤、气分的病症;而放痧疗法则适用于痧毒在血肉、血分的病症。若痧毒深入脏腑,就必须靠药物来治疗了。
“痧证”又称为“痧毒”。
刮痧、放痧的目的,《痧胀玉衡》说得也很清楚,就是“肌肤痧,用油盐刮之,则痧毒不内攻,血肉痧有青紫筋(主要指肘弯、膝弯部的青紫筋,也叫痧筋),刺之则痧毒有所泄”。也就是说,刮痧、放痧的目的,是排泄体内的痧毒或说是毒素,使体内毒素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
痧筋。
刮痧所刮拭的部位
可见所刮拭的部位,涉及头、额、项、背、胸、腹及上下肢,所用工具则根据皮肤粗厚、柔嫩的不同,肌肉脂肪丰厚、寡薄的差别,分别选用坚硬、柔软的刮具,并且还可以用手指作刮具。
刮痧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或说是物理疗法,以其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既在民间流传不衰,也被医家广泛重视。明清直至近代,许多医书中都收载了这一方法,而且还有专门的《刮痧疗法》一类的小册子问世。刮痧法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急性胃肠炎、其他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类病症。刮具及润滑剂也有发展。这都可以看成对刮痧疗法的继承和发展。
淬痧疗法也流传了下来,被收入了许多医书中。近代曾有人专门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发掘,并在有关杂志上撰文进行了介绍和推广。
放痧疗法,实际上是流传久远的放血疗法在痧证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在人类医学史上最古老的一种疗法,放血疗法在古代也叫“启脉”法或“刺络”法。远在石器时代,华夏先人就学会了使用专门制作的石制放血器具——砭石来治病,随着金属的冶炼和应用的出现,才使用了金属的针具来放血。《痧胀玉衡》将放血疗法用于治痧证,并改名叫“放痧”,其实放血疗法并不仅仅局限在治疗痧证,在古代和现代都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外感病和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病症。放血的部位也不仅仅局限在十指尖和肘窝、腿窝,而是引入了经络腧穴和经外奇穴主治知识,运用了辨证、辨病选穴方法,在所选穴位的部位寻找表浅的或比较隐伏的怒张的静脉或小静脉团。局部严格消毒后,用锋利的三棱针刺破静脉,放出适量的瘀紫的静脉血。当血流将止时,再用火罐拔吸在针孔处,使渗入皮下的瘀血皆排出体外。
放痧的几种方法
在十指指尖点刺挤血的方法
主要突出了在肘弯、腿弯(即肘窝、膝窝)静脉处放血的方法
可以达到排泄痧毒效果的用三棱针刺痧筋出血法
民间医生或是医院大夫,在治疗此类痧证时,总是刮痧疗法和放痧疗法并用的。
另外,在按摩手法中,有撮、拧、提、拉等法,即用手指撮、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出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证,则叫撮痧法。直到今日,人们仍常用此法治疗头痛、咽痛、属实证的胃脘痛等证。因这种撮法可以归属按摩推拿等手法中,故本书也不详加介绍。
撮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