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流量背后的心理学
关于流量的认知误区与正确认知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梦想着创造属于自己的流量,期待通过流量的暴涨,给自己带来更多变现机会。
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很多人非但没能享受流量经济的红利,反而因陷入流量误区而备受折磨和煎熬。
那么,常见的关于流量的认知误区有哪些呢?
把赛道看得太窄,产品思维固化
流量赛道多种多样,三百六十行几乎都能在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可是,有些人的产品思维固化严重,他们的眼睛只盯着自己手里的产品,导致他们把赛道看得过于狭窄。
比如说,卖耳钉的账号在做流量时只考虑耳钉到底应该怎样卖;卖辣椒酱的账号只考虑辣椒酱怎样才能卖得多。但从流量的角度来说,“耳钉”和“辣椒酱”都不能被当作单一的赛道。
比起只盯着一个产品做内容,更有效的做法是把产品放到使用场景里。还是以辣椒酱为例,可以做一个美食账号,设计适合辣椒酱推广的各种场景,比如吃面条、火锅、炒饭等都能配辣椒酱,打造一款怎么吃都好吃的百搭辣椒酱产品。这比单纯说辣椒酱有多好吃更吸引人,更能打开流量入口。
把产品放到场景里的做法,能更好地扩大流量入口,充分利用流量漏斗。做辣椒酱账号,赛道太窄,也许只能吸引1000人,即便每个人买一罐,最多也就卖掉1000罐。做美食账号就不一样了,受众广,赛道宽,可能会吸引1000万人,即便只有千分之一的人购买,至少也能卖掉1万罐。
产品思维固化的人,不会把产品属性和内容赛道融合在一起,不知道怎样把产品做得更有娱乐属性。
想得太多,想得太大
很多人在刚进入一个平台时,会有很强的畏难情绪,觉得自己开始得太晚、行业太卷[1]、自己能力太差……
其实完全不需要有这些顾虑,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大网红,而是利用平台获取流量,在不同平台上做账号就和在现实生活中开实体店是一样的。
以短视频为例:你在一个平台上开直播,你的直播间里平均每分钟在线20 人,虽然看着很少,但是如果你开8小时,相当于这个直播间每天差不多有1万人进入。这样的客流量,哪怕是处在北京的大型商圈也很难保证获得。而且开实体店的成本可能要三四十万元,但在抖音上开一个小店几乎是没有什么成本的。
做流量时,一定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大,竞争流量是赛道头部账号需要考虑的事,你只需要以一个“小商家”的心态搞自己的小流量。
我看到很多怀着“小商家”心态的人在平台上赚到了钱,一些只有3000个粉丝的账号,1个月就能变现10万元。看似夸张,却是真实的。因为这些“小商家”没有过多地考虑晚不晚、卷不卷、难不难,而是勇敢去做。
认为垃圾流量也是流量
对大多数人来说,“做流量”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街头拥抱之类的内容,都能让人火起来,但这种流量对变现毫无帮助,可以称之为垃圾流量。
大多数人需要的,是能够变现或者可以被利用的精准流量,这种流量才有价值。要想获取精准流量,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账号定位。
比如,你想接美妆广告或商单,就去做美妆账号;你是实体商家,需要同城流量,就去做同城账号;你要卖课,就去做知识博主。由此吸引来的目标人群,就叫作精准流量,是可以为你所用,为你变现的流量。而那些沉迷粉丝量、点赞量、浏览量,绞尽脑汁只想要好看的数据,却一直被流量束缚的人,追逐的不过是梦幻泡影。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认知偏差”,指人们在认知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而产生认知结果失真的现象。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均为各种形式的认知偏差。
做流量时,之所以会有认知偏差,是因为你一直在自己习惯的环境里,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流量。你总是以实体商家的角度看待所有流量,那就会对网络流量有认知偏差;总是以一个身价上亿的上市公司老板的角度看待流量,就会对普通用户的需求产生认知偏差。
我有一个学员就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他的公司是靠原创内容火起来的,所以他在做流量的时候会疯狂追求原创,疯狂到只要是别人提到过的词,他就一定要避开,这就是在看待如何获取流量上产生了典型的认知偏差。
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看待流量呢?
做流量要有内容思维
做流量一定要有内容思维,要把平台看成漏斗,把产品放到应用场景里,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流量。
先做起来再说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机会把流量做起来,也都能吸引到喜欢自己的人。所以,市场上其实不存在内卷这件事,每个人最大的竞争对手都是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跟大部分人都没有关系,你也不必跟其他人竞争,只要先把流量做起来就好。
做流量不只是取悦用户
做流量,一定不能搞垃圾流量,也不要取悦用户,要时刻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守住自己的核心。否则,本来是要“做流量”的反而会陷入“为了流量而做流量”的陷阱。就像花钱一样,本来你是支配钱的人,最后却成了“钱在支配你”。